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春節賀歲檔冒出一匹黑馬: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大年初一上映后口碑、票房雙豐收:截至9日下午,票房已破15億,并獲得9.2的高評分。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通過社交媒體對我國春節期間上映的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發出的祝愿:“祝中國科幻電影之旅好運!”這部電影在春節期間上映,引發中國人的“宇宙級鄉愁”,也撬動了人們對中國科幻作品未來的期待,很多人將其視之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作品。
小說《流浪地球》:末世時代的人性

劉慈欣原擬寫一系列以地球末日為背景,設想人類如何避難的小說,實際只寫了兩篇,其一就是《流浪地球》。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事,敘述者“我”是生活在逃逸時代的一個男子。在380年前,天體物理學家們發現太陽內部氫轉化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太陽的演化已向主星序外偏移,氦元素的聚變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太陽內部,由此產生一次叫氦閃的劇烈爆炸。之后太陽將變為一顆巨大但暗淡的紅巨星,它膨脹到如此之大,乃至地球將在太陽內部運行!事實上,在這之前的氦閃爆發中,地球就已被氣化了。
人類唯一的生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際移民,唯一可行的目標是人馬座比鄰星,有4.3光年的路程。移民沒有爭議,但在移民方式上,一直存在飛船派和地球派的爭論。飛船派要求造飛船流亡,地球派則主張改造地球為一個巨型飛船。
地球派取勝。人類的逃亡分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運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掉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恒星的衛星。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I(加速)、流浪時代II(減速)和新太陽時代。整個移民過程將延續2500年時間,100代人。
“我”經歷了流浪地球加速逃逸過程。在逃逸過程中,每次運行到近日點,人們就對太陽產生深深的憂懼感。最后一次經過太陽后,又近距離經過木星。除了欣賞木星的壯觀,倒沒有什么意外。——而電影的主要情節就是在經過木星時展開的。
在流亡過程中,人們進行著種族的繁衍。“我”和一個叫加代子的日本女子結為連理,并生下孩子。“我”知道不可能親自看到流浪地球抵達目的地的那一天,但后代子孫終究會看到的。
這部小說不以情節曲折取勝,而是體現了劉慈欣對人性的洞察。
即使在流亡狀態,人們依舊在爭斗。在行過木星之后,飛船派還舉行了暴動,將五千多名地球派的領袖以欺騙罪處死。處死的手段極其殘忍:“他們收走了每個被判死刑的人密封服上加熱用的核能電池,然后把他們丟在大海的冰面上,讓零下百攝氏度的嚴寒慢慢奪去他們的生命。”
在這種群氓狀態中,人性的殘酷畢現無遺:“我看到一個小女孩,舉起一大塊冰用盡全身力氣狠命地向一個老者砸去,她那雙眼睛透過面罩射出瘋狂的怒火。”
而那五千精英,面對暴動分子的態度像耶穌一樣:“我們理解所有的人,因為已經進行了四十代人,在要延續一百代人的艱難奮斗中,永遠保持理智確實是奢求。”就在他們被處死之后,太陽爆發成紅巨星。剩下的人類,繼續在浩無際涯的宇宙中流浪。
原著整個故事的基調無疑是黑暗,充分表現了人性的固執與殘忍。
在寫法上,小說體現了劉慈欣宏大壯闊的想象力。他寫地球發動機:“你想象一個巨大的宮殿,有雅典衛城上的神殿那么大,殿中有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每根柱子像一根巨大的日光燈管那樣發出藍白色的強光。而你,是那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這樣,你就可以想象到我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樣子了。”
他描寫地球近距離經過木星的場景:“木星恐怖地上升著,漸漸占據了半個天空。這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層中的風暴,那風暴把云層攪動成讓人迷茫的混亂線條,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層下是沸騰的液氫和液氦的大洋。……木星已占滿了整個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騰的暗紅色云海上的一只氣球!而木星的大紅斑就處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紅色的巨眼盯著我們的世界,大地籠罩在它那陰森的紅光中……”讀來真是令人浩嘆與神往!
電影《流浪地球》:宇宙災變的中式選擇

小說只是以“我”為視角展開一段宏觀的旅程,沒有太多的細節,所以也沒有多少瑕疵。其重點是激發讀者的想象,在思維中感受宇宙的宏大。這樣的小說拍成電影,顯然是沒有可看性的。所以根據小說拍攝的同名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實際上是在小說大背景設置不變的前提下,重新架構了一個故事。
故事開始是在中國宇航員劉培強(吳京飾)在空間站完成17年航行任務、即將返航和兒子劉啟、岳父韓子昂(吳孟達飾)一起團聚之際發生的。此時,劉啟因不理解劉培強,決定在他歸來之前離開地下避難城,帶著妹妹韓朵朵一起到地面上去,韓朵朵是韓子昂救起并養大的小女孩。
他們到達地面后,正趕上幾千座地球發動機因地震而失去動力,大量到救援隊分赴各地反推器進行救援。劉啟和外祖父韓子昂一起開的運輸車被征用,加入到一個救援隊,運送“火石”到杭州的一座反推器。
他們雖歷經千難萬險,并犧牲了韓子昂等多個小伙伴,并沒有完成原定的救援任務——杭州的地下城甚至因為地球發動機失敗而毀滅。不過,他們又與另一個救援隊合并,運送“火石”到拉蘇威亞發動機站。就在他們到達之際,全部發動機都已經修好。
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再生波折。盡管發動機都修好了,但由于地球太靠近木星,錯過逃離時間窗口,導致地球被木星俘獲。木星已經將大量的空氣吸引過去,地球也將很快被木星撕裂并墜入木星。
所有的人都放棄生存的希望,趕緊撤離到地下與親人最后的團聚。此時,劉啟突然想起小時候劉培強曾經說過的,木星是氫氣構成的。此時木星把地球的大氣吸引過去,形成了氫氣和氧氣兩種氣體混合物。他們只需要把火種發射到火星上去,就可以引爆木星,用爆炸的反推力“推走”地球。
火種,就是他們身邊的正對木星的拉蘇威亞反推器。他們開始與時間賽跑,重設發動機的發射程序。而就在他們緊張操作的過程中,劉培強也與高度智能的空間站進行了搏斗:空間站了解到地球無可挽救之后,就啟動了預定的逃離程序。劉培強破壞了自動駕駛程序,與地面保持聯系。
劉啟等人完成了發動機的重啟工作,但是發動機的火力離木星還有幾千公里,不能點燃木星大氣。劉培強決定犧牲空間站。他操縱著空間站沖向木星和地球的空氣帶,引燃自己,點燃了木星。
木星的沖擊波將地球推離軌道,地球重新踏上流浪征程。在父親犧牲之際,劉啟也明白了父親的偉大,父子之間終于實現了和解。
作為定位春節檔的電影,《流浪地球》一改原著的灰色基調,把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局限于個人的層面。人類整體上是團結的,在面對災難時,能夠同仇敵愾,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
看慣了美國超級英雄救地球,現在,拯救地球這個事兒,終于有了中國人的身影。或許影片最大的沖突是,在人類面臨滅頂之災時,劉培強犧牲掉荷載著人類希望的空間站,挽救人類——成功了尚可,萬一失敗了呢?
中國科幻的真正起點
如果說,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小說提升到世界水準的話,我們也可以說,電影《流浪地球》也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電影提升到好萊塢的水準了。
如何在視覺上呈現宏偉壯觀的場景,最能體現科幻片導演的功夫。特別是這種以宇宙為故事背景的硬科幻來說,宏偉場景更是電影魅力的重要來源。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以宏觀場景為主要特點,如《三體》所設想的降維打擊等,目前甚至還無法呈現。
《流浪地球》在營造大場景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劉慈欣設想的許多場景,都得到視覺呈現:一萬多個高聳入云的地球發動機;地球靠近木星時,由于強大的引力作用,地球的大氣被木星吸引,形成木地之間的一個長長的大氣鏈索;地球冰封,上海東方明珠被冰川覆蓋了。這些美國大片常見的場景,終于在國產大片中出現。
電影必須有動人心弦的故事,必須在弘大視野下同時展示細節。但這樣一來,可以挑刺的地方就多了,相信愛較真的朋友這兩天在網上很容易就會找到很多,這里就不重復了。
但是,要知道科幻的價值絕不在于普及科學知識。正如美國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所定義的,科幻是“關注科技進步對人類影響的文學分支”。科幻以科學為依傍,但并不一定要做成嚴格的教科書。科幻更重要的功能是激發人們對科學的幻想與熱情。
科幻的發達與人類在科學方面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進步給科幻作家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很明顯,中國近年來在科技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激發中國人科幻興趣的主要動力。相比改革開放初期拍攝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到目前為止唯一勉強算得上科幻的電影,直到這部影片無疑是中國科幻電影真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