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1.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
- 2.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 3.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 4.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 5. 計算機網絡分層結構
- OSI模型
- TCP/IP模型
- 互聯網五層模型
- 共同點:
- 6. 計算機網絡提供的服務按三種方式分類
- 面向連接服務和無連接服務
- 可靠服務和不可靠服務
- 有連接服務和無連接服務
- 7. 習題精選
- 習題精選1
- 習題精選2
1. 計算機網絡的組成
計算機網絡由以下幾個組成部分構成:
-
- 硬件:包括計算機、網絡設備(如路由器、交換機、網橋、集線器等)、通信介質(如電纜、光纖、無線信號等)等。
-
- 軟件:包括網絡協議(如TCP/IP協議、HTTP協議等)、操作系統、網絡應用程序等。
-
- 協議:用于規定計算機在網絡中進行通信的規則和標準。常見的網絡協議有TCP/IP協議、HTTP協議、FTP協議等。
-
- 客戶端和服務器:計算機網絡中的通信一般是通過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進行的。客戶端是指發起請求的計算機,服務器是指提供服務的計算機。
-
- 子網:網絡中的一個子網絡,可以是一個小型辦公室網絡或一個大型企業網絡。子網可以根據需要劃分,以提高網絡的性能和安全性。
-
- 路由器:用于連接不同子網或將網絡中的數據包轉發到目標地址的網絡設備。路由器可以根據目標IP地址和路由表決定數據包的轉發路徑。
-
- 網關:用于連接不同的網絡,實現網絡之間的通信。網關可以是硬件設備或軟件程序。
-
- 協議分析器:用于監測和分析計算機網絡中的數據包,幫助診斷和解決網絡故障。
-
- 安全設備:用于保護計算機網絡免受惡意攻擊和未授權訪問,如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等。
-
- 互聯網:由多個不同計算機網絡互相連接而成的全球范圍的網絡。
2.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主要包括:
-
資源共享:計算機網絡可以實現多臺計算機之間的資源共享,如共享打印機、文件共享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
數據通信:計算機網絡通過傳輸數據包或數據流的方式,實現了不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可以是文本、圖像、音頻或視頻等形式的數據。
-
網絡傳輸:計算機網絡可以將數據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一個地方,實現了不同地點之間的數據傳輸,如電子郵件、文件下載、網頁瀏覽等。
-
遠程訪問:通過計算機網絡,用戶可以遠程訪問其他計算機或服務器上的資源和應用程序,實現遠程辦公、遠程維修、遠程控制等功能。
-
分布式處理:計算機網絡可以將計算任務分布到不同的計算機上進行并行處理,從而加快計算速度和提高系統性能。
3.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計算機網絡可以根據其覆蓋范圍、拓撲結構、通信方式和網絡性質等方面進行分類。
按覆蓋范圍分類:
- 個人區域網絡(PAN):覆蓋個人辦公或個人設備之間的短距離網絡,如藍牙。
- 局域網(LAN):覆蓋較小范圍的網絡,通常在同一建筑物或校園內。
- 城域網(MAN):覆蓋城市范圍的網絡,連接多個局域網或廣域網。
- 廣域網(WAN):覆蓋較大范圍的網絡,可跨越城市、國家或更大的地理范圍。
按拓撲結構分類:
- 總線型拓撲:所有節點共享同一根傳輸線,數據通過總線傳輸。
- 星型拓撲:所有節點都連接到一個中心節點(交換機或集線器)。
- 環型拓撲:節點依次連接成環狀結構,數據按固定方向傳輸。
- 網狀拓撲:節點通過多個連接路徑相互連接,形成復雜的網絡結構。
按傳輸介質分類:
- 有線網絡:使用物理介質(如電纜、光纖)進行有線連接。
- 無線網絡:使用無線信號進行數據傳輸,如Wi-Fi、藍牙、移動網絡等。
按網絡性質分類:
- 公用網:由多個計算機和網絡設備共享的公共網絡,如互聯網。
- 私用網:專用于某個組織或機構內部使用的網絡,如企業內部網絡(Intranet)。
按傳播方式分類:
- 廣播網絡:廣播網絡是一種將數據以廣播形式發送給所有連接節點的網絡。在廣播網絡中,發送方發送的數據包會通過網絡的每個節點傳輸,從而到達所有的接收方節點。廣播網絡常用于無線傳感器網絡和無線局域網中。
- 點對點網絡:點對點網絡是一種直接連接兩個節點的網絡方式。在點對點網絡中,每個節點與其他節點直接建立連接,數據包從發送方節點經過連接的路徑傳輸到目標節點。傳統的有線局域網和廣域網通常采用點對點網絡。
按照交換技術分類:
- 電路交換網絡(Circuit-switched network):在電路交換網絡中,數據通信前需要先建立一條專用的物理連接(電路),數據傳輸過程中保持固定的帶寬和延遲特性。這種交換方式主要用于傳統的電話網絡。
- 報文交換網絡(Message-switched network):在報文交換網絡中,數據被分為小的數據塊,每個數據塊都附有目的地址和其他控制信息。數據塊沿著網絡逐跳轉發,最終到達目標節點。這種交換方式的代表是傳統的電子郵件系統。
- 分組交換網絡(Packet-switched network):在分組交換網絡中,數據被拆分為更小的數據包(分組),每個數據包都附帶有目的地址和其他控制信息,然后從源節點通過網絡傳輸到目標節點。分組交換網絡廣泛應用于現代的計算機網絡,如互聯網。
4.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用于衡量網絡的質量和性能好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帶寬(Bandwidth):網絡帶寬指的是網絡中傳輸數據的能力或速率。它表示每秒鐘可以傳輸的數據量。常用單位有位/秒(bps)、千位/秒(Kbps)、兆位/秒(Mbps)、千兆位/秒(Gbps)等。
時延(Delay):時延是指數據包從源節點到目標節點所經歷的時間。時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傳輸時延(Transmission Delay):數據包在傳輸介質上的傳輸時間,取決于帶寬和數據包大小。
- 傳播時延(Propagation Delay):數據包在傳輸介質中傳輸的速度,取決于傳輸介質的物理特性,如光速、電磁波傳播速度等。
- 排隊時延(Queueing Delay):數據包在網絡節點中等待處理和轉發的時間,取決于網絡中的擁塞程度和隊列管理策略。
常見時延的計算公式:
- 傳輸時延(Transmission Delay): 傳輸時延 = 數據包大小 / 帶寬
- 傳播時延(Propagation Delay): 傳播時延 = 傳輸距離 / 傳播速度
- 排隊時延(Queueing Delay): 排隊時延 = 平均隊列長度 / 平均到達率
- 總時延(Total Delay): 總時延 = 傳輸時延 + 傳播時延 + 排隊時延
5. 計算機網絡分層結構
計算機網絡分層結構是指將計算機網絡按照功能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每一層負責完成特定的任務并與上下層進行交互。常用的網絡分層結構有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
OSI模型
OSI參考模型包括七個層次:
- 物理層(Physical Layer):負責傳輸比特流,并定義物理接口和傳輸介質。
-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負責將比特流組織為數據幀,并提供錯誤檢測和糾正的功能。
- 網絡層(Network Layer):負責數據包的傳輸和路由選擇,將數據從源節點傳遞到目的節點。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建立端到端的連接,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對應用層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 會話層(Session Layer):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連接,提供可靠的會話功能。
- 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處理數據的表示和轉換,如數據加密和解密、壓縮和解壓縮等。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提供網絡服務和應用程序的接口,最上層的應用可以直接訪問網絡。
如下圖所示:
OSI層級 | 名稱 | 功能 |
---|---|---|
第7層 | 應用層 | 提供高級的、面向用戶的服務,例如HTTP、SMTP等 |
第6層 | 表示層 | 處理數據的格式化和加密解密,例如ASCII碼、JPEG等 |
第5層 | 會話層 | 管理不同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會話 |
第4層 | 傳輸層 |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和錯誤恢復,例如TCP、UDP等 |
第3層 | 網絡層 | 處理數據的路由和轉發,例如IP協議 |
第2層 | 數據鏈路層 | 提供可靠的點對點數據傳輸,例如以太網、無線局域網等 |
第1層 | 物理層 | 針對物理介質的數據傳輸,例如電纜、網卡等 |
TCP/IP模型
TCP/IP參考模型包括四個層次,也稱為Internet模型:
- 網絡接口層(Network Interface Layer):負責將物理介質傳輸的比特幀轉換為數據報,并進行物理尋址和錯誤檢測。
- 網絡層(Internet Layer):負責將數據報從源主機送達目的主機,并進行路由選擇和流量控制。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使用TCP協議和UDP協議實現。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提供各種應用程序的接口,例如HTTP、FTP、SMTP等。
這些分層結構的好處是提供了清晰的功能劃分,可以方便地進行協議的設計和實現,同時也提高了網絡的可靠性和可擴展性。
五層網絡模型是一種簡化和精簡的分層結構,常見于一些簡單的網絡體系結構,也被稱為Internet簡化模型。
TCP/IP層級 | 名稱 | 功能 |
---|---|---|
第4層 | 應用層 | 提供通信應用的網絡服務接口,例如HTTP、FTP、SMTP等 |
第3層 | 傳輸層 |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和錯誤恢復,例如TCP、UDP等 |
第2層 | 網際層 | 處理數據的路由和轉發,實現不同網絡之間的連接,例如IP協議 |
第1層 | 網絡接口層 | 提供物理網絡訪問的接口,例如以太網、Wi-Fi等 |
注:TCP/IP模型并不嚴格對應于OSI模型的七層,但功能大致相似。
互聯網五層模型
五層網絡模型: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為應用程序提供接口,允許用戶訪問網絡服務,如HTTP、FTP、SMTP等。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負責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如TCP和UDP協議。
- 網絡層(Network Layer):處理包的傳輸和路由選擇,將數據從源節點傳遞到目的節點,如IP協議。
- 鏈路層(Data Link Layer):把數據幀傳輸到物理網絡中的鄰近節點,進行錯誤檢測和糾正,如以太網協議。
- 物理層(Physical Layer):負責傳輸比特流,包括電子信號在物理介質上的傳輸和接收。
五層網絡模型相對于七層網絡模型來說,省去了會話層和表示層這兩個中間層,將應用層直接與傳輸層相連,簡化了網絡協議的設計和實現。但五層網絡模型的功能較為有限,適用于一些小型或私有網絡。
五層模型 | 名稱 | 功能 |
---|---|---|
第5層 | 應用層 | 提供通信應用的網絡服務,例如HTTP、FTP、SMTP等 |
第4層 | 運輸層 |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和錯誤恢復,例如TCP、UDP等 |
第3層 | 網絡層 | 處理數據的路由和轉發,實現不同網絡之間的連接,例如IP協議 |
第2層 | 數據鏈路層 | 在物理網絡之間傳輸數據包,例如以太網、Wi-Fi等 |
第1層 | 物理層 | 提供物理介質上的原始比特流傳輸,例如電纜、光纖等 |
注:互聯網五層模型是TCP/IP模型的簡化版本,通常用于描述互聯網協議棧的結構。
共同點:
TCP/IP模型和OSI模型:
- 分層思想:TCP/IP和OSI模型均采用了分層的思想,將網絡功能分解為不同的層次,分別解決不同的問題,提高了網絡的可靠性和可擴展性。
- 互操作性:兩個模型都鼓勵開發符合標準的協議和接口,以實現網絡設備和應用程序的互通和互操作。
盡管OSI模型、TCP/IP模型和互聯網五層模型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點,包括:
- 分層結構:這三個模型都采用了分層的方式來組織網絡協議。層級結構提供了一種邏輯上的劃分,使得網絡協議的開發、維護和管理更加清晰和可行。
- 層級關系:這些模型中的每個層級都依賴于其下一層級提供的服務,并向更高層級提供服務。這種層級關系促進了模塊化設計和協議的交互工作。
- 通信流程:這三個模型都描述了網絡通信的整個過程,從應用層到物理層,涵蓋了數據從發送端到接收端的傳輸和處理。
- 協議參考:這些模型都被用作參考模型,用于幫助理解和開發網絡協議。它們提供了一個通用的框架,可以用于指導協議設計和實現。
- 實踐應用:盡管OSI模型在實際部署中不太常見,但TCP/IP模型和互聯網五層模型都是在網絡領域中普遍使用的模型,實際應用非常廣泛。
這些共同點突出了分層和模塊化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種有序和結構化的方法來設計、開發和管理計算機網絡。
6. 計算機網絡提供的服務按三種方式分類
面向連接服務和無連接服務
面向連接服務:在面向連接服務中,通信的雙方需要在通信之前建立一個連接。這種服務模式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傳輸,保證數據的有序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常見的面向連接的服務包括傳統的電話網絡、TCP(傳輸控制協議)等。面向連接服務要求通信的雙方維護連接狀態,包括建立連接、傳輸數據和關閉連接。
無連接服務:在無連接服務中,通信的雙方可以直接發送數據包給對方,而不需要事先建立連接。這種服務模式提供了快速的數據傳輸,但不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有序性。常見的無連接服務包括IP(互聯網協議)網絡、UDP(用戶數據報協議)等。無連接服務不維護連接狀態,數據包獨立發送,每個數據包都獨立地處理。
可靠服務和不可靠服務
可靠服務:可靠服務確保數據的可靠傳輸,即保證數據的有序性、完整性和可靠性。這種服務模式通過使用一系列的協議和機制來實現,如錯誤檢測和糾正、重傳機制等。常見的可靠服務包括傳輸控制協議(TCP),它使用確認和重傳機制來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常用于大量數據的傳輸,如文件傳輸、網頁瀏覽等。
不可靠服務:不可靠服務不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而更側重于實時性和效率。不可靠服務不使用確認和重傳機制,常常用于實時應用,如語音通信、視頻傳輸等。常見的不可靠服務包括用戶數據報協議(UDP),它提供了一種簡單的、無連接的、盡最大努力交付的數據傳輸服務。UDP適用于需要快速傳輸和實時性要求高的應用,如在線游戲、實時視頻流等。
有連接服務和無連接服務
有連接服務:有連接服務是指在數據傳輸之前,通信的雙方需要建立一個連接。這種服務模式要求通信的雙方維護連接狀態,并且在數據傳輸完成后顯式地關閉連接。常見的有連接服務包括傳統的電話網絡和傳輸控制協議(TCP)。有連接服務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確保數據的有序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無連接服務:無連接服務是指通信的雙方可以直接發送數據包給對方,而不需要事先建立連接。無連接服務不維護連接狀態,每個數據包都獨立地處理,發送方也不知道接收方是否收到了數據。常見的無連接服務包括用戶數據報協議(UDP)。無連接服務提供了更快速的數據傳輸,但無法保證數據的可靠性和有序性。
需要根據應用的具體需求選擇有連接服務還是無連接服務。對于需要可靠性和有序性的數據傳輸,如傳輸大量數據的文件傳輸,有連接服務(如TCP)是更合適的選擇。而對于實時性要求高、數據傳輸較小且可靠性要求不高的應用,無連接服務(如UDP)更適合。
7. 習題精選
習題選自王道考研計算機網絡
習題精選1
01.計算機網絡可被理解為().
A.執行計算機數據處理的軟件模塊
B.由自治的計算機互聯起來的集合體
C.多個處理器通過共享內存實現的緊耦合系統
D.用于共同完成一項任務的分布式系統
02.計算機網絡最基本的功能是().
A.數據通信
B.資源共享
C.分布式處理
D.信息綜合處理
03.下列不屬于計算機網絡功能的是().
A.提高系統可靠性
B.提高工作效率
C.分散數據的綜合處理
D.使各計算機相對獨立
04.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基本組成是()。
A.局城網和廣城網
B.本地計算機網和通信網
C.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
D.服務器和工作站
05.在計算機網絡中可以沒有的是()
A.客戶機
B.服務器
C.操作系統
D.數據庫管理系統
06.計算機網絡的資源主要是指().
A.服務器、路由器、通信線路與用戶計算機
B.計算機操作系統、數據庫與應用軟件
C.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數據
D.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與文件服務器
07.計算機網絡可分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下列屬于通信子網的是()。
I.網橋II.交換機III.計算機軟件IV.路由器
A.I、II、IV
B. II、 III、 IV
C. I、III、IV
D.I、II、III
08.下列設備屬于資源子網的是()
A.計算機軟件
B.網橋
C.交換機
D.路由器
09.計算機網絡分為廣城網、城域網和局城網,其劃分的主要依據是().
A.網絡的作用范圍
B.網絡的拓撲結構
C.網絡的通信方式
D.網絡的傳輸介質
10.局域網和廣城網的差異不僅在于它們所覆蓋的范圍不同,還主要在于它們()
A.所使用的介質不同
B.所使用的協議不同
C.所能支持的通信量不同
D.所提供的服務不同
1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較小范圍內布置的一定是局城網,而在較大范圍內布置的一定是廣城網
B.城城網是連接廣城網而覆蓋園區的網絡
C.城域網是為淘汰局域網和廣城網而提出的一種新技術
D.局城網是基于廣播技術發展起來的網絡,廣城網是基于交換技術發展起來的網絡
12.現在大量的計算機是通過諸如以太網這樣的局城網連入廣域網的,而局城網與廣城網的
互聯是通過()實現的。
A.路由器
B.資源子網
C.橋接器
D.中繼器
13.計算機網絡拓撲結構主要取決于它的()。
A.資源子網
B.路由器
C.通信子網
D.交換機
14.廣域網的拓撲結構通常采用()
A.星形
B.總線形
C.網狀
D.環形
15.在n個結點的星形拓撲結構中,有()條物理鏈路。
A.n-1
B.n
C. n(n-1)
D.n(n+1)/2
16.下列關于廣播式網絡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共享廣播信道
B.不存在路由選擇問題
C.可以不要網絡層
D.不需要服務訪問點
17.下列()是分組交換網絡的缺點。
A.信道利用率低
B.附加信息開銷大
C.傳播時延大
D.不同規格的終端很難相互通信
18.1968年6月,世界上出現的最早計算機網絡是()
A. Internet
B.ARPAnet
C.以太網
D.令牌環網
習題精選2
習題均選自王道考研計算機網絡
01.()不是對網絡模型進行分層的目標。
A.提供標準語言
B.定義功能執行的方法
C.定義標準界面
D.增加功能之間的獨立性
02.將用戶數據分成一個個數據塊傳輸的優點不包括().
A.減少延遲時間
B.提高錯誤控制效率
C.使多個應用更公平地使用共享通信介質
D.有效數據在協議數據單元(PDU)中所占比例更大
03.協議是指在()之間進行通信的規則或約定。
A.同一結點的上下層
B.不同結點
C.相鄰實體
D.不同結點對等實體
04.在OSI參考模型中,第n層與它之上的第n+1層的關系是().
A.第n層為第n+1層提供服務
B.第n+1層為從第n層接收的報文添加一個報頭
C.第n層使用第n+1層提供的服務
D.第n層和第n+1層相互沒有影響
05.關于計算機網絡及其結構模型,下列幾種說法中錯誤的是()
A.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絡是.ARPAnet
B. Internet源于 ARPAnet
C.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設計出了OSI/RM參考模型,即實際執行的標準
D.TCP/IP參考模型分為4個層次
06.()是計算機網絡中OSI參考模型的3個主要概念。
A.服務、接口、協議
B.結構、模型、交換
C.子網、層次、端口
D.廣城網、城域網、局域網
07.OSI參考模型中的數據鏈路層不具有()功能。
A.物理尋址B.流量控制C.差錯校驗D.擁塞控制
08.下列能夠最好地描述OSI參考模型的數據鏈路層功能的是()
A.提供用戶和網絡的接口
B.處理信號通過介質的傳輸
C.控制報文通過網絡的路由選擇
D.保證數據正確的順序和完整性
09.當數據由端系統A傳送至端系統B時,不參與數據封裝工作的是()。
A.物理層
B.數據鏈路層
C.網絡層
D.表示層
10.在OSI參考模型中,實現端到端的應答、分組排序和流量控制功能的協議層是().
A.會話層
B.網絡層
C.傳輸層
D.數據鏈路層
11.在ISO/OSI參考模型中,可同時提供無連接服務和面向連接服務的是()。
A.物理層
B.數據鏈路層
C.網絡層
D.傳輸層
12.在OSI參考模型中,當兩臺計算機進行文件傳輸時,為防止中間出現網絡故障而重傳
整個文件的情況,可通過在文件中插入同步點來解決,這個動作發生在().
A.表示層
B.會話層
C.網絡層
D.應用層
13.數據的格式轉換及壓縮屬于OSI參考模型中()的功能。
A.應用層
B.表示層
C.會話層
D.傳輸層
14.下列說法中,正確描述了OSI參考模型中數據的封裝過程的是()。
A.數據鏈路層在分組上僅增加了源物理地址和目的物理地址
B.網絡層將高層協議產生的數據封裝成分組,并增加第三層的地址和控制信息
C.傳輸層將數據流封裝成數據,并增加可靠性和流控制信息
D.表示層將高層協議產生的數據分割成數據段,并增加相應的源和目的端口信息
15.在OSI參考模型中,提供流量控制功能的層是第(①)層;提供建立,維護和拆除到
的連接的層是(②);為數據分組提供在網絡中路由的功能的是(③);傳輸層提供(④)
的數據傳送;為網絡層實體提供數據發送和接收功能及過程的是(⑤)
①A.1.2.3 B.2.3.4 C.3.4.5 D.4、5.6
②A.物理層 B.數據鏈路層 C會話層 D.傳輸層
③A.物理層 B.數據鏈路層 C.網絡層 D.傳輸層
④A主機進程之間 B.網絡之間 C.數據鏈路之間 D.物理線路之間
⑤A.物理層B.數據鏈路層 C.會話層 D.傳輸層
16.在OSI參考模型中,(①)利用通信子網提供的服務實現兩個用戶進程之間端到端的通信,在這個層次模型中,如果用戶A需要通過網絡向用戶B傳送數據,那么首先將數據送入應用層,在該層給它附加控制信息后送入表示層;在表示層對數據進行必要約變換并加上頭部后送入會話層;在會話層加頭部后送入傳輸層;在傳輸層將數據分割為(②)后送至網絡層;在網絡層將數據封裝成(③)后送至數據鏈路層;在數據鏈路層將數據加上頭部和尾部封裝成(④)后發送到物理層;在物理層數據以(⑤)形式發送到物理線路,用戶B所在的系統收到數據后,層層剝去控制信息,最終將原數據傳送給用戶B
①A.網絡層 B.傳輸層 C.會話層 D.表示層
②A數據報 B.數據流 C.報文 D.分組
③A.數據流 B.報文 C.路由信息 D.分組
④A數據段 B.報文 C.數據 D.分組
⑤A,比特流 B.數據 C.報文 D.分組
17.固特網采用的核心技術是()
A. TCP/IP
B.局城網技術
C.遠程通信技術
D.光纖技術
18.在TCP/IP模型中,()處理關于可靠性、流量控制和錯誤校正等問題。
A.網絡接口層
B.網際層
C.傳輸層
D.應用層
19.上下鄰層實體之間的接口稱為服務訪問點,應用層的服務訪問點也稱()
A.用戶界面
B.網卡接口
C.IP地址
D.MAC地址
20.【2009統考真題】在OSI參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個提供端到端服務的層次是().
A數據鏈路層
B.傳輸層
C會話層
D.應用層
21.【2010統考真題】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網絡體系結構所描述的內容是().
A.網絡的層次
B.每層使用的協議
C.協議的內部實現細節
D.每層必須完成的功能
22.【2011統考真題】TCP/IP參考模型的網絡層提供的是()
A.無連接不可靠的數據報服務
B.無連接可靠的數據報服務
C.有連接不可靠的虛電路服務
D.有連接可靠的虛電路服務
23.【2013統考真題】在OSI參考模型中,功能需由應用層的相鄰層實現的是().
A.對話管理
B.數據格式轉換
C.路由選擇
D.可靠數據傳輸
24.【2014統考真題】在OSI參考模型中,直接為會話層提供服務的是().
A.應用層
B.表示層
C.傳輸層
D.網絡層
25.【2016統考真題】在OSI參考模型中,路由器、交換機(Switch)、集線器(Hub)實現
的最高功能層分別是()
A.2、2、1
B.2、2、2
C.3、2、1
D.3、2、2
26.【2017統考真題】假設OSI參考模型的應用層欲發送400B的數據(無折分),除物理
層和應用層外,其他各層在封裝PDU時均引入20B的額外開銷,則應用層的數據傳
輸效率約為()
A.80%
B.83%
C.87%
D.91%
27.【2019統考真題】OSI參考模型的第5層(自下而上)完成的主要功能是().
A.差錯控制
B.路由選擇
C.會話管理
D.數據表示轉換
28.【2020統考真題】下圖描述的協議要素是()
I.語法 II語義 III時序
A.僅I
B.僅II
C.僅III
D.I、II和III
29.【2021統考真題】在TCP/IP參考模型中,由傳輸層相鄰的下一層實現的主要功能是()。
A.對話管理
B.路由選擇
C.端到端報文段傳輸
D.結點到結點流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