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秀:漢族,1985年3月出生,黑龍江省木蘭縣人。本科學歷,2007年7月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并于同年參加哈爾濱市松北區教師招聘考試考入樂業鎮中心校。自參加工作至今,一直擔任哈爾濱市松北區臺屯小學的班主任工作。曾多次獲校、區、市級教學獎勵。
座右銘: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用寬容的心態面對學生!
教育理念: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鼓勵,多一點平等,多一點溝通。
以愛育人
哈爾濱市松北區臺屯小學 李春秀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老師親近學生,學生尊敬老師的基礎。作為教師,只有真心熱愛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溫暖和呵護,教育才具有它真正的價值。
案例描述:
我參加工作所帶的第一個班級是從他們入學開始親手帶起來的,經過我兩年的嚴格管理和教育,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和紀律上都有很大進步,養成了很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然而,三年級時班級里新轉來了一名學生,叫孟小宇。他學習成績差,語文、數學英語都時常不及格,行為習慣也很不好,站沒站姿,坐沒坐像,身體總是呈曲線形,組織紀律性也很差,三天兩頭就違紀,同學們也都不太愛跟他玩兒。他的家長說,對孩子的教育他們已經失去了信心。面對這樣的孩子,我絞盡腦汁幫助他改正不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可我一個多月的改正教育絲毫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我不甘心,我想我要盡最大努力,讓他“改邪歸正”。
又一次測試后,他的成績依然很不理想,于是我準備摸清他成績差的原因,設法了解他心里的想法。通過調查我了解到,他的后進并不是因為他不夠聰明,而是與無人耐心教育有直接關系,在家里,一旦他犯了錯或者考試沒考好,家長對他非打即罵,長期下去,他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溫暖,便產生了對抗心理,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了。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幾次與他家長溝通,做他家人的工作,尤其是他的爸爸,不讓他再打孩子,讓家長認識到,打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還有可能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終生無法彌補的傷害,我理解做父母的這種望子成龍的心態,也知道他們很愛小宇,所有我和家長溝通要想方設法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疼愛之心,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理解家人對他的期望,讓他重拾學習的信心。他的爸爸接受了我的意見,不再動輒打罵他了。此后,孟曉宇十分感激我,與我的關系也親近起來。我又因勢利導,對他采取了特殊措施。因為他家庭條件不好,生活中給予他極大的幫助,經常買一些學習用具送給他,每天中午休息時給他補習功課,取得一些成績時及時表揚,并鼓勵他積極上進。課余時間經常和他一起交談,了解他的內心想法。經過我的不懈努力,他和我的關系變得更加親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他都能告訴我,我也像對待我的親人一樣關心他、鼓勵他,同時,小宇也被我的這種精神所打動,學習上有了積極性,以前從來不做家庭作業的他,變得愛學習了,遇到不會做的題,還經常主動問我。之后的幾次考試,他的語文、數學和英語都考及格了,而且行為習慣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與同學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我的心里倍感欣慰。
案例反思: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過程便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心靈交融。就像案例中,我真正的放下老師的架子,對小宇多一點耐心和鼓勵,從他的感受出發,用心與他溝通,讓他感受到
家人和老師對他的愛,才使小宇有了那樣大的轉變。每個孩子都不是天生就是差生,背后一定都有一個不為你所知的原因,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所以,我們一定要究其根本,對癥下藥。而愛學生不僅是教師的天職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也是教師獲得成功的基礎,更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通過這個案例,我也深深的體會到:當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真正送出愛后,不僅會促使學生的行為表現好轉,更會讓他們的心理也得到自我完善。這也讓我更有信心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將愛進行到底”!
案例評析:
愛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對學生懷有真誠的感情,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自覺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誨。對于孟曉宇這樣的學生李老師能夠放下架子親近他,敞開心扉,以關愛之心來觸動他的心弦,用師愛去溫暖他,用情去感化他,從而促使他逐漸改正錯誤,真正做到了以愛育人。班主任只有真正投入情感,把愛的甘泉灑向他們的心田,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才會使學生對教師崇敬、信任,從而激發學生對班主任的情感與對班級的熱愛。
評析人:任雪東
評析人簡介:
任雪東:男,漢族,1998年參加工作,本科學歷,區數學學科骨干教師,現任哈爾濱市松北區臺屯小學德育主任,主管學校德育工作。工作以來多次獲得市、區級行政獎勵;有多篇論文及獲得國家、省市級科研成果。我的教育理念:生活無處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