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簡介
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油氣管道建設相關政策和規劃引導中國油氣管道加快建設,2017年,在《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中對2025年和2030年油氣管道發展目標均作出了相應的規劃目標。另一方面,隨著油氣管道行業的發展,2019年,我國國家能源局發布了《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推動油氣管道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公平開放。2021年,我國油氣管道發展的重點是建立充分競爭的油氣市場體系,推動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油氣管道規劃的省份主要在西氣東輸、一帶一路的沿線城市。目前各省份以規劃油氣管道建設線路為主,同時加強油氣管道開放化進程。其中青海提規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天然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公平開放;遼寧推動建設能源互聯網,鼓勵建設智慧能源運行云平臺,強化電力、天然氣、熱力管網等各類能源網絡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推動油氣管網向開放化、智能化發展。
2. 監測指標
該石油管廊位于河北省某石油輸送管廊,針對于主要部位對石油管廊進行結構監測,對管廊的建筑結構進行連續監測和評估,以確保其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結構監測包括對管廊的地基、墻體、頂板等部位進行監測,主要監測指標包括裂縫、應變、變形、位移等。
本工程設計的監測內容為管廊管節結構豎向位移、管廊管節結構水平位移、表面應力應變等。測點結合管廊分布范圍、地形地貌特征、性質、破壞模式、變形情況、穩定狀態及主體防治工程類型等綜合考慮而布設。
3.?監測點布設
本次監測內容主要包括,管廊結構豎向位移:7臺GNSS,管廊結構水平位移:8臺GNSS(包含1個基準點),管廊表面應力應變監測:表面式應變計30支。
本次監測布點參照《城市綜合管廊工程監測技術規程》T/CCIAT 0034-2021標準:
城市綜合管廊結構整體水平變形監測點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當選取關鍵斷面進行監測時,在艙室頂板、承重側壁上應至少布置一個監測點;
2.斷面上的監測點宜對稱分布布置;
3.整體水平變形監測點的縱向間距不宜大于50m;
4.當進行長期實時監測時,整體水平變形監測點縱向間距不宜大于100m。
城市綜合管廊結構整體垂直變形監測點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斷面四角或特殊部位應至少布置1個監測點;
2.整體垂直變形監測點宜選擇頂板或側壁位置進行布置;
3.整體垂直變形監測點的縱向間距不宜大于50m;
4.當進行長期實時監測時,整體垂直變形監測點縱向間距不宜大于100m。
整體水平變形監測點宜與垂直監測點共用點位。
管廊結構的差異沉降監測點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每個差異沉降監測斷面應至少對稱布置2個監測點;
2.斷面寬度尺寸大于10m的管廊結構應進行橫向差異沉降監測,橫向差異沉降應布置不少于2個監測點。
對于具有一定高差變化或曲率變化的城市綜合管廊工程結構,整體變形監測點布置時宜考慮轉接和儀器量程精度的要求。
表面位移監測:采用GNSS進行管廊表面位移監測,其中GNSS為15臺,含1臺基準點。本次表面位移監測嚴格按照相關規范進行設計、施工,達到驗收標準。
城市綜合管廊結構應力監測點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結構受力監測點應根據其設計受力特點進行布置。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結構受力監測區域宜與變形監測區域一致。
內力監測斷面部位宜包含各艙室頂板、側壁、底板構件部位。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結構圍巖壓力監測點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
1.監測橫斷面上的監測點應選擇各邊中間部位、接縫部位、水土壓力較大部位、地面荷載較大部位、變形較大部位、受力條件復雜部位、承重側壁受力較大的部位等;
2.監測橫斷面的縱向間距應根據結構設計的受力特點、土質條件、線性特征情況確定,縱向間距不宜大于50m。
預制拼裝綜合管廊工程結構的預應力筋連接頭、螺栓連接接頭或承插式接頭的螺栓宜進行受力監測。
當結構內力經計算論證具有明顯對稱性時,宜對內力監測點進行優化布置。
當截面應力分布均勻時,可選取代表性區域進行內力監測點的布置。
在運營期間進行受力監測的城市綜合管廊工程結構,其受力監測點宜根據實際結構的病害調整監測點的布置。
應力應變監測:采用表面式應變計進行管廊表面應力應變監測,其中表面式應變計30支。本次應力應變監測嚴格按照相關規范進行設計、施工,達到驗收標準。
4.?監測設備數量
5.?現場圖片
6.?巖創可視化平臺數據展示?
本項目通過巖創可視化云平臺觀查數據,根據設置報警值,數據變化達到預警值時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及時通知,提供有效預警,使得相關人員可以更加精準地掌握管廊的變化情況,構建一個全面的安全監測體系,以確保管廊的安全運行,保障居民人身安全和財產損失,我們將持續創新,以提供更有力的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