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管理中,對管理決策者來說,有許多問題是希望隨時都知道的,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些常見的問題,我們怎么來快速回答。
首先,我們來回答以下幾個問題:注:這幾個問題都可以通過傳統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得到。
1、公司賺錢了嗎?
2、公司為什么賺錢?
3、公司誰在幫我賺錢?
4、公司賺的錢在哪里?
5、公司以后還會不會賺錢?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非常容易,只是查一下損益表就可以了(所用時間:軟件制作報表時間:30秒,計算查詢時間:5分鐘)。那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要回答為什么賺錢,其實綜合了許多信息在里面。利潤=收入-成本費用。從完整的損益表中也可以基本上將問題回答出來。(所用時間:軟件制作報表時間:1分鐘,計算查詢時間:5分鐘)
第三個問題,誰在幫我賺錢,一般的情況我們是通過部門來審視。此時,如果有部門利潤表,則可以通過部門利潤表來獲得相應的數據。在財務軟件的報表系統中,要做出部門利潤表也不是一件難事,但卻是一件瑣事。如果組織架構發生變化,則需要重新設置報表公式。(所用時間:制作報表時間:如果一個部門的利潤表制作出來需要1分鐘,則N個部門的利潤表則需要N分鐘;計算查詢時間:10分鐘)
第四個問題:其實回答的是,我的錢在哪里?是在自己口袋里(銀行存款或現金)還是在別人口袋里(應收賬款)?這個結果在資產負債表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所用時間:軟件制作報表時間:1分鐘,計算查詢時間:5分鐘)
第五個問題:其實是針對公司歷史期間的贏利情況,分析公司以后的利潤走勢。因為財務軟件沒有圖表與預測的功能,所以,需要將數據導出到excel中進行處理。(所用時間:制作圖表時間:2分鐘)
在實務中,前四個問題可以在現有財務軟件的報表系統中預設好報表,以后每個月需要的時候,只要重新計算打印出來就可以了。但第5個問題則必須通過excel來處理,所以,每個月都要將新的數據導出,來修正結果。但總的來看,使用傳統的財務軟件還是沒有什么太多的工作量的。唯一的缺憾是這些報表要財務部門每個月都打印出來,交給領導。
那么,為什么我們還會需要財務分析軟件呢?下面,我們不妨將上面的問題稍微改變一下:
1、不但想知道當期有沒有賺錢,還想知道與上期同比變化如何?與上年同期對比變化如何?
2、發現當期收入增加了,但利潤卻下降了?為什么呢?是銷售成本增加了?還是費用增加了?如果是費用增加了?是哪塊費用增加了?為什么會增加?
3、某個部門的利潤貢獻率一直很高,為什么這個月下降了?
4、應收賬款為什么突然升高?誰欠我錢最多?欠了多久了?
5、......
在這個時候?又如何利用原有的財務軟件來得到數據呢?首先要肯定的是,這些數據肯定都可以得到,只是,我們一起來想一想,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多少張報表?需要多少次的計算與查詢?領導每想得到一個結果,都要你告訴他的話,你能快速的做到嗎?你需要多少時間呢?您有足夠的時間做這些事情嗎?
????
決策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過程:識別問題——找到問題的原因——解決問題。當前面的兩個部分都很清楚時,解決問題通常也會變得非常容易。但是,在實務管理中,前兩部分卻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不會自己跳出來告訴你:“我在這!”它需要管理決策者從許多數據中找出來。怎么找?無非就是對比:和以前的時間對比(同比分析/趨勢分析),與同類型的數據對比(結構分析),與其他的數據對比(比率分析)。因為傳統財務軟件的限制,提供給領導的通常是有限的靜態的數據,當領導想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對比時,需要重新提供相應的數據。在這種狀況下,許多潛在的問題就掩藏了起來。而找到問題的原因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支撐,經常情況下,財務數據還不足以說明問題,需要業務的原始數據。于是,無形之中加大了“偵察”的成本,于是乎,又有許多就算發現了的問題,也沒有精力去解決。
這讓我想起了一則小故事: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
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剛剛發作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們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氣。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看見的都是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他們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企業管理中,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道理很簡單,誰都知道,但做到卻很難。這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管理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有效管理工具的缺乏。如果本文中討論的所有問題,當領導需要知道時,你都可以直接通過鼠標簡單地點擊幾下就可以快速的回答,那么,會不會是一件美事呢?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fer-team/p/6010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