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底層基礎設施層
1. 硬件服務器集群
- 算力單元:
- GPU集群:基于NVIDIA H800/H100 GPU構建,單集群規模超10,000卡,采用NVLink全互聯架構實現低延遲通信。
- 國產化支持:適配海光DCU、寒武紀MLU等國產芯片,通過澎峰科技PerfXLM+框架優化算力利用率。
- 存儲架構:
- 分布式存儲:采用Ceph或GlusterFS實現PB級模型參數存儲,讀寫帶寬≥100GB/s。
- 冷熱分層:熱數據(訓練中間狀態)存儲于NVMe SSD,冷數據(歷史版本模型)轉存至對象存儲(如MinIO)。
2. 網絡架構
- 數據中心網絡:
- 葉脊拓撲(Leaf-Spine):基于RoCEv2協議構建無損網絡,端到端延遲<2μs。
- 帶寬優化:400Gbps InfiniBand網絡連接GPU節點,支持AllReduce算法的通信壓縮(如FP16→FP8)。
- 安全隔離:
- VXLAN虛擬化:實現多租戶網絡隔離,防止訓練任務間數據泄露。
- 防火墻策略:基于DPDK的高性能流量過濾,攔截DDoS攻擊和異常API調用。
3. 虛擬化與容器化
- 資源調度:
- Kubernetes集群:通過KubeFlow管理訓練任務,支持動態GPU分片(如1卡8容器)。
- 彈性擴縮:基于Prometheus監控指標自動擴縮訓練節點,成本敏感型任務優先使用Spot實例。
- 容器技術:
- Docker鏡像:預置PyTorch 2.1+CUDA 12.1基礎鏡像,集成NCCL、Apex等加速庫。
- 安全沙箱:采用gVisor或Kata Containers隔離高危操作(如模型反向工程嘗試)。
二、應用服務層
1. API服務架構
- 接入層:
- API網關:基于Envoy構建,支持gRPC/HTTP雙協議,QPS峰值≥100萬。
- 鑒權體系:JWT令牌動態簽發,結合OAuth 2.0實現企業級權限控制。
- 微服務設計:
- 任務拆分:拆分為模型推理、數據預處理、結果后處理等獨立服務,通過Protobuf定義接口。
- 服務網格:Istio實現服務發現和熔斷機制,單服務故障不影響全局。
2. 負載均衡與容災
- 流量調度:
- 全局負載均衡(GLB):基于地理位置和服務器負載動態路由請求(如北美用戶→AWS us-west集群)。
- 本地化緩存:高頻請求(如通用問答模板)緩存在L1 Edge節點,響應延遲<50ms。
- 容災機制:
- 異地多活:模型參數跨3個AZ同步,RPO≈0,RTO<30秒。
- 灰度發布:新模型版本僅10%流量導入,通過A/B測試驗證穩定性。
三、數據與存儲層
1. 數據庫架構
- 離線訓練數據:
- 分布式數據庫:HBase存儲原始語料(網頁、書籍、代碼倉庫),行鍵按語料類型分片。
- 特征工程:通過Spark/Flink實時生成TFRecord格式訓練樣本。
- 在線服務數據:
- 向量數據庫:Milvus/Pinecone存儲Embedding向量,支持千億級相似性檢索。
- 關系型數據庫:TiDB存儲用戶會話歷史,通過HTAP架構分離OLTP/OLAP負載。
2. 緩存與加速
- 多級緩存體系:
- L1緩存:模型熱點參數駐留GPU顯存(HBM3),訪問延遲納秒級。
- L2緩存:Redis集群緩存高頻推理結果(如天氣查詢、常識問答),命中率>85%。
- 數據預熱:
- 主動推送:基于用戶行為預測提前加載模型分片(如教育用戶優先加載Math模型參數)。
四、計算邏輯層
1. 分布式訓練框架
- 并行策略:
- 混合并行:數據并行(DP) + 張量并行(TP) + 流水線并行(PP),單任務可擴展至4096 GPU。
- 通信優化:梯度壓縮(1-bit Adam) + 異步AllReduce,通信開銷降低60%。
- 訓練加速:
- FP8混合精度:相比FP16訓練,顯存占用減少50%,吞吐量提升2.3倍。
- 動態批處理:根據序列長度自動調整Batch Size,GPU利用率穩定在92%以上。
2. 模型推理引擎
- 優化技術:
- 算子融合:通過TensorRT將Attention層與FFN層融合為單一CUDA Kernel。
- 量化部署:W8A8量化模型,推理速度提升4倍,精度損失<0.5%。
- 動態路由:
- MoE專家選擇:基于門控網絡動態分配Token到最優專家子網絡,路由延遲<1μs。
3. 強化學習框架
- 訓練循環:
- 自我對抗:部署影子模型生成對抗樣本,提升R1模型的魯棒性。
- 獎勵模型:基于GPT-4標注數據訓練,支持多維度獎勵信號融合(代碼正確性+風格評分)。
五、用戶響應與分發層
1. 邊緣計算節點
- CDN集成:
- 模型分片緩存:將輕量化模型(如R1-1.5B)部署至Cloudflare Workers邊緣節點。
- 協議優化:QUIC協議替代TCP,弱網環境下首包響應時間縮短40%。
- 終端適配:
- 端側推理:通過ONNX Runtime Mobile在手機端運行精簡模型(模型體積<500MB)。
2. 實時監控與反饋
- 可觀測性體系:
- 指標采集:Prometheus采集GPU利用率、API延遲等300+維度指標。
- 根因分析:基于Jaeger的分布式追蹤,定位長尾請求瓶頸(如MoE路由沖突)。
- 用戶反饋閉環:
- AB測試平臺:用戶對V3和R1的響應結果進行偏好標注,數據回流至獎勵模型。
架構核心優勢總結
- 硬件利用率極致化
通過FP8訓練、動態批處理、MoE稀疏激活,實現單卡吞吐量達業界1.8倍。 - 全鏈路彈性擴展
從訓練集群的KubeFlow調度到推理服務的Serverless化,支持秒級千卡擴容。 - 安全與性能平衡
硬件級TEE(可信執行環境)保護模型權重,性能損耗控制在5%以內。 - 國產化深度適配
從海光DCU到華為昇騰,全棧支持國產硬件,單機訓練效率達國際主流水平90%。
該架構通過軟硬協同優化和分層解耦設計,在千億參數規模下仍能保持輸入Token處理成本低于0.001元,成為高性價比AI服務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