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表示“全局”或者“靜態”的意思,用來修飾成員變量和成員方法,也可以形成靜態static代碼塊,但是Java語言中沒有全局變量的概念。
被static修飾的成員變量和成員方法獨立于該類的任何對象。也就是說,它不依賴類特定的實例,被類的所有實例共享。
只要這個類被加載,Java虛擬機就能根據類名在運行時數據區的方法區內定找到他們。因此,static對象可以在它的任何對象創建之前訪問,無需引用任何對象。
用public修飾的static成員變量和成員方法本質是全局變量和全局方法,當聲明它類的對象市,不生成static變量的副本,而是類的所有實例共享同一個static變量。
static變量前可以有private修飾,表示這個變量可以在類的靜態代碼塊中,或者類的其他靜態成員方法中使用(當然也可以在非靜態成員方法中使用),但是不能在其他類中通過類名來直接引用,這一點很重要。實際上private是訪問權限限定,static表示不要實例化就可以使用,這樣就容易理解多了。static前面加上其它訪問權限關鍵字的效果也以此類推。
static修飾的成員變量和成員方法習慣上稱為靜態變量和靜態方法,可以直接通過類名來訪問,訪問語法為:
類名.靜態方法名(參數列表...)
類名.靜態變量名
?
用static修飾的代碼塊表示靜態代碼塊,當Java虛擬機(JVM)加載類時,就會執行該代碼塊,用處非常大。
1、static變量
按照是否靜態的對類成員變量進行分類可分兩種:一種是被static修飾的變量,叫靜態變量或類變量,static成員變量的初始化順序按照定義的順序進行初始化;另一種是沒有被static修飾的變量,叫實例變量。
兩者的區別是:
對于靜態變量在內存中只有一個拷貝(節省內存),JVM只為靜態分配一次內存,在加載類的過程中完成靜態變量的內存分配,可用類名直接訪問(方便),當然也可以通過對象來訪問(但是這是不推薦的)。
對于實例變量,每創建一個實例,就會為實例變量分配一次內存,實例變量可以在內存中有多個拷貝,互不影響(靈活)。
?
所以一般在需要實現以下兩個功能時使用靜態變量:
(1)在對象之間共享值時
(2)方便訪問變量時
2、靜態方法
靜態方法可以直接通過類名調用,任何的實例也都可以調用,因此靜態方法中不能用this和super關鍵字,不能直接訪問所屬類的實例變量和實例方法(就是不帶static的成員變量和成員成員方法),只能訪問所屬類的靜態成員變量和成員方法。因為實例成員與特定的對象關聯。但是要注意的是,雖然在靜態方法中不能訪問非靜態成員方法和非靜態成員變量,但是在非靜態成員方法中是可以訪問靜態成員方法/變量的。
static方法獨立于任何實例,因此static方法必須被實現,而不能是抽象的abstract。
例如為了方便方法的調用,Java API中的Math類中所有的方法都是靜態的,而一般類內部的static方法也是方便其它類對該方法的調用。
靜態方法是類內部的一類特殊方法,只有在需要時才將對應的方法聲明成靜態的,一個類內部的方法一般都是非靜態的
因此,如果說想在不創建對象的情況下調用某個方法,就可以將這個方法設置為static。我們最常見的static方法就是main方法,至于為什么main方法必須是static的,現在就很清楚了。因為程序在執行main方法的時候沒有創建任何對象,因此只有通過類名來訪問。
另外記住,即使沒有顯示地聲明為static,類的構造器實際上也是靜態方法。
3、static代碼塊
static代碼塊也叫靜態代碼塊,是在類中獨立于類成員的static語句塊,可以有多個,位置可以隨便放,它不在任何的方法體內,JVM加載類時會執行這些靜態的代碼塊,如果static代碼塊有多個,JVM將按照它們在類中出現的先后順序依次執行它們,每個代碼塊只會被執行一次。
static關鍵字還有一個比較關鍵的作用就是,用來形成靜態代碼塊以優化程序性能。
為什么說static塊可以用來優化程序性能,是因為它的特性:只會在類加載的時候執行一次。下面看個例子:
class Person{private Date birthDate;public Person(Date birthDate) {this.birthDate = birthDate;}boolean isBornBoomer() {Date startDate =Date.valueOf("1946");Date endDate =Date.valueOf("1964");return birthDate.compareTo(startDate)>=0 && birthDate.compareTo(endDate) < 0;} }
isBornBoomer是用來這個人是否是1946-1964年出生的,而每次isBornBoomer被調用的時候,都會生成startDate和birthDate兩個對象,造成了空間浪費,如果改成這樣效率會更好:
class Person{private Date birthDate;private static Date startDate,endDate;static{startDate =Date.valueOf("1946");endDate =Date.valueOf("1964");}public Person(Date birthDate) {this.birthDate = birthDate;}boolean isBornBoomer() {return birthDate.compareTo(startDate)>=0 && birthDate.compareTo(endDate)< 0;} }
因此,很多時候會將一些只需要進行一次的初始化操作都放在static代碼塊中進行。4、final static
static final用來修飾成員變量和成員方法,可簡單理解為“全局常量”。
對于變量,表示一旦給值就不可修改,并且通過類名可以訪問。
對于方法,表示不可覆蓋,并且可以通過類名直接訪問。
對于被static和final修飾過的實例常量,實例本身不能再改變了,但對于一些容器類型(比如,ArrayList、HashMap)的實例變量,不可以改變容器變量本身,但可以修改容器中存放的對象,這一點在編程中用到很多。
public class TestStaticFinal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strStaticFinalVar = "aaa";private static String strStaticVar =null;private final String strFinalVar =null;private static final intintStaticFinalVar = 0;private static final IntegerintegerStaticFinalVar = new Integer(8);private static final ArrayList<String> alStaticFinalVar = new ArrayList<String>();private void test() {strStaticFinalVar="哈哈哈哈"; //錯誤,final表示終態,不可以改變變量本身.strStaticVar = "哈哈哈哈"; //正確,static表示類變量,值可以改變.strFinalVar="呵呵呵呵"; //錯誤, final表示終態,在定義的時候就要初值(哪怕給個null),一旦給定后就不可再更改。intStaticFinalVar=2; //錯誤, final表示終態,在定義的時候就要初值(哪怕給個null),一旦給定后就不可再更改。integerStaticFinalVar=newInteger(8); //錯誤, final表示終態,在定義的時候就要初值(哪怕給個null),一旦給定后就不可再更改。alStaticFinalVar.add("aaa"); //正確,容器變量本身沒有變化,但存放內容發生了變化。這個規則是非常常用的,有很多用途。alStaticFinalVar.add("bbb"); //正確,容器變量本身沒有變化,但存放內容發生了變化。這個規則是非常常用的,有很多用途。}
5、執行順序
靜態代碼塊、靜態方法、構造方法等在類加載、實例化的時候的執行順序是怎樣的呢?下面通過一個例子來驗證:有這樣兩個類:
class Father{static int a = before();static{System.out.println("Fatherstatic");}static int b = after();public Father(){System.out.println("Fatherconstructor");}static int before(){System.out.println("Fatherstatic before");return 1;}static int after(){System.out.println("Fatherstatic after");return 2;} }class Son extends Father{int a = fun();int b = fun2();static{System.out.println("Sonstatic");}public Son(){System.out.println("Sonconstructor");}static int fun(){System.out.println("Son staticfunction");return 1;}int fun2(){System.out.println("Sonnon-static function");return 1;} }
?
用下面的代碼測試:
Class s =Class.forName("Son");
打印結果如下:
Father staticbefore
Father static
Father staticafter
Son static
?
Class.forName是將類加載到JVM,可見加載子類之前,需要先加載父類,并按照出現的順序執行其中的靜態代碼塊、靜態方法(如果有調用)。
?
改用下面的代碼測試:
Son son = newSon();
打印結果如下:
Father staticbefore
Father static
Father staticafter
Son static
Fatherconstructor
Son staticfunction
Son non-staticfunction
Son constructor
?
上面的代碼直接將Son實例化,同樣需要先將Class文件加載至虛擬機,因此前四行的打印結果與上例相同。
可見,代碼的執行順序為:先執行靜態代碼,再執行構造方法;先執行父類,在執行子類。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duadu/p/6335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