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智能家居變得越來越普遍,并且大眾認知度越來越高,但是在這一技術變得像智能手機一樣無處不在之前,OEM和服務提供商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2016年11月在硅谷舉行的智能家居峰會上,代表們聽到了來自整個價值鏈上的聲音,他們分享了兩點信息:首先,安全性和互操作性將繼續延緩智能家居向大眾市場的擴張;第二,這一領域正在迅速變化,向融入其他創新技術——如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AI)發展。
在會議上,發言人確定的趨勢是智能音箱(如亞馬遜的Echo)作為互聯家庭的核心,正越來越受歡迎。自推出以來,Echo已經增加了各種功能或“技能”,使用戶能夠打開其他連接設備,或者從Domino's Pizza或Uber服務上下單。由于它依賴于語音命令來控制設備,而不是智能手機App,它通過Alexa助手使用AI,自2014年在美國推出以來,Echo的銷量已經超過500萬臺。隨后,谷歌在2016年10月通過推出其自有品牌智能音箱GoogleHome也進入了這一領域。
Ovum消費技術高級分析師Francesco Radicati表示,向Echo這樣的產品的轉變反映出,對hub(例如Iris或Wink)的遠離,以及轉向更具體的用例——無論是通過像Echo這樣具備其他功能的中心設備,還是燈泡和電源插座這樣的入門級設備。三星甚至開始將其SmartThings hub的技術整合進入其智能電視中,而不是單獨銷售這兩樣東西。
某種程度上,向特定用例的轉變,旨在捕獲一些公司所謂的“感到害怕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可能被說服嘗試使用智能家居設備,但是會被可用設備的范圍所嚇到,同時價格也使人望而卻步,并且他們會擔心購買的設備無法一起協調工作運行的可能性。
智能家居hub旨在解決后一個問題,但是一些單元已經成為bug的犧牲品,或者他們的制造商已經撤回支持,使得用戶只能尋找新設備。大眾市場用戶不愿意在一款除了能夠連接多個設備以外別無它用的設備上花費100美元,這也是消費者的擔憂所在。因此,一些OEM已經選定了低影響用途,例如照明或者溫控,作為一種提供即時益處(例如降低能源使用和生活成本)的方式。
不過,除了早期試用階段外,在Echo或Google Home這樣的智能音箱中集成AI對于用戶來說也是重要的。隨著技術越來越可靠和“智能化”,用戶將越來越依賴于其能力來管理房間中的功能,而無需他們進行直接輸入。這些能力將轉化為其他功能,如醫療保健和輔助生活。這將使老年人或者殘疾人能夠在沒有人類幫助的前提下繼續在家中生活。
除了在智能家居中使用AI外,會議上一些發言人強調了計算機視覺和混合現實的作用,用戶可以通過佩戴微軟HoloLens這樣的頭戴設備,將此作為控制智能家居功能的一種方式。這種頭戴設備將幫助用戶在無需使用智能手機App的情況下可視化控制功能,并且可以在家中實現更加智能和創新的交互。這一技術近期內對大眾市場來說可能太過昂貴,并且用戶在家中使用智能家居功能時,必須戴上這樣的頭戴設備。然而,它可能會為其他能夠提供類似功能的用途和設備打開新機會,因為智能家居市場會進行過濾,并轉向不那么精通于技術的消費市場。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