故障診斷 | Matlab實現基于DBO-BP-Bagging多特征分類預測/故障診斷
目錄
- 故障診斷 | Matlab實現基于DBO-BP-Bagging多特征分類預測/故障診斷
- 分類效果
- 基本介紹
- 模型描述
- DBO-BP-Bagging蜣螂算法優化多特征分類預測
- 一、引言
-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 1.2、研究現狀
- 1.3、研究目的與方法
- 二、理論基礎
- 2.1、蜣螂優化算法(DBO)
- 2.2、BP神經網絡
- 2.3、Bagging集成學習方法
- 三、DBO-BP-Bagging模型設計
- 3.1、DBO算法優化BP神經網絡
- 3.2、Bagging集成分類器設計
- 3.3、模型整體流程與實現細節
- 四、實驗設計與結果分析
- 4.1、實驗數據集
- 4.2、實驗設置
- 4.3、結果展示
- 五、結論與展望
- 5.1、研究總結
- 5.2、研究限制
- 5.3、未來研究方向
- 程序設計
- 參考資料
分類效果
基本介紹
1.Matlab實現基基于DBO-BP-Bagging多特征分類預測/故障診斷多特征分類預測/故障診斷,運行環境Matlab2023b及以上;
2.excel數據,方便替換,可在下載區獲取數據和程序內容。
3.圖很多,包括分類效果圖,混淆矩陣圖。
4附贈案例數據可直接運行main一鍵出圖,注意程序和數據放在一個文件夾,運行環境為Matlab2023b及以上。
5.代碼特點:參數化編程、參數可方便更改、代碼編程思路清晰、注釋明細。可在下載區獲取數據和程序內容。
6.data為數據集,輸入12個特征,分四類,分類效果如下:
注:程序和數據放在一個文件夾。
模型描述
DBO-BP-Bagging蜣螂算法優化多特征分類預測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義
在當今數據驅動的時代,分類預測問題在各個領域如醫療、金融、交通等都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數據復雜性的增加,傳統的分類預測模型往往難以應對高維度、非線性的數據。因此,研究和開發高效、準確的分類預測模型顯得尤為重要。
1.2、研究現狀
目前,分類預測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領域。例如,支持向量機(SVM)、隨機森林(RF)和神經網絡等模型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分類預測任務。然而,這些模型在處理大規模、高維度數據時,仍然面臨計算復雜度高、容易過擬合等問題。
1.3、研究目的與方法
為了解決傳統分類預測模型存在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型:DBO-BP-Bagging模型。該模型結合了蜣螂優化算法(DBO)、反向傳播神經網絡(BP)和Bagging集成學習方法,旨在提高分類預測的準確性和效率。具體而言,通過DBO算法優化BP神經網絡的權重和閾值,并利用Bagging方法集成多個BP神經網絡分類器,以實現更好的分類性能。
二、理論基礎
2.1、蜣螂優化算法(DBO)
蜣螂優化算法(DBO)是一種受蜣螂行為啟發的元啟發式優化算法。蜣螂在自然界中通過滾動糞球來尋找食物,這種行為被模擬為算法中的搜索過程。DBO算法通過模擬蜣螂的滾動、跟隨太陽和隨機行走三種行為,實現全局搜索和局部開發,從而有效地找到最優解。
2.2、BP神經網絡
反向傳播(BP)神經網絡是一種多層前饋神經網絡,通過反向傳播算法調整網絡權重和閾值,以最小化網絡輸出與期望輸出之間的誤差。BP神經網絡具有較強的非線性映射能力,能夠處理復雜的分類和回歸問題。
2.3、Bagging集成學習方法
Bagging(Bootstrap Aggregating)是一種集成學習方法,通過并行生成多個訓練集,每個訓練集通過有放回抽樣從原始數據集中獲取。然后,每個訓練集訓練一個分類器或回歸模型,最終通過投票或平均等方式綜合所有模型的預測結果。Bagging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模型的方差,提高預測的穩定性和準確性。
三、DBO-BP-Bagging模型設計
3.1、DBO算法優化BP神經網絡
在DBO-BP-Bagging模型中,首先使用DBO算法對BP神經網絡的權重和閾值進行優化。DBO算法將BP神經網絡的權重和閾值編碼為解向量,通過模擬蜣螂的三種行為在解空間中搜索最優解。具體而言,DBO算法通過滾動行為進行局部搜索,通過跟隨太陽行為向全局最優解移動,并通過隨機行走行為增加搜索的多樣性,避免陷入局部極小值。
3.2、Bagging集成分類器設計
在優化BP神經網絡的基礎上,DBO-BP-Bagging模型進一步利用Bagging方法進行集成學習。具體而言,模型通過有放回抽樣生成多個訓練集,每個訓練集訓練一個優化后的BP神經網絡分類器。在預測階段,所有分類器的預測結果通過投票或平均等方式進行綜合,以提高分類的準確性和穩定性。
3.3、模型整體流程與實現細節
DBO-BP-Bagging模型的整個流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 數據預處理:對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以消除不同特征之間的量綱差異,提高模型的訓練效率和預測精度。
- 初始化DBO算法:隨機初始化蜣螂個體的數量和位置,位置向量表示BP神經網絡的權重和閾值。
- 適應度評估:將每個蜣螂個體對應的權重和閾值代入BP神經網絡,利用訓練數據集進行訓練,并計算網絡的均方誤差(MSE)作為適應度值。
- 更新個體位置:根據DBO算法的滾動、跟隨太陽和隨機行走三種行為更新每個蜣螂個體的位置。
- 選擇最優個體:選擇具有最小MSE值的個體作為全局最優個體。
- 迭代:重復步驟3-5,直到滿足停止條件(例如達到最大迭代次數或MSE值小于預設閾值)。
- Bagging集成:通過有放回抽樣生成多個訓練集,每個訓練集訓練一個優化后的BP神經網絡分類器。在預測階段,所有分類器的預測結果通過投票或平均等方式進行綜合。
四、實驗設計與結果分析
4.1、實驗數據集
為了驗證DBO-BP-Bagging模型的有效性,本研究選用了多個公開的數據集進行實驗。
4.2、實驗設置
在實驗設置方面,DBO算法的參數如蜣螂個體的數量、最大迭代次數等通過實驗調整確定。BP神經網絡的層數、每層神經元的個數等也通過實驗進行優化。Bagging方法的抽樣次數和每個分類器的參數也進行了調整,以獲得最佳性能。
4.3、結果展示
實驗結果顯示,DBO-BP-Bagging模型在數據集上均表現出優異的分類性能。
五、結論與展望
5.1、研究總結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分類預測模型DBO-BP-Bagging,該模型結合了蜣螂優化算法、反向傳播神經網絡和Bagging集成學習方法。實驗結果表明,DBO-BP-Bagging模型在多個公開數據集上表現出優異的分類性能,優于傳統的分類預測模型。
5.2、研究限制
盡管DBO-BP-Bagging模型在實驗中表現出色,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模型的訓練時間較長,尤其是在處理大規模數據集時。此外,模型對參數的選擇較為敏感,需要通過實驗進行調整。
5.3、未來研究方向
未來的研究將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探索更有效的DBO算法改進策略,以提高模型的訓練效率和預測精度。其次,研究DBO-BP-Bagging模型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如時間序列預測和圖像識別等。最后,嘗試將DBO-BP-Bagging模型與其他優化算法和集成學習方法結合,以進一步提升模型的表現。
程序設計
- 完整程序和數據獲取方式私信博主Matlab實現基于DBO-BP-Bagging多特征分類預測/故障診斷(完整源碼和數據)。
%% 清空環境變量
warning off % 關閉報警信息
close all % 關閉開啟的圖窗
clear % 清空變量
clc % 清空命令行
%% 讀取數據
res = xlsread('data.xlsx');%% 分析數據
num_class = length(unique(res(:, end))); % 類別數(Excel最后一列放類別)
num_dim = size(res, 2) - 1; % 特征維度
num_res = size(res, 1); % 樣本數(每一行,是一個樣本)
num_size = 0.7; % 訓練集占數據集的比例
res = res(randperm(num_res), :); % 打亂數據集(不打亂數據時,注釋該行)
flag_conusion = 1; % 標志位為1,打開混淆矩陣(要求2018版本及以上)%% 設置變量存儲數據
P_train = []; P_test = [];
T_train = []; T_test = [];%% 劃分數據集
for i = 1 : num_classmid_res = res((res(:, end) == i), :); % 循環取出不同類別的樣本mid_size = size(mid_res, 1); % 得到不同類別樣本個數mid_tiran = round(num_size * mid_size); % 得到該類別的訓練樣本個數P_train = [P_train; mid_res(1: mid_tiran, 1: end - 1)]; % 訓練集輸入T_train = [T_train; mid_res(1: mid_tiran, end)]; % 訓練集輸出P_test = [P_test; mid_res(mid_tiran + 1: end, 1: end - 1)]; % 測試集輸入T_test = [T_test; mid_res(mid_tiran + 1: end, end)]; % 測試集輸出
end%% 數據轉置
P_train = P_train'; P_test = P_test';
T_train = T_train'; T_test = T_test';
%% 得到訓練集和測試樣本個數
M = size(P_train, 2);
N = size(P_test , 2);
%% 數據歸一化
[P_train, ps_input] = mapminmax(P_train,0,1);
P_test = mapminmax('apply',P_test,ps_input);t_train = categorical(T_train)';
t_test = categorical(T_test)';%% 數據分析
outdim = 1; % 最后一列為輸出
f_ = size(res, 2) - 1; % 特征維度 % 輸入特征維度
參考資料
[1] http://t.csdn.cn/pCWSp
[2] 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kjm13182345320/87568090?spm=1001.2014.3001.5501
[3] https://blog.csdn.net/kjm13182345320/article/details/129433463?spm=1001.2014.300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