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不其然!
上篇文章發布后,我收到了被拿來舉反例的網友小哥的抗議~~~

講道理,最后他拿到的Offer還是十分不錯的,從此以后我的朋友圈又多了一位第一手保真瓜主,他好我也好~

那么本期《職業規劃喂飯式指南》來嘍!
坦白說,一篇文章不可能適用于每個人,也不可能講的多深入,但至少可以把最基礎的部分教給你。
01 知彼,了解職業大盤
找工作當然要先了解有什么工作能找,具體來說,這里要分兩步走,橫向了解行業分類+縱向了解職業端域。
通過求職網站定期發布的各類報告,可以全面統覽各行業近況。通常這類報告都是以薪酬排名形式展現,有助于你迅速了解什么行業“未來有得做”。
篩選出意向的行業后,進行一波簡單的企業搜索與分析:
Step1 搜索以下幾類企業:①行業內TOP10-20的企業 ②學長學姐所在的企業 ③你期望進入的企業
Step2 了解以上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你以為的不一定是你以為的)
Step3 總結企業近期招聘渠道和需求(重復:你以為的不一定是你以為的)
認認真真做完這三步,你應該會得到一個初步的表格:

接下來,就可以縱向去看職業端域了。
每個行業都有前端、中部、后端之分,拿各位一定最熟悉的網游行業舉例,獲客崗(如產品經理、廣告媒介)就屬于業務型前端職業;消化崗(如客戶服務、數據分析師)就屬于服務型中部職業;支持崗(如原畫師、HR、法務)則屬于垂直型后端職業。可以看到,這種劃分標準和大學院系的分類并不對等,職業端域更多是從崗位實際作用出發,和個人優勢技能的判斷結合的更緊密。
根據你鎖定的端域,我們來進一步完善這個求職表格:

02 知己,科學測量自我
在工作這件事上,你夠了解自己嗎?性格外向不代表擅長客戶溝通,有記賬習慣也不等于對數據敏感。性格和能力要在“職場”的帽子下思考,不要憑直覺想當然,我們拿數據說話。
STEP1 職業性格測試:
MBTI、霍蘭德這類專為職場打造的性格測試,不僅會給出詳細的性格分析,還會提出相關職業發展的具體建議。但我發現,很多朋友在測試結果的使用上存在兩大誤區:映射范圍過大or期待值過高。
【映射范圍過大】
當發現自己是INFP,立刻映射到日常生活中,認定自我情緒消極、多愁善感、抗壓能力差,未來也將一事無成,這就是映射范圍過大的表現,請記住這個測試只針對職業性格,并不能對人格定性。
【期待值過高】
當發現自己是INTJ,立刻對自我邏輯能力充滿信心,覺得未來一定與金融、策劃類工作掛鉤,這就是期待值過高。MBTI只能幫助個人進行自我定位,而非直接指明發展道路。想象一個場景,當HR問“你為什么覺得自己適合這個職位?”,你能回答她“因為MBTI分析我邏輯獨立性強,對專業要求高”嗎?
所以,在實際審視這類測試結果時,請耐下心來,結合自我認識思考適用于自己的結論吧。
STEP2 能力評分:
除了性格、興趣,你的上級、HR最關注的當然還是能力。個人能力可以簡單分為兩類:專業應用能力、基礎能力。專業應用能力看的是硬功底,而基礎能力就相對是軟實力了。針對各個行業通用的基礎能力量化評估,盤點優勢正視短板,在求職階段十分必要。可以學著列類似下方的評分表:
它能幫助你更好的認知自己在各項基礎能力上的優勢與劣勢,著重分析自己的劣勢部分,尋找動因、自我意愿和解決方案。
03 匹配時刻
做完了以上工序后,恭喜你終于進入到最關鍵的匹配時刻。
將期望行業+端域+公司求職要求與自我認知進行匹配并審視,從而得出你目前應聘這份工作的成功率。通過這套操作,你也完全能夠同步認知到自身與意向工作的核心差異點,以此為依據我們可以在簡歷、面試準備上有所傾斜。
無論匹配結果是否光明,都必須恭喜你,這是一份完整并成功的職業規劃。因為,職業規劃并不是解決方案,它是開啟職業道路的指向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完這步,讓我們繼續聊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