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數據庫的實現
- 數據庫讀寫操作
- 鍵的過期實現
數據庫的實現
我們先看代碼 server.h/redisServer
struct redisServer{...//保存 db 的數組redisDb *db;//db 的數量int dbnum;...
}
再看redisDb的代碼:
typedef struct redisDb {dict *dict; /* The keyspace for this DB */dict *expires; /* Timeout of keys with a timeout set */dict *blocking_keys; /* Keys with clients waiting for data (BLPOP)*/dict *ready_keys; /* Blocked keys that received a PUSH */dict *watched_keys; /* WATCHED keys for MULTI/EXEC CAS */int id; /* Database ID */long long avg_ttl; /* Average TTL, just for stats */
} redisDb;
總體來說redis的 server 包含若干個(默認16個) redisDb 數據庫。
Redis 是一個 k-v 存儲的鍵值對數據庫。其中字典 dict 保存了數據庫中的所有鍵值對,這個地方叫做 keyspace 直譯過來就是“鍵空間”。
所以我們就可以這么認為,在 redisDb 中我們使用 dict(字典)來維護鍵空間。
keyspace 的 key 是數據庫的 key,每一個key 是一個字符串對象。注意不是字符串,而是字符串對象。
keyspace 的 value 是數據庫的 value,這個 value 可以是 redis 的,字符串對象,列表對象,哈希表對象,集合對象或者有序對象中的一種。
數據庫讀寫操作
所以對于數據的增刪改查,就是對 keyspace 這個大 map 的增刪改查。
當我們執行:
redis SET mobile "13800000000"
實際上就是為 keyspace 增加了一個 key 是包含字符串“mobile”的字符串對象,value 為包含字符“13800000000”的字符串對象。
看圖:
對于刪改查,沒啥好說的。類似java 的 map 操作,大多數程序員應該都能理解。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再執行對鍵的讀寫操作的時候,Redis 還要做一些額外的維護動作:
- 維護 hit 和 miss 兩個計數器。用于統計 Redis 的緩存命中率。
- 更新鍵的 LRU 時間,記錄鍵的最后活躍時間。
- 如果在讀取的時候發現鍵已經過期,Redis 先刪除這個過期的鍵然后再執行余下操作。
- 如果有客戶對這個鍵執行了 WATCH 操作,會把這個鍵標記為 dirty,讓事務注意到這個鍵已經被改過。
- 沒修改一次 dirty 會增加1。
- 如果服務器開啟了數據庫通知功能,鍵被修改之后,會按照配置發送通知。
鍵的過期實現
Redis 作為緩存使用最主要的一個特性就是可以為鍵值對設置過期時間。
在 Redis 中與過期時間有關的命令
- EXPIRE 設置 key 的存活時間單位秒
- EXPIREAT 設置 key 的過期時間點單位秒
- PEXPIRE 設置 key 的存活時間單位毫秒
- PEXPIREAT 設置 key 的過期時間點單位毫秒
其實這些命令,底層的命令都是由 REXPIREAT 實現的。
在 redisDb 中使用了 dict *expires,來存儲過期時間的。其中 key 指向了 keyspace 中的 key(c 語言中的指針), value 是一個 long long 類型的時間戳,標定這個 key 過期的時間點,單位是毫秒。
如果我們為上文的 mobile 增加一個過期時間。
redis PEXPIREAT mobile 1521469812000
這個時候就會在過期的 字典中增加一個鍵值對。如下圖:
對于過期的判斷邏輯就很簡單:
- 在 字典 expires 中 key 是否存在。
- 如果 key 存在,value 的時間戳是否小于當前系統時間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