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由分母是1的真分數直接到結論后,把預設時推廣到一般規律的環節掉了,致使本節課在思維上不太嚴密。學生的思維更沒有真正地融于規律的理解中去。其實太多的意外,其原因根源在于自己想關注課堂的生成卻無機智的應變能力,在學生直奔主題時沒有創造機會讓學生去參與到對知識的驗證中,從而錯失學生參與的良機。 二、交流:
曹理智:上課為了讓學生參與,你采取了提問,本節課你提問學生的目的在于把握學生的思維參與狀況,可你發覺了沒有,你提問涉及到幾人?其中,崔林峰一節課就回答了五、六次。而有的學生卻一次也沒叫到。
商國輝:這一點倒是平時不太注意的。應該是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回答,一個人平時回答多這一點沒有考慮到。因為平時這個班非常活躍,會不會都想說、敢說,并且一時組織滯后將會不自覺的超時爭辨。看來,在日常的教學中以后還得關注學生回答參與率這一點。 史紅桃:開課讓學生說分子是1的真分數后,接著讓學生把這些分數化成小數,光學生把這些分數化成小數用了5分鐘,這一節課中讓學生把分數化成小數目的是干什么的?用5分鐘是否合適? 商國輝:讓學生把分數化成小數的目的是體會除盡與除不盡,為化成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埋下伏筆。用5分鐘從導入的角度去思考,時間還是有點長的。
劉新超:此時如采用分組做就能迎刃而解了。或者把計算器拿來也能快速地計算出來,這樣節省不必要的時間,可以把有限的時間花費在探究規律的真正的思維上。
于會:本節課學生的參與率從課堂回答還是能看出反饋情況的,如采用手勢,一個人回答,其它人胸前手勢判斷,能看出所有人的思維情況而不受他人的影響,當然,這樣,會使氛圍在靜悄悄中進行,而顯不出那種活躍的氛圍。從參與的角度來看,是學生高參與可行的方法。劉新超:當你引導學生探究規律時,問題一提出,多數學生都沒舉手,只有幾個人舉手,結果,他非常流利地說了出來,接著,你問其他同學,你們是不是也知道?怎么知道的?學生回答說,是從課本上看的。接著你又問,為什么分母的質因數只有2和5時,才能化成有限小數?學生又答了,接著,你讓學生讀規律、講規律,而一改你所預設的探究。這一點我覺得學生的思維沒有參與到規律之中,這一點你當時是怎樣想的?目的是干什么?
商國輝:這是本節課所有意外的根源,學生為了上這節課,已經預習了,對規律會不會都已經知道了。這時我想,對于已知謎底的規律再讓學生去探求,學生又有多大的興趣呢?可我班學生在學習中“淺嘗輒止”的現象嚴重,再加上本身基礎較差,有相當一部分人從眾現象嚴重,怎么辦呢?當時,我想了一下,就從讀書入手吧。(因為我平時比較注重指導學生讀書,這樣,不管我是否有事外出,學生遇到問題時,可通過讀書來解決。)讓學生通過讀書,參與到規律的理解之中。便讓學生先讀了規律,為了檢驗學生對規律的理解,我讓
學生看黑板上的數字,并補充,這一行為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規律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質因數”而設計的,這一點可能沒有經過探究,沒有經過分析與比較,是不會有太深的感覺的,那么通過體悟規律,來補充完事黑板上的數字情況,可以看出學生的理解程度的。因此,我讓學生根據這句規律所反應的情況對黑板上的例題做以補充,如8只有質因數2。20只有質因數2和5,當時學生補充了125分之一,是只有質因數5,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句話理解了,所以我又補充了特例,引起學生對“最簡分數”的理解與注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讀規律,并標出學生自認為的重點詞語,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讀來理解規律。但由于學生沒有親歷探究,讀中悟得不深,所以在總結判斷的方法時,用時較多。
史紅桃:你讓學生總結怎樣判斷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的方法時,學生用了好幾分鐘時間也沒總結上來,這一點的設計是想讓學生達到什么目的?
商國輝:讓學生總結判斷的方法,是為了讓學生更明確地清楚判斷時的步驟,也為這一班整體基礎較差,組長能給組員講提供一些幫助。史紅桃:這節課學生學會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商國輝:從最后的作業情況來看,很多人仍用除法來做,學生做題慢是這班的實際情況,從表面現象來看,規律對學生沒有發揮作用。學生這一節并沒有收獲多少。學生的收獲,還得從課堂問卷和學生作業來分析。從參與的情況來看,學生沒有積極參與,從課堂的氛圍可以看出。但是什么原因造成本節課的思維沒有參與到規律之中呢?
史紅桃:學生的參與關鍵是動機,在激發動機時沒有情感的參與。沒有激起探究的欲望,如果在第一階段后,問學生感覺分幾類后,再寫幾個數,師生比賽,看誰能能快速判斷這些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呢?在比賽中激發欲望。我想會好一些。(全體教師的一片掌聲)改進設 想:
在第一階段,感覺分幾類后,再寫幾個數,問你能快速判斷這些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呢?然后和學生比賽,激發欲望。 課堂上必須冷靜,不可太慌。如再遇到學生直奔主題時,采取如下方案:
1、可將作業提前,從作業入手看學生掌握程度,如多數掌握較好,則從出題訓練入手,讓學生參與對規律的深層理解;如學生多數掌握的不太好,從不理解處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這樣做,這時不能過早地提問好的學生,而應讓學生先交流后針對重點問題深入探究,從而讓學生思維真正地動起來。
2、也可采用讀書法,但在讀書時,通過讀規律,讓學生說例子,并說出為什么,然后,分組對抗比賽,在學生不能解決的矛盾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