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事物經常會很奇怪。當你做了一個出發點很好的決定后,結果未必是向你預期的方向發展,甚至適得其反。作為企業/組織/團隊的管理者,經常會在實際管理中,制定了錯誤的績效激勵辦法,使得整體活動走向與初始激勵目的剛好相反的結果。所以管理者需要在制定具體管理辦法時,充分科學的分析權衡利弊得失,避免新管理辦法對整體目標的背離。
什么是管理
我們大多數人經常談管理,而企業/組織/團隊的各層負責人也都會談論和實施各種管理,但發現一些人對什么是管理還是缺乏一些基本認識和認知。以下是百度百科中的解釋:
管理是一個研究管理規律、探討管理方法、建構管理模式、「取得最大管理效益的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下」,管理者通過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整合組織的各項資源,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它有三層含義:
管理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它服務并「服從于組織目標」。
管理是一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就是管理者執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的過程。由于「這一系列職能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從而使得管理過程體現為一個連續進行的活動過程。
管理活動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在開放的條件下,「任何組織都處于千變萬化的環境之中」,復雜的環境成為決定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眼鏡蛇效應
現實社會中,管理不止是對國家/企業/組織這類團體的,還有個體的自我管理,而這兩種管理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相同的:「都要在特定環境下,服從于目標,獲取最大管理效益」。但,個體與組織的目標在同一個管理辦法下,可能剛好相反。一旦相反,就會出現「眼鏡蛇效應」。
在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首都德里的「野生眼鏡蛇」非常泛濫。眾所周知,眼鏡蛇有劇毒,又具有很強的攻擊性。這給生活在德里的人民生命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威脅。英國殖民政府出于保護民眾生命安全的考慮,經過一番研究發布一項懸賞令:民眾每打死一只眼鏡蛇,就可以獲得 1 盧比的獎勵。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貧困的印度人民頓時熱情高漲。懸賞令下達不久之后,每天都有群眾上繳眼鏡蛇的尸體。隨著民眾對野生眼鏡蛇的捕殺,當時德里「實際的野生眼鏡蛇很快就明顯減少」了。
但是英國殖民政府「發現眼鏡蛇的實際數量并沒有明顯減少」,每天還是有很多人上繳眼鏡蛇的尸體。經過暗中探訪調研,殖民政府發現,很多民眾因為嘗到了上繳蛇尸體賺錢的甜頭后,實際野生蛇少了以后,民眾發現自己的收入會因此減少。于是貪婪的賞金獵人們,開始大量飼養眼鏡蛇,然后就不用外出冒險捕捉野生眼鏡蛇來上繳了,在家里就可以躺賺。
英國殖民政府的官員們,氣炸了!立馬「取消懸賞令」。隨著懸賞令的取消,原本飼養眼鏡蛇的居民發現無利可圖了,且眼鏡蛇在家里飼養還需要額外的成本,成了賠本買賣。于是,「大批養殖的眼鏡蛇被重新放生到了野外」。
結果可想而知,當地野生眼鏡蛇的數量跟政策頒布之前相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了!!!
總結
現實世界是復雜難測的,人性也通常是自私的。一個決策的出發點雖然看似很好,卻可能誘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事與愿違的壞結果,這就是典型的眼鏡蛇效應。
作為企業/組織/團隊的管理者,如果缺乏「系統化思維」,往往容易制定出一個無效的甚至負面化更大的管理辦法。所以,在做績效考核標準以及新的管理制度時,需要充分考慮:
團隊目標和個人目標在新標準下是否自然一致
是否有相互制衡的機制
是否違背了人性和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