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綜述的地位
-
體現了學術研究的繼承性
文獻綜述的寫作是由學術研究的繼承性決定的,因為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文獻綜述部分要澄清所研究問題“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這部分主要是繼承,是梳理前人的成果并找出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和演進的規律。文獻綜述是復述前人的成果,是尊重前人,實質上也是顯示作者自己的讀書量。一篇論文若沒有必要的文獻綜述部分很難發表;一篇學位論文沒有相應的文獻綜述部分一般質量較低,也難逃膚淺的命運。
-
體現了學術研究的開放性
道理很簡單,主要是:學術研究是天下公器,需要一代一代的學人前赴后繼的開拓和努力才能薪火相濟;客觀現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也就永遠沒有完結。“任何一篇論文或研究過程都是該領域知識探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不可能是終結,也不可能覆蓋全領域” 。正是因為學術研究是天下公器,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永遠沒有完結和任何一篇論文或研究過程都是該領域知識探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不可能是終結,決定了真正有價值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開放性和文獻綜述寫作的必要性。
-
目的是為了導出研究問題
撰寫文獻綜述的目的是為了導出研究問題并為自己的后繼研究構建論文創新的平臺。空前絕后的題目或許有,但少之又少。一般而言,即使空前絕后的題目也要從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中吸取靈感。當然,既“空前” 又“絕后” 的題目缺乏普適性,也沒有多少意義。
文獻綜述的撰寫原則
-
“5W”寫作原則,
“5w”原則指的是什么人( Who) 、什么時候( When) 、在什么地方( Where) 、為什么( Who) 、提出了什么學術觀點( What) 的寫作方式撰寫文獻綜述的原則。“5w”原則既是文獻綜述的寫作原則,也是標準的學術規范。
-
經典性原則
經典性原則指的是論文研究所選的問下資料必須是具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觀點,該原則的運用在于將權威人物的權威論著,更多的是強調一種學術研究的學術標準。
-
“文獻樹”原則
“文獻樹”原則也就是學術研究的先后繼承問題,該原則意在強調文獻資料的演進關系。在撰寫文獻綜述時需要系統梳理文獻之間的關系,利用歷史方法,按照時間“由遠到近”“由前到后”,空間上“由大到小”和“由寬到窄”的方式寫作。該原則的應用是為了弄清楚研究文獻的內在邏輯和演進規律,為自己后繼的研究打下不可缺少的堅實理論基礎。
-
“頂天立地”原則
簡而言之,“頂天立地”原則中的“頂天”要求畢業論文的作者需要從理論繼承上接觸國內外學術研究前沿;“立地”則要求作者通過學術研究,理論聯系實際解決論文研究的實際問題。如果文獻綜述不能體現國內外學術前沿,作者的研究就不能脫穎而出。通過繼承,然后實現論文寫作的創新。
-
單數原則
單數原則就是“一篇學位論文,一個文獻綜述”。理由很簡單,一篇學位論文只需要系統而集中地研究某一個問題或某一個問題的某一個側面。由此,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必然是“單數”而不是“復數”。如果是“復數”,則說明學位論文選題不集中。文獻綜述寫作的“單數原則”是由學位論文研究對象的“單一性”決定的。
-
古今中外原則
古今中外原則指的是論文選擇的文獻資料要體現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該原則可以讓論文的寫作者了解更多的研究,從而為選擇提供理論基礎。畢業論文的寫作就是通過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推導出一般性結論,最好提出對某一個具體研究問題的完整解決方案。
-
述評結合原則
文獻綜述寫作必須述評結合。只有“述”沒有“評”,文獻是一盤散沙,也失去了撰寫文獻綜述的目的性; 只有“評”沒有“述”研究問題則持之無據,游學無根,難有說服力。需要強調說明的是,“述”要盡可能對研究文獻“一網打盡”,所謂“搜盡奇峰”是也。在詳盡占有已有研究文獻前提下,則要敢于歸納,解析出已有研究文獻的“貢獻”與“不足”。通過進一步解析“不足”,從“不足”中導出自己的研究課題也就是要研究某一個“不足”甚至研究某一個“不足”的某一個方面。這樣,研究問題的邏輯起點和理論起點就清楚了。
-
服從主題原則
文獻綜述是對自己論文研究問題的已有成果的回顧和梳理,由此,所綜述文獻必須與自己研究的問題主題必須相匹配。否則,就會破壞研究論文內在邏輯上的一致性,造成不必要的混亂。更進一步講,文獻綜述要為自己的研究問題服務。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在文獻的選擇上必須圍繞主題和假設來選擇文獻。
?
文獻綜述寫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
-
缺乏應有的文獻綜述。
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學位論文沒有文獻綜述。作者卻說,他寫的題目找不到相關文獻或沒有相關文獻。如果真是這樣,其解釋就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作者所選擇的題目確實是“空前絕后” 的,二是作者所選擇的題目確實沒有任何人研究。前一種可能幾乎不存在,后一種可能反證了作者的選題缺乏研究意義。
-
簡單羅列文獻。
有些研究生學位論文有文獻綜述,但寫作上存在簡單羅列的毛病。比如,有的文獻綜述中僅列示出A 說,B 說,C 說,D 說等等,而后卻無下文了。從這種文獻綜述當中讀者看不出作者所依據文獻演進的內在邏輯,作者也沒有能夠依據文獻綜述清晰地推導出研究問題。簡單地說,這種文獻綜述寫作嚴重違犯文獻綜述的“文獻樹” 寫作原則。
-
文獻綜述缺乏權威性。
有些研究生學位論文雖有文獻綜述,但只是簡單地羅列出一些缺乏權威性和經典性的算不上學術文獻的所謂文獻。比如研究貨幣政策問題,若不綜述凱恩斯、漢森、托賓、薩繆爾森、弗迪利亞尼、弗里德曼等人的論著,而開出另一系列人物的論著清單,給人的感覺就是作者根本就不熟悉所研究領域的理論背景,也沒有認真研讀過真正有價值的貨幣政策文獻,其成果價值當然就要大打折扣了。當然,我們列示權威人物的權威論著,并不是不尊重非權威人物。在學術研究中理所當然必須堅持學術標準,也只能堅持學術標準,而不能有學術標準以外的其他因素參與其中。
-
文獻綜述和研究問題不匹配。
此問題常見于當今比較時髦的“基于A 的B 研究” 或“A 時期的B 研究” 這種題目。本來,“基于A 的B 研究” 和“A 時期的B 研究” 這樣的題目研究的研究重心是“B” 而不是“A”,但作者的文獻綜述卻是“A” 。簡單說就是文獻綜述和題目不符合。
-
多個文獻綜述并存
與文獻綜述和研究問題不匹配問題相聯系的另一個問題是,有些學位論文多個文獻綜述并存。這種文獻綜述寫作違犯文獻綜述的“單數” 寫作原則。多個文獻綜述并存反映出作者選題的發散化和研究問題的不集中。
研究生學術論文常犯的問題
-
摘要和結論幾乎重合
對于摘要而言,首先要用一小句話引出為什么做這個研究,然后,簡單地概述采用了那些研究方法,然后,直接了當地說出這篇論文的最重要結果,而不是所有的結果,最后說說在這些工作之外重點討論了一個什么現象就可以。對于論文的結論部分,不再需要把為什么做這個研究、怎么做這個研究說一遍了。正常情況下,應該直接明白地概述所發現的現象、結果。讓人一看就知道論文發現了哪些現象、提出了哪些觀點。
-
關鍵詞過于隨意
關鍵詞不是實詞、關鍵詞由很多單詞組成、關鍵詞中包含不少縮寫、關鍵詞在前言中沒有出現過。其實,關鍵詞是非常簡單的,把前言或者論文中出現頻率非常高的實詞挑選出來即可,不需要太多,一般情況下,寫4、5個都會滿足要求。
-
前言引文不科學
國際學術論文,對引言其實是非常重視的。通常情況下,引言可以占到論文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比重。在引言中,作者需要告訴論文評審人、讀者這篇論文的意義,讓人們看完引言,就能夠對作者為什么開展這個研究有大致的了解。
引言常出現的問題主要包括:
1)引言過短。見過短小精悍的情況,他們只用幾句話略微介紹研究背景。個人覺得,除了通訊之類的論文,引言需要寫一定的篇幅。
2)重要文獻缺失。這一條很少有人注意,天下論文如此之多,少引一篇不會出現什么問題的。其實不然,有時候多引一篇重要文獻,論文就可能會被順利錄用了。
3)文獻引用只是簡單的羅列,而引文之間沒有太多邏輯。引用部分是一個完全用來講故事的階段,講故事最重要的是邏輯,而不是羅列,所以,每一篇引用的文獻放在那個位置都要體現出他的作用。
4)引言中同一位置引用文獻過多。經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工作[1-20]”。正常情況下,同一個位置放兩至三篇引文即可,多了,讓人覺得你可能沒有讀文獻。
5)引文中否定前人工作。正常情況下,我們可以說某某做了某些工作,但他們沒有做另外一些工作。但是,如果去說某某做的工作可能是錯誤的,這就會比較麻煩了。即使有這樣的論文,可以不引用,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
實驗描述過于簡單
在一篇論文中,實驗描述的比重雖然不是很大,但是還是需要盡可能地表達清晰。一方面,讀者看到這篇論文的時候,如果他們想重復做一次,他們能夠按照步驟重復出來。另一方面,實驗條件變化一點,結論就可能完全不一樣。
關于這一部分,個人發現主要問題如下:1)有時候可能實驗描述太多,而似乎他們又不愿意多寫,有一些朋友直接說實驗描述情況論文。而他們引用的文獻有一些還是研究生畢業論文。對于這樣的情況,理論上講是沒有太多問題,但是,這無疑會增加讀者的難度,誰有興趣和心情去把你引用的這篇文章找出來,再認真研究一番呢?
2)實驗方法名稱不統一。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在摘要里實驗方法用名稱A,到了前言里面,就變了名稱B,到了研究方法里面,又變成了名稱C,到了結論部分,又回到了A。而這A、B、C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情。
-
結果部分邏輯比較混論
很多人寫學術論文,認為只要結果好就好。其實不然,好的結果有時候也是會被拒稿的,至于主要原因是論文的邏輯結構比較混亂,讓人不知道論文里到底在說什么。
具體常見的問題包括:1)研究結果只是簡單的羅列,而沒能把里面的關系弄清楚。我見過非常極端的情況,就是為了把一篇論文寫的很長,把完全不相關的兩個內容放到一起,最后弄得我不知道他到底想說哪一件事。
2)到底先寫那一部分,作者沒有計劃。有一次看到這樣一篇論文,作者先寫了部分力學性能結果,然后寫一部分組織觀察,突然他又列出一部分力學性能,又來一部分微觀分析,和我寫博文一樣,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
3)實驗部分說做了某某研究,但是,在研究結果中就完全沒有看到這些結果。還有的情況是在結果部分寫了某一些結果,但是就是不知道這些結果從哪里冒出來的,在研究方法中沒有提及。
-
圖表制作比較粗糙
論文圖表常出現的問題如下:
1)圖片中字特別小,要用放大鏡才能夠看清晰。有一些研究生為了簡單,只是把機器照的圖片給出來。這些圖片在一個屏幕上看時,是都能看很清楚,但是,壓縮到一篇論文里面,就很難分辨了。
2)多個圖片放在一起,一按回車,圖片格式就全亂。經常幫助他們修改論文,他們給我的時候,還是能夠看的不錯的,但是,如果我修改里面的問題,圖片就亂動,讓人找不到北。
3)實驗曲線,不增加誤差棒。有些研究生在論文里面說自己對實驗進行了多次重復,但是在圖片中只有一個數值。
4)圖片比例值不統一。有時候一組照片,其中一張放大倍數是100倍,而另一張又變為了200倍。放在一起,本來是方便人們觀察差別的,但由于倍數不一樣,讓人無從比起。
5)表格格式不統一。有一些地方,表格采用三線,而另一些地方,則是全部實線。
-
論文幾乎沒有任何結論
如果大家去看好一點期刊的論文,討論部分占論文的比重是非常大的,有一些人說,討論部分也應該占到三分之一左右。當然,寫好這一部分確實需要一定的水平,需要經驗的累積。
-
結論部分羅列更多
正常情況下,一篇學術論文只需要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即可。也因此,論文的結論寫上3-4條就很多了。
-
參考文獻格式混亂
具體問題如下:
1)同一篇參考文獻多次出現。這樣的問題,說實話,我自己也發生過,如果一篇論文引用50篇文獻,自己是很難發現某一篇論文是否重復引用。但,無論如何,在投稿之前,還是需要多看兩次的。
2)引用論文信息不全。正常的情況下,引用一篇論文基本上都會包含作者、期刊、年、期、頁碼。而有時候,他們只是寫了部分信息。
3)格式混亂。有一些論文是根據A期刊的格式寫的,有一些期刊是根據B期刊的格式寫的。讓人初看的時候,即使從別的地方直接拷貝過來的。
4)期刊名稱錯誤。對于這一點,我也不知道說什么好。比如“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和“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作者不小心就把第二個期刊名稱的International給省略掉了,結果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期刊……
寫論文階段
-
洗滌心靈階段
在正式開始之前,花5到10分鐘來沉淀心靈吧!寫下任何盤旋在您腦海中的事情,無論是需要完成的差事或是所擔心的事,而呈現方式則隨個人喜好,條列式、樹狀式、或日記型式都可以(寫日記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自己腦袋在想什么)。
有時候我們會被一些枝微末節的小事所困惑,所以坐下來,寫下任何想到的事情,如此便能屏除那些讓人分心的想法,甚至想到一些對文章有幫助的點子。無論如何,在開始寫作前先把腦袋凈空;在開始寫作后也可以將筆記本放在旁邊,隨時寫下那些出現腦海里零零散散的想法。
-
筆記階段
不要只是閱讀數據,要主動且專注地做筆記。做筆記最好的方法之一是1950年代被提出來的Cornell Note Taking System。Cornell筆記頁分為三個區塊,右邊較大的區塊為筆記區,讓您一邊看書/聽課一邊寫下筆記;左邊的小區塊則用來記錄重要的主題以及相關的想法、問題等;下方小區塊則用來寫下簡短的摘要。
-
頭腦風暴階段
首先進行腦力激蕩,給自己五分鐘時間,快速且毫不猶豫地寫下任何與研究主題相關的點子,不要花時間過度思考某一個點,即使毫無章法,仍要寫下任何想得到的東西。此外,在您完成論文寫作前,請不要丟棄這個隨手的筆記,有些想法在當下或許看似無關,但卻可能在之后忽然變得極具意義。
-
構思框架階段
以心智圖的方式呈現腦力激蕩所得到的結果,藉此整合想法并建立文章架構。心智圖法為Tony Buzan于1970年代所提出的一種輔助思考的工具,Buzan強調圖上的每一個主題都存在著關聯性,由一個中心主題出發,在延長線上衍生更多新的想法。心智圖能刺激您的思考,藉此激發更多想法,并幫助您厘清復雜的概念。
-
完成摘要階段
在完成資料搜集和腦力激蕩后,便可以開始寫下一些簡短的文字,這些文字就像會議摘要一樣,為一篇論文的基本架構。在參考過許多不同的方法后,我們選出七個重點做為文章架構基礎。在您開始撰寫文章或其中一個章節前,請先瀏覽以下七點并各寫下一個句子。
焦點:廣義上的重要事實或相關故事 (In . . .)
文獻:有什么已經被研究過了?(It is argued that .. .)
缺口:有什么是缺少的?(However . . .)
迫切性:為什么這個東西現在很重要?(Without . . .)
問題:有什么是需要被探討的?(This research asks. . .)
方法:該如何進行研究?(By analyzing . . .)
意涵:有什么實際上或哲學上的影響?(This researchshows . . .)
參考:Gerald Graff, Barbara Kamlerand Pat Thomson, Karen Kelsky, Inger Mewburn
?
-
迸發階段
透過寫作來幫助您重新整理腦海中的想法,厘清先前想不通或未曾發現的盲點。
盡可能加快此階段寫作的速度,以確認您是否已收集足夠的想法和論點來寫作文章。如果您能一口氣將腦海中的想法寫成粗略的草稿,便能立刻得知已完成的研究是否能與您所欲論述的觀點或手中的寫作結合,或者發現這些論點仍然不足,需要更多閱讀或做進一步思考。只要盡可能寫下您的想法,任何形式都可以,不需要過度思考或著墨。
在這個階段不需要對自己太過嚴格。在您嘗試一邊思考一邊寫作、擬稿的當下,所要做的就僅是寫下腦中所有的想法;此時您該做的并非花時間寫下完美的草稿,而只是快速的寫作,不需要回頭修改任何寫下的內容,因為還不是時候。在此階段,請讓您的思緒自由奔馳,不需要對寫下的內容進行任何批判,也不需要反復檢查,寫完就進入下一步驟
-
草稿階段
前面一個階段可被視為thinking writing 階段,接下來則是doing writing 階段。在經過前面幾個階段后,您已經成功寫下腦中的想法,也看過一遍,在這當中找到可以被論述的論點,手邊也有足夠的數據來發展、鋪陳,接著便是時候改變寫作型態了。在此階段,寫作不再是為了幫助思考,而是用來向讀者展示、論述或證明您的想法及觀點。檢視您先前寫下的每一個簡短、粗糙的句子,設法把您初步的想法轉變為意思清晰、明確的陳述句,使讀者能直接接收您所欲傳達的內容。
當進行到某一程度,或卡在某個點上的時候,您可以問問自己:我現在在做什么?是否已達成目的?想想自己在這個階段遇到什么問題和困難,并寫下答案。在經過不斷的反思后,您將發現寫下的答案都能在寫作中派上用場。在寫作過程中,您可能會碰上指導教授無法替您解決的、根本的問題,因此得學著自己解決
-
自我批判階段
在批判階段,您開始審閱、編輯前面寫好的文章內容。假設您在沒有過度思考的前提下寫出了大量文字,現在該做的便是提出問題,并依答案精簡您寫好的文章,使其更具條理及連貫性。此階段您可以盡可能的挑剔,大膽刪去不相干的內容,使段落與段落間更加緊密
-
刪減最愛階段
刪減被用來指稱編修時最殘忍的部分,意即刪除您很喜歡、但卻沒有實際貢獻的文字。“最愛”指的是過于累贅、或是因為作者個人偏好而出現的句子或段落。在小說中,這可能是指某個角色、或是一些優美但卻對故事發展沒有幫助的文句。在學術寫作中則是指離題的段落/句子,或是某個很吸引您但卻扭曲文章論點的部分。
在此階段可采用以下兩步驟:
1.?將考慮拿掉的文字先劃上刪除線,然后重新閱讀不含刪除線的文章內容,隨后再確認是否正式刪除劃線部分文字。
2.?將刪除的文字另存至一個新的檔案中,開一個新的文件夾來保存在此次寫作中沒派上用場的文字和數據。在每次寫作過程中,都會有許多未使用但卻很重要的數據,當中甚至包含在文章撰寫初期出現的、有價值的想法。在處理這些文字時請保持謹慎,寫作學術論文是為了清楚傳達您的論點,而為了達成此目的,必須盡可能排除任何可能模糊文章焦點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