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1998年代,PC迅猛發展,CPU速度逐年翻番,持續了7年,但下一個7年到現在,基本上沒有太大提升;顯示器從14英寸CRT發展到2005的21英寸LED,后來也沒有繼續進化。
為什么?當人對計算機的反應速度不再敏感時,PC性能的商業驅動力便消失了;當人機距離只能在60厘米,21英寸顯示器是視覺舒適區極限時,擴大顯示屏的驅動力也隨即消失(拋開游戲和設計等特殊領域)。
從這個角度考慮,雷軍的小米手機,打造發燒友概念,也只存活于現階段。
因為PC將人鎖定在電腦桌前(書房),在沙發和床頭(客廳和臥室),并沒有一種可用的上網設備,于是iPad一出世,便迅速席卷了這個市場,據統計近70%的用戶并沒有將iPad帶出家門。上網本注定是一種臨時替代品。
如果從純技術的角度,是無法預測PC和Tablet(平板)的未來。預測移動互聯網的未來,也應該從人使用互聯網的場景及意圖出發:他們有哪些沒有解決的需求?
2000年的前30年,互聯網是信息的互聯,如telnet、ftp、http的發明;2000年后的10年,是人的互聯,如QQ、BBS和SNS。
50年后的互聯網?我心里真的沒譜,但我了解一些基本的人性。
QQ,解決了人和人之間溝通,特別是后來的語音、視頻聊天。與其說是溝通,不如說是性饑渴和無聊,因為重度使用者,往往是那些孤獨的少男少女;對于溝通,在1998年QQ沒有普及前,人們用書信和電話同樣可以解決。
SNS,如針對生人社交的51和熟人社交的facebook,其發展初期,和QQ解決的都是同一類需求,那個經典的Poke(掐一下),曖昧之意,妙不可言。SNS程序UCHome的發布,讓尋找一夜qing變得更簡單和直接,很多SNS站查看MM資料需要先交納100元入會費。
現在的移動互聯網,確切說是手機互聯網,即LBS,如微信、米聊,最受歡迎的功能,還是搖一搖,搖出你身邊的陌生男女,LBS成了Local-Based Sex。據統計,手機互聯網的用戶,70%是高中及以下學歷,80%月收入3k以下。
微博,根基在于粉絲。在20年前的農村中學,就有大批的追星族,她們聽著音樂磁帶,但他們對明星的熱愛,一直被壓抑著。20年后的都市中學生,這種需求依然強勁,微博的出現,正好釋放這種壓抑,這也就是為什么粉絲有千萬級的博主都是影視音樂明星。各界大腕,如李開復、史玉柱一樣都是明星。
上面的幾大互聯網應用,關注的是人的情感需求(部分是成長需求,如行業社區)。社交不是目的和驅動力,只是實現情欲、孤獨、追求成功的一種手段。
2005年RSS的普及,曾被視為一種革命性的技術。但RSS這種訂閱模式有效的利用,最大的障礙,是人性中的貪婪。訂閱太多,閱讀壓力和浮躁隨之而來,原來那種對知識的渴望,變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漸漸產生了厭倦和放棄。
微博訂閱,也存在同樣問題。我不太相信那種有2000關注的博主,真的看過所有的微博。新浪微博解決該的手段,就是微博分組,即分組閱讀。當然了,因為微博的社交屬性,別人粉你,你得粉過去,禮尚往來。
周鴻祎的360系列,在營銷上,比其對手的高明之處,就是利用人的恐懼,它慣用的伎倆,就是在右下角彈出“危險、木馬、病毒、感染”等恐嚇詞,然后建議你安裝xxx,如360瀏覽器,并不是推“更快、更漂亮、更易用”等概念。
工具的越來越簡單、便捷,其實是滿足人性中的懶惰,比如自動扶梯。互聯網也莫不如此。
互聯網工具,從根本上說,并沒有塑造我們的行為,而是賦予了行為發生的可能。我們的需求并沒有變,變的只是它的實現方式。
互聯網從信息的互聯,發展到人的互聯,而實現人的互聯,就是社會化網絡,它表現為BBS、Group(群組、圈子)、SNS和微博等。
互聯網對生活滲透,更多還是娛樂和信息獲取,談不上真正的社交圈。
至今,沒有一個真正的高端互聯網社區。總監、CEO級別人物的社交,從來都是線下的,這類人也不太可能有時間閑聊,而且高端人物極其注意其個人隱私。有大把時間泡在社區里的,一般都是窮人和工薪階層。
微博上,我們可以去粉、去評論、去轉發明星,但你和他們之間的距離,還是現實中那樣遙遠,就如同你看周杰倫的演唱會,還得花2000去買票。你依然住你的合租屋,他還是回他的別墅。
現實社會的金字塔結構、社會分層,在網絡的世界依然存在,永遠是少數人掌握著話語權。
最開始,互聯網是信息網;如ftp、telnet,解決信息的流通,IT基礎建設階段;
漸漸地,互聯網是娛樂網,如QQ、交友,解決人的情欲、無聊;
再后來,互聯網是生活網,如電子商務;
在未來,互聯網是工作網,如商務聯絡、求職,解決人的生存壓力和競爭;
大約是10年前,有部經典電影,《人工智能》,講的是機器人伴侶對生活的影響。也許機器人確實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問題,比如惡劣環境下的生物實驗,但那不太可能進入消費者領域,如果那是現實,人們購買它的真正驅動力是什么,值得嗎?
互聯網可以讓信息的獲取變得更簡單,但我們如何消化吸收,互聯網卻無能為力。就如同紙質書年代,我們一年買10本讀3本;電子書年代,我們一年買100本,但可能依然只讀3本。
但50年后的互聯網?我覺得它依然只是一個工具性角色,它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并不會讓大多數人越來越聰明、越來越獨立、越來越幸福。
它的價值,還是決定于使用它的人。
為什么?當人對計算機的反應速度不再敏感時,PC性能的商業驅動力便消失了;當人機距離只能在60厘米,21英寸顯示器是視覺舒適區極限時,擴大顯示屏的驅動力也隨即消失(拋開游戲和設計等特殊領域)。
從這個角度考慮,雷軍的小米手機,打造發燒友概念,也只存活于現階段。
因為PC將人鎖定在電腦桌前(書房),在沙發和床頭(客廳和臥室),并沒有一種可用的上網設備,于是iPad一出世,便迅速席卷了這個市場,據統計近70%的用戶并沒有將iPad帶出家門。上網本注定是一種臨時替代品。
如果從純技術的角度,是無法預測PC和Tablet(平板)的未來。預測移動互聯網的未來,也應該從人使用互聯網的場景及意圖出發:他們有哪些沒有解決的需求?
2000年的前30年,互聯網是信息的互聯,如telnet、ftp、http的發明;2000年后的10年,是人的互聯,如QQ、BBS和SNS。
50年后的互聯網?我心里真的沒譜,但我了解一些基本的人性。
QQ,解決了人和人之間溝通,特別是后來的語音、視頻聊天。與其說是溝通,不如說是性饑渴和無聊,因為重度使用者,往往是那些孤獨的少男少女;對于溝通,在1998年QQ沒有普及前,人們用書信和電話同樣可以解決。
SNS,如針對生人社交的51和熟人社交的facebook,其發展初期,和QQ解決的都是同一類需求,那個經典的Poke(掐一下),曖昧之意,妙不可言。SNS程序UCHome的發布,讓尋找一夜qing變得更簡單和直接,很多SNS站查看MM資料需要先交納100元入會費。
現在的移動互聯網,確切說是手機互聯網,即LBS,如微信、米聊,最受歡迎的功能,還是搖一搖,搖出你身邊的陌生男女,LBS成了Local-Based Sex。據統計,手機互聯網的用戶,70%是高中及以下學歷,80%月收入3k以下。
微博,根基在于粉絲。在20年前的農村中學,就有大批的追星族,她們聽著音樂磁帶,但他們對明星的熱愛,一直被壓抑著。20年后的都市中學生,這種需求依然強勁,微博的出現,正好釋放這種壓抑,這也就是為什么粉絲有千萬級的博主都是影視音樂明星。各界大腕,如李開復、史玉柱一樣都是明星。
上面的幾大互聯網應用,關注的是人的情感需求(部分是成長需求,如行業社區)。社交不是目的和驅動力,只是實現情欲、孤獨、追求成功的一種手段。
2005年RSS的普及,曾被視為一種革命性的技術。但RSS這種訂閱模式有效的利用,最大的障礙,是人性中的貪婪。訂閱太多,閱讀壓力和浮躁隨之而來,原來那種對知識的渴望,變成了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漸漸產生了厭倦和放棄。
微博訂閱,也存在同樣問題。我不太相信那種有2000關注的博主,真的看過所有的微博。新浪微博解決該的手段,就是微博分組,即分組閱讀。當然了,因為微博的社交屬性,別人粉你,你得粉過去,禮尚往來。
周鴻祎的360系列,在營銷上,比其對手的高明之處,就是利用人的恐懼,它慣用的伎倆,就是在右下角彈出“危險、木馬、病毒、感染”等恐嚇詞,然后建議你安裝xxx,如360瀏覽器,并不是推“更快、更漂亮、更易用”等概念。
工具的越來越簡單、便捷,其實是滿足人性中的懶惰,比如自動扶梯。互聯網也莫不如此。
互聯網工具,從根本上說,并沒有塑造我們的行為,而是賦予了行為發生的可能。我們的需求并沒有變,變的只是它的實現方式。
互聯網從信息的互聯,發展到人的互聯,而實現人的互聯,就是社會化網絡,它表現為BBS、Group(群組、圈子)、SNS和微博等。
互聯網對生活滲透,更多還是娛樂和信息獲取,談不上真正的社交圈。
至今,沒有一個真正的高端互聯網社區。總監、CEO級別人物的社交,從來都是線下的,這類人也不太可能有時間閑聊,而且高端人物極其注意其個人隱私。有大把時間泡在社區里的,一般都是窮人和工薪階層。
微博上,我們可以去粉、去評論、去轉發明星,但你和他們之間的距離,還是現實中那樣遙遠,就如同你看周杰倫的演唱會,還得花2000去買票。你依然住你的合租屋,他還是回他的別墅。
現實社會的金字塔結構、社會分層,在網絡的世界依然存在,永遠是少數人掌握著話語權。
最開始,互聯網是信息網;如ftp、telnet,解決信息的流通,IT基礎建設階段;
漸漸地,互聯網是娛樂網,如QQ、交友,解決人的情欲、無聊;
再后來,互聯網是生活網,如電子商務;
在未來,互聯網是工作網,如商務聯絡、求職,解決人的生存壓力和競爭;
大約是10年前,有部經典電影,《人工智能》,講的是機器人伴侶對生活的影響。也許機器人確實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問題,比如惡劣環境下的生物實驗,但那不太可能進入消費者領域,如果那是現實,人們購買它的真正驅動力是什么,值得嗎?
互聯網可以讓信息的獲取變得更簡單,但我們如何消化吸收,互聯網卻無能為力。就如同紙質書年代,我們一年買10本讀3本;電子書年代,我們一年買100本,但可能依然只讀3本。
但50年后的互聯網?我覺得它依然只是一個工具性角色,它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并不會讓大多數人越來越聰明、越來越獨立、越來越幸福。
它的價值,還是決定于使用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