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寫這篇文章?
之所以寫本文,是因為我自己有用處。
我簡要介紹,長話短說。我從一個普通的211本科畢業,已經接受社會"毒打"多年,回想起高考填志愿,依然會覺得有些許遺憾。我在貴州省的一個小縣城參加高考,同齡人讀大學的比例不高,能明顯感覺少了一大批人。在填志愿時,缺少實用的經驗指導,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和分析,還是考慮不周,受認知和信息的限制,選學校相對來說還有章可循,選專業就很可能會看著專業名字靠蒙(甚至亂選,很荒誕吧,但絕對有不少人這樣)。
現在,會有親戚朋友問我填志愿相關的問題,有了本文,就可以作為參考,文字結合語言效果肯定會更好。也希望對填志愿了解不多的同學看到后能有所收獲。這些年,隨著教育資源的明顯提升,信息從不足到了過剩,很多人對填志愿都能說出些看法,甚至侃侃而談。但受主觀影響,還有些看法是道聽途說,結果很可能會聽到很多重復的無用信息。
本文不是先有結論,再去收集“能用的證據”證明結論。而是先收集信息,從信息中分析和挖掘出更普遍的現象,再結合我個人的想法給出結論。(本文很多數據來自智聯研究院的公開數據,數據的樣本基本都是10W+,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希望本文的結論對填志愿能有一點用,讓選學校有章可循,選專業也有章可循。
職場人自評高考志愿是否成功?
根據智聯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大學生就業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報攻略》,職場人自評當年的志愿是否成功,認為志愿填得<很成功>的只占3.4%,超8成的人認為<不太成功>、<一般>和<失敗>,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失敗>分類,達到33.2%。
認為填報不成功的原因中,排名前三的是<盲目選擇熱門專業,求職時缺乏競爭力>、<估分不準,錯過了更好的學校>、<以興趣為導向,沒有關注就業形勢>,分別有12%、6.9%、6.2%的人認為這是他們填志愿不成功的原因。問題主要出在選專業和選學校兩個方面,選專業失敗的主要是因為缺乏對就業形勢的關注和了解,選學校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估分不準。
如何評判志愿好不好?
志愿好不好確實沒有標準答案。有人會選擇夢想的學校,有人會選擇感興趣的專業,有人會選擇實用的專業…對不同的人,“好”是夢想、是興趣,“好”也可能是實用、能賺錢。
不過,大部分好志愿是有共性的。本文更多根據畢業時的就業難易、薪資高低等反過來判斷志愿是否填得更好,并試圖依據歷史數據分析出未來填志愿的方向。這樣的標準似乎偏向于“功利”,但綜合考慮,這其實是最普適的標準,“后悔”的可能性最低。
在2022年高考志愿填報攻略中,作為“過來人”,有近7成職場人認為填志愿需要考慮就業前景,就業前景在所有因素中排第一,對填志愿至關重要。
對于就業,在2022年大學生就業力研究報告中,近7成的應屆生求職看重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看重人數最多的求職因素(每個因素的比例=看重此因素的人數/總人數,每個人會看重多個因素)。
這么多人看重就業前景和薪酬福利,可以用薪酬高低來判斷就業好壞,進一步,用就業好壞作為高考志愿好壞的判斷標準,具有客觀的參考價值。
地域對就業有哪些影響?
在2022年一季度的畢業生就業景氣度報告中,招聘需求大的城市都是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求職申請最多的也是這些城市,兩者高度匹配。大城市的崗位更多,招聘需求量更大,多的崗位也吸引了更多的求職者。
看了近幾年的數據,招聘需求、求職申請的城市排名和占比雖然有小的波動,但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依然占據TOP榜,可以預測,在未來5-10年或更長的時間范圍里,這個規律會保持不變。
從畢業生院校所屬地、期望就業地、實際就業地的對比來看,一線城市本地的畢業生只占10.48%,新一線城市本地的畢業生占24.53%,而到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的實際就業人數比例分別占32.14%和35.17%,說明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從其他城市吸納了超3成的畢業生。畢業生就業可以流動到任意一座城市,這個圖形雖然看不出彼此之間的相互流動量,但能看出凈流入和凈流出。
高校分布在全國各地,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只有幾個,高校的分布更分散。雖然平均每座一線城市的高校數量遠高于二三線城市,但二三線城市數量龐大。一線城市的畢業生數量無法滿足崗位的需求,二三線城市的崗位薪資等競爭力不如一線城市,所以這種就業流動是必然的。
想了解全國高校的分布情況,可以參考:用Python展示全國高校的分布情況
填志愿要不要考慮地域?
很明顯,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機會比二三線城市多。但是否一定要去一線城市讀大學呢,根據前面的信息,我認為學校的地域并不是很重要,總結原因有以下幾點。
1.全國的高校分布很廣,從分布上看不出與填志愿選哪個區域有強相關性。
2.選擇地域后,相當于給自己多加了一條限制,放棄了很多學校的選擇權。如果結合高考分數,適合的備選學校分布在不同地域,加上地域限制后,選擇就變窄了。
3.雖然在高校附近的城市就近就業有一定便利,但不管在哪讀大學,都可以到意向的城市就業,便利性的差異正變得越來越小。現在交通、網絡越來越發達,兩座城市之間的交通費用和時長都大大降低了,電話面試、線上面試等方式也越來越普及。
我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個人的特殊原因,基本不用考慮學校的地域。
學校對就業有哪些影響?
在2022年大學生就業力研究報告中,不同院校的求職畢業生獲得Offer數和簽約率差距明顯,雙一流院校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和專科院校,在求職中更有優勢(這個比例計算的是參與求職的畢業生,排除了升學等情況)。
在2022年高考志愿填報攻略中,統計了畢業生首份工作平均月薪TOP50高校榜單,排前50的大部分是雙一流/985/211院校,月薪過萬的只有15所高校,全部都是全國前列的院校。
學校越好,不僅更容易獲得Offer和完成簽約,還能得到更高的薪資,多個維度都具有優勢。所以,在選擇大學時,肯定是優先選擇雙一流/985/211,其次普通本科,最后考慮專科院校。高考會劃分數線,在高分段,盡量爭取進入雙一流/985/211院校,如果在本科分數線附近,盡量進本科學校。
如何選擇學校?
在高考分數公布時,會同步公布考生在全省的排名,這個排名將是學校選擇的關鍵,會直接決定最優的備選學校范圍。
在一些填志愿相關的網站上,會根據分數和全省排名智能推薦匹配度高的院校,這些院校可以作為備選學校,但不要圖省事,只在這個范圍內做選擇。高校每年的最低錄取名次都能查到,可以找出與自己名次相近的所有學校,把這些學校全部放到自己的備選范圍內。看高校最低錄取名次時,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響,不要只看上一年的數據,一般需要看最近三年的數據,如果數據起伏較大,可以再往前多看幾年,而且起伏大的學校不適合作為保底。
得到備選范圍后,可以按以下幾點策略來選擇學校。
1.根據報考的難易程度(最低錄取名次高的學校更難),給備選學校排一個序。
2.第一志愿:在沒有明顯個人傾向時,可以認為綜合實力排名越靠前的學校越好。在備選學校中,結合高校的綜合實力,在報考難度靠前的學校中選擇一個,作為第一志愿。(結合個人意向,如果備選學校中有自己最想讀的學校,可以直接將這個學校作為第一志愿。)
會有不少人說第一志愿可以用來“沖一沖”,但仍然要控制在有可能性的范圍,可能性不能過小(這不是賭博和買彩票),否則相當于浪費志愿名額。
3.第二、第三志愿:結合學校綜合實力,在報考難度中偏上的學校中選一到兩個學校,作為第二第三志愿。
4.第三、第四志愿:在第三或第四的位置可以開始考慮“保底”了,但要注意,“保底”不是妥協,沒必要選比自己的名次低很多的學校,不然就會錯過更好的學校,好不容易考出來的分數和名次被浪費了,更不要為了保底選擇自己不想讀的學校,一般在備選學校中選擇報考難度中偏下的學校即可。
現在高考志愿都是<平行志愿>,填的幾個志愿是“平行”的,錄取時優先級相同,但對于志愿填報人來說,至少有填報先后順序。在平行志愿中,即使沒有第一第二第三之分,也應該同時布局“沖一沖”、“適中”和“保底”的志愿,填的時候把較難的放在前面。
此外,全國每年的大學生人數都在增加,將所有大學作為一個整體,相當于每年都在擴招。備選學校中就可能有擴招,排在備選學校前面的學校也可能有部分擴招。考慮到擴招的因素,為了降低<平行志愿>的影響,就要控制幾個志愿的“下限”,“保底”不能太過妥協,導致錄取進一個順位較低的學校。
在不同省份,志愿填報規則和志愿個數會有差異,策略還得再根據差異做調整。
專業對就業薪酬有哪些影響?
在2022年高考志愿填報攻略中,統計了2021屆畢業生首份工作月薪的TOP50專業榜單。整體來看,所學專業對首份工作的薪酬有較大影響,即使是同在前50榜單中的專業,最大的差距也有近兩千,相差3成左右。
在這份表單中,大部分專業都是理工類專業,理工類專業的薪酬普遍更高,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具備薪酬優勢。
在2022年一季度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中,公布了一季度職位的平均薪酬排行榜,薪酬排名靠前的職位主要集中在IT管理/項目協調、高級管理、證券、硬件、半導體等行業,技術和管理崗位領先。相對于專業榜單,這份職位榜單覆蓋的行業更廣,職位更多元,但依然是理工類相關的職位占比多。
將專業榜單和職位榜單對應起來,能看出這些專業和職位具有較高的匹配度。畢業生進入職場后,隨著對工作崗位的熟悉,會逐漸積累工作經驗,向企業的真實職位需要過渡,擔任的職位范圍變廣。相對于剛畢業時,薪資的差距也被逐漸拉大,主要是因為不同崗位的薪酬漲幅不同,有些崗位可能畢業幾年,薪資變化不大,而有些崗位過了幾年,會翻兩到三倍。
大多數人畢業后會變更工作,如果行業跨度不大,變更工作后的薪酬會受首份工作薪酬的影響,一方面企業會參考歷史薪酬議價,另一方面求職者也會有比較基準。薪酬差距拉大了,排在前面的大部分人和畢業時是同一批人,“逆襲”的屬于少數。
專業和就業方向是否匹配?
在2022年大學生就業力研究報告中,2021年和2022年應屆生簽約工作與專業的對口情況都在8成左右(除了21年和22年,往年的數據最低也接近7成),說明在畢業時,大部分畢業生簽約的第一份工作都是與專業相關的工作。
這跟大部分職場人的感受差異非常大,大家更相信8成的人與專業不符,而不相信8成的人與專業對口。作為一個“過來人”,回想畢業時的情況,從學校畢業簽約的第一份工作,確實大部分人都是跟專業相關的,面試的崗位能跟專業匹配上。職場人的感受與真實情況存在差異,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高校的專業與企業的崗位不是一對一的關系,而是多對多的關系,同一專業可以適應不同崗位,尤其現在跨學科的專業越來越多,同一崗位也會招聘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避免人才的單一性,這些情況都屬于專業對口的范疇。
2.在緊密協作的社會背景下,企業的分工非常細,衍生出來的崗位種類遠遠多于高校的專業種類,學校的專業不能完全覆蓋企業的崗位,企業會把對口的專業范圍擴大。
3.除了特別注重技術的崗位,很多崗位只需要一定的基礎專業知識和溝通能力,專業度要求并不高。進入企業后,直接用于日常工作的技能其實是在實習期或工作中積累的,大學的知識只起到了輔助作用。
4.應屆生大部分都會經過很長的實習期,這段時間是企業和員工的磨合期,給學生時間學習崗位技能,給企業時間調整學生的具體崗位。在這段時間,同一個專業的畢業生會被分配到完全不一樣的崗位,這些崗位有跟專業相關的,也有完全不相關的,跟專業對口的人就開始變少了。
5.隨著工作時間的積累,工作崗位還會發生調整和變化,一方面員工越來越熟悉企業,能勝任更多的崗位,搞定更多事,另一方面企業的崗位也是不斷變化的。幾年下來,崗位與專業的匹配度就越來越低了。
把話拉回來,畢業簽約是踏入社會的起點,簽約的崗位大部分都是跟專業相關的,起點的專業決定了薪酬起點,會對崗位變化和收入變化有很大影響。很多人工作多年后,崗位變了很多,但多是游走于一些“無專業性”的工作,無法跨行到收入高的專業,強行跨越的代價非常大,某種程度是因為大學的專業“專業性不高”,被大學的“專業局限性”影響了。
哪些專業競爭更大?
在2022年大學生就業力研究報告中,公布了2021年和2022年應屆生期望就業的行業排名,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一枝獨秀”(2019、2020年也是25%左右),文娛/傳媒/體育、房地產/建筑業、文體教育/工藝美術、商業服務、金融業等行業也排名靠前。越多人往里“擠”的行業,競爭就越大(即使考慮崗位數量的因素,這些行業的競爭依然最激烈),尤其是IT/通信/電子/互聯網,作為一個從業者,我自己有非常深的體會,“996”、“內卷”早就在這個行業常態化了。
這些競爭激烈的行業與薪酬排行榜上的專業和崗位有很高的匹配度,說明收入越高的行業競爭越激烈。長期來看,大部分行業都符合這個規律,在求職者的流動和行業的變化過程中,收入高的行業一定會吸引更多求職者,加劇競爭。在求職者和企業的長期博弈下,競爭不僅僅體現在人數方面,還會快速拉高行業門檻,抬高企業對崗位的技能要求,求職者面臨的是“多面夾擊”。
在高強度的競爭中,必然會有優勝劣汰,這也印證了職場人自評填志愿不成功的原因:盲目選擇熱門專業。但并不是說不能選擇這些專業,而是要提前了解情況,選擇了競爭大的專業,就要多付出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提前做好準備。
如何應對行業變化和波動?
據財新網在4月份發布的數據,中國的青年失業率高達18.2%,處于高位。在疫情反復、地緣沖突、經濟制裁等因素的影響下,全國整體的失業率也處于高位,這就是俗稱的“大環境不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同行業的就業是否受到了影響?影響有多大呢?
上圖是2021年至2022年Q1生物/醫藥崗位畢業生就業的CIER指數變化。CIER指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度,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CIER指數=市場招聘需求人數/市場求職申請人數。
上圖是2021年至2022年Q1技工崗位畢業生就業的CIER指數變化。
生物/醫藥崗位、技工崗位都屬于傳統崗位,從上面的兩張圖看,都受到了大環境的影響,生物/醫藥行業受的影響更大一點。生物/醫藥在202203求職人數的突增可以算特殊情況(因為平時沒有這么大的波動),技工崗位的招聘需求全年波動都較大,因此CIER指數也波動較大。排除個別特殊的數據后,可以看出,傳統行業就業景氣度雖然隨大環境起伏變化,但并沒有偏離正常的區間。
上圖是2021年至2022年Q1教育/培訓崗位畢業生就業的CIER指數變化。教培行業也受大環境影響,但主要是受“雙減”等政策的影響,招聘需求急速下滑,CIER指數也隨之“一落千丈”。
教培(尤其是網絡培訓)這類行業相對于醫藥、技工等行業來說,屬于發展時間較短的新興行業。相較于傳統行業,新興行業受政策等因素影響可能性更大,而且反彈的可能更小,需要的恢復周期更長。
越是新興行業,不可預測的因素越多,波動越大。如現在的視頻博主、電商主播、電競等行業,就是屬于非常典型的新興行業,可能一飛沖天,也可能跌落谷底。(有些新興行業看起來光鮮亮麗,不過此類行業往往有非常強的“馬太效應”,大家只看到了塔尖案例)
根據上面的信息,對于傳統行業,雖然會隨著大環境起伏,但行業變化和波動還處于合理的區間內,因此選擇相關專業時并不用擔心大環境影響。對于新興行業,變化快且波動大,但大部分新興行業并沒有對應的大學專業,選專業時可以不做考慮。大學專業的發展遠遠慢于職業種類的發展,一個職業要發展成大學專業,需要經過特有知識體系的建立、專業領域的沉淀和社會的認可等,能在大學設立專業時,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和成熟度了。例如現在并沒有視頻博主專業,就算真有,選的時候也會持懷疑態度,此類行業一般是從興趣、愛好發展而來,只能說有些專業的知識能用得上,有些專業完全不相關。
對于行業的變化,大環境的變化是所有行業共同面臨的,不過大環境的影響并不致命。影響大的是政策等因素,這些因素大部分無法預測,傳統行業受影響的可能性小于新興行業。有一些未來的政策是已知的,如“碳中和”、“一帶一路”、“東數西算”等,這些政策現在已經開始對行業帶來影響了,在未來這些政策會逐步落實,相關行業受到的影響一定會被“放大”,甚至超出大家的預期。填志愿時可以參考已知的未來政策,優先選擇一些受益的行業,避免一些“夕陽行業”。
如何選擇專業?
選專業是填志愿時最復雜的步驟,所以前面花了很長的篇幅從各個方面來分析專業,哪些專業和崗位薪酬高、畢業找工作是否需要專業對口、哪些專業的競爭大、專業未來會如何變化,即使這樣,仍無法分析得面面俱到。
因為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本文結合前面的分析,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選專業的策略和建議。
1.有明確的意向專業
對于選學校,有意向一定要讀哪所學校的人很少,只要盡可能選排名靠前的學校就行了。而選專業不同,很多人都有明確的意向行業(甚至具體專業),這些行業可能是自己的興趣、夢想,可能來自父母的期望,也可能受親人朋友的影響。
如果你的意向專業薪酬排名靠前、你的家庭可以幫助你解決就業、你不考慮薪酬高低等,可以直接填意向專業,再選幾個相關的專業一起填上就行了。一般每個志愿可以填5-8個專業,意向明確且無就業壓力時建議不要填不相關的專業,寧愿空著。
如果你的意向專業薪酬排名很低、就業難度較大,可以先看一下相近的專業中有沒有薪酬高一點、就業好一點的專業,考慮更換,即使不更換,也要將就業壓力小的相近專業都選上,避免畢業時太被動。
如果你的意向專業只考慮到了興趣愛好,就業等方面難度很大,可以考慮換一個薪酬中上,競爭較小的專業,競爭低可以保障就業,這樣在大學花少量時間完成學業即可,其他時間用于選修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大學可以雙學位,但會很累。)
選擇專業后,將學校和專業放在一起考慮,重新查看學校+專業往年的最低錄取名次,專業的最低錄取名次跟學校并不一定一致,低順位學校的某些專業排名可能高于高順位學校。根據學校+專業的錄取名次情況,調整學校的順序,或替換部分學校,要將風險大的學校換掉或最多保留一個,將報考難度低的學校換成更好的學校。
2.有幾個意向方向
有一部分人同時考慮幾個方向,一般這幾個方向比較接近,填報人覺得差別不大,錄取到其中一個都可以。還有一部分人自己沒有明顯意向,聽取親友等各方面的意見后,選擇了幾個方向,這些方向之間可能會有較大差異,分屬不同行業。
如果幾個意向方向比較接近,則把這幾個方向的專業全部列出來,結合專業的薪酬排名和競爭大小,薪酬較高的方向可以選兩到三個專業,薪酬較低的方向選一到兩個專業,這樣在選擇面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有更大的幾率錄取到薪酬更高的專業。
如果幾個意向方向相差較大,則對比這幾個方向的薪酬和就業難易,保留一到兩個方向即可,薪酬處于劣勢的方向排除不選,還可以適當補充薪酬較高的相近專業方向。最終在兩到三個方向內選擇專業,高薪專業多的方向多選幾個,其他方向少選幾個,組合成最終志愿。
選擇專業后,根據學校+專業的組合,調整更適合更好的學校。
3.沒有意向方向,要考慮就業前景
沒有意向方向并不等于沒有主見,也不是沒有人能給你提意見,而是還沒有接收到足夠的信息依據,對比出哪個方向對自己最有利。這種情況,大部分填報人需要的都是找到自己的“最優解”。
如果你學習能力很強,不懼怕激烈的競爭,直接在薪酬排前五的行業和專業中選擇,然后固定專業不變,根據學校+專業的最低錄取名次,調整學校。這種情況,要做好準備,付出大量努力,保證自己專業能力排在中上。
如果你學習能力一般,也不計劃在學校花大部分時間學習,則選專業一定要先看競爭激烈程度,盡量避免競爭激烈的專業,否則很可能做“炮灰”。把競爭適中的專業列出來,在里面選擇幾個薪酬較高的專業,這些專業的薪酬在薪酬總排行榜里不一定靠前,但是“性價比”都很高。
如果你對大學確實沒有多少規劃,是否會努力學習也不能保證,這種情況盡量不要選擇競爭激烈的專業,應主動詢問親友的意見,選擇一些難度適中的專業,或者選一些親人可以幫助就業的專業。
選擇專業后,同樣要根據學校+專業的組合,調整更適合更好的學校。
4.盡量多考慮影響自己的因素
以下這些因素(包含但不限于此),如果你覺得對自己有影響,在選擇專業時也要充分考慮,與其他因素一起綜合考慮,調整選擇的專業。
專業難度:不同專業需要學習的知識量和難度存在差異,相關崗位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也有差異,例如醫學專業的難度肯定比師范專業的難度大。在大學階段基本不搞研究,都是學習專業相關的知識,知識量和難度可以靠投入時間來解決。
專業趣味性:很多專業都是缺乏趣味性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如數學專業肯定比新聞專業枯燥得多。(個人能自己發掘趣味難能可貴)。
工作穩定性:不同的專業,畢業后工作的穩定性差異很大。有些行業的從業者偏年輕化,達到一定年齡后,就必然會被淘汰,而有些行業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年齡。
是否考公:如果計劃畢業后考公,不同的專業能報考的崗位是不一樣的。有些專業基本可以報考所有崗位,而有些專業只能報考少量“不限專業”的崗位。
是否復讀:如果高考發揮不佳,選擇不到競爭力高的學校和專業,計劃復讀重新高考,建議可以直接不填志愿,開始備戰。如果想先填志愿,錄取不上或不好就復讀,可以把幾個志愿都填成比自己成績高一點的學校。如果不復讀,不管分數如何,都要盡量選擇更好的學校,不能有“擺爛”的心態。
學好專業知識重要嗎?
在2022年高考志愿填報攻略中,調查了職場人認為在校期間哪些方面的提升對職業發展幫助最大,提到最多的是獲取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知識。
從填志愿到就業,中間隔了整個大學生涯,這個過程中做的很多事都可以幫助自己提升就業競爭力,專業知識學習是最基本的一項。所以填志愿時一定不要有錯誤的心理,選了好的專業,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在大學還需要繼續學好專業知識。
學歷高低有什么影響?
在2022年一季度招聘薪酬報告中,統計了不同學歷的平均薪酬,學歷越高,平均薪酬越高,沒有例外。同時,學歷高的人,薪酬調整幅度更大,說明以后差距還會拉大。
如果在高考填志愿時,就已經考慮好了要考研讀博,選學校和專業可以從更長期的角度來考慮,可以選擇一些學習難度高的專業,避開“專業性不高”的專業。大學生人數每年都在增長,繼續深造可以明顯提升競爭力,但一定要選擇有研究必要和研究價值高的專業,大學期間也要為升學提前做準備。
如果放棄讀大學,直接進入社會,肯定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如果真的面臨這種情況,也不要過于擔憂未來。高中學歷的平均收入確實不如高學歷的,但個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有機會超越很多高學歷的人,關鍵是要做好進入社會的心理準備。
聲明
1.本文中引用的截圖和信息大部分來源于智聯研究院公開發布的報告(本文共參考了11份報告),這些報告的數據樣本基本都超過了10W+。綜合這些報告信息,本文不討論特殊群體和個例。
2.本文中總結的策略和建議,包含了我的主觀觀點,受個人認知水平的限制,會存在不足。高考填志愿時,僅作為參考。
參考文檔:
[1] 【智聯招聘】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 2019,2020,2021,2022 (4篇)
[2] 【智聯招聘】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 2021Q3,2021Q4,2022Q1(3篇)
[3] 【智聯招聘】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 2021Q3,2021Q4,2022Q1(3篇)
[4] 【智聯招聘】2022年大學生就業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報攻略
---------------------
作者:Python碎片
來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790276/article/details/125155693
版權聲明:本文為作者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博文鏈接!
內容解析By:CSDN,CNBLOG博客文章一鍵轉載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