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文化與交際
第一章 文化的定義與特征
一、文化的定義
1. 文化的定義為何重要
首先,在跨文化交際學中文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研究時,不可避免進行文化對比。
其次,在研究任何學科前,術語的界定是前提。關系到學科本身的科學性和經確定。
第三,對于文化定義的討論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文化的性質和特點。
2. 對于文化定義的一般性討論
《現代漢語詞典》: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綜合,(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物質文化,是經過人的主觀意志加工改造過的;第二層主要包括政治及經濟制度、法律、文藝作品、人際關系、習慣行為等;第三個層次是心理層次,或稱觀念文化,包括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心理等)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3)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80年代關于文化的討論大體有兩種趨向。一種是廣義的界定方法,認為文化是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的獨特創造,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成果——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一種是狹義的界定方法,把文化當做是人類所創造的精神成果。對于文化的界定大致上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1)人學角度,強調文化的本質關系到人的本質,本質上是與自然相對的人造物,文化的本質是創造。2)社會功能的角度,強調文化是生產力,是信息和知識,是一種文化心態和符號系統。3)傳播學角度,強調傳播是文化的本質,沒有傳播就沒有文化。
3. 我們所使用的文化的定義
“歷史上創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顯型的和隱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談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們再某一個時期作為人們行為的潛在指南而存在。”
Kluckhohn 1)文化時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所創造出來的,是社會的遺產;
2)文化既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也包括實物和器具;
3)文化時人們行動的指南,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學會的;
5)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據不同的價值觀念區分不同的文化。
4.文化定義是個復雜的問題,因為文化本身涵蓋面廣,其次學者們有著不同的學科背景。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類所獨有的,是區別人類和動物的主要標志。文化是社會遺產,而不是生理的遺傳。正是人類有了語言,人類知識才得以積累,文化財得以傳承。
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的,而是通過后天習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覺的。研究文化的困難之一在于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中。文化中有的是顯型的,有的是隱型的。
4.文化是人們行動的指南。文化支配著人的行動。
5.文化時動態的,文化的形態與一定的歷史時期相聯系。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同時又是不斷變化的。
三、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地位
貫穿研究課題的主線就是文化,文化時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核心。由于文化本身的復雜性,研究跨文化交際就必定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文化既包容歷史又反映現實;既包括實物,更包含制度與觀念;既有客觀存在的穩定性,又有它的能動性;既有涵蓋一個群體的特點,又包含地區差異與個體差異。
對跨文化交際影響較大的文化因素:
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民族的傳統,宗教思想,價值觀念,社會組織形式,風俗習慣,政治制度,社會發展階段。
第四章 交際
一、交際與傳播 表示的是同一個概念,不同學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術語。
有語言學背景的學者大多使用“交際”,而從事傳播學教學和研究的學者都采用“傳播”。
二、傳播的定義
傳播與人類的歷史同樣長。自從有了人類,就產生了傳播。傳播是對于人的社會性的確定。
張國良的定義:所謂傳播,即人類傳授信息的行為或過程。
傳播就是信息的傳送和接受,一方發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這一過程就是傳播。
三、傳播的種類

四、傳播的模式
早期影響最大的,Harold Lasswell 5W模式
傳者——訊息——媒介——受者——效果 特點:優—簡明扼要 缺—忽略社會環境、反饋
1949 Claude Shannon Warren Weaver 線性模式 增加“噪音”(干擾因素)、分解媒介
50年代 循環式的模式 加入“反饋”
五、傳播模式與跨文化交際
編碼、譯碼是兩個最容易出問題的環節(即使相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可能出問題)
Lyle模式 把傳播放在社會環境中考察
總:我們觀察人們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考慮到傳者和受者的周圍的群體以及整個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