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SI模型
OSI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Model)是一個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的概念模型,用于描述和標準化電信或計算系統的通信功能,以實現不同通信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該模型將通信系統劃分為七層,每一層都承擔特定的功能,并為上一層提供服務,同時也接受下一層的服務。
網絡世界進行通信的基本框架。
2 體系結構和具體實現
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稱為網絡的體系結構(Architecture);能究竟是用何種硬件或軟件完成的,則是一個遵循這種體系結構的實現(Implementation)問題。
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是具體的,是真正在運行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
3 OSI分層的基本原則
1)每層都實現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降低大系統的復雜度。
2)各層之間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盡可能少。
3)各層功能的精確定義獨立于具體的實現方法,可以采用最合適的技術來實現。
4)保持下層對上層的獨立性,上層單向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
5)整個分層結構應能促進標準化工作。
3.1 信息傳輸原則
信息交換是發生在OSI模型中的相同層面,即:等層信息交換
4 SDU/PCI/PDU
在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各個層次中,每個報文都分為兩部分:一是數據部分,即SDU;二是控制信息部分,即 PCI,它們共同組成 PDU。
5 一些基本概念
(原創圖)
報文(message):報文是網絡中交換與傳輸的數據單元,即站點一次性要發送的數據塊。報文包含了將要發送的完整的數據信息,其長短很不一致,長度不限且可變。報文在傳輸過程中會不斷的封裝成分組、包、幀來傳輸,封裝的方式就是添加一些信息段,那些就是報文頭。報文傳輸的往往是應用數據。
報文段(Segment):通常是指起始點和目的地都是傳輸層的信息單元。
數據報(Datagram):面向無連接的數據傳輸,其工作過程類似于報文交換。采用數據報方式傳輸時,被傳輸的分組稱為數據報。
有的書為了把OSI中的傳輸層里的TCP和UDP區別開來,將上層傳下來的數據(也叫數據流)進行分段。用TCP的就叫報文段,用UDP的就叫用戶數據報,亦可稱它們為數據段
數據包(Packet):又稱分組,是在分組交換網絡中傳輸的格式化數據單元。一個數據包分成兩個部分,它包括控制信息,也就是表頭數據,和數據本身,也就是負載。它的起始和目的地是網絡層。
幀(Frame):幀是數據鏈路層的傳輸單元。它將上層傳入的數據添加一個頭部和尾部,組成了幀。它的起始點和目的點都是數據鏈路層。
bit流(bit):物理層的數據傳輸單元。
數據單元(data unit):指許多信息單元。常用的數據單元有服務數據單元(SDU)、協議數據單元(PDU)。SDU是在同一機器上的兩層之間傳送信息。PDU是發送機器上每層的信息發送到接收機器上的相應層(同等層間交流用的)。
參考文章:https://blog.csdn.net/dianqicyuyan/article/details/12179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