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
(本來想用“學科”這個詞,后來覺得“學科”的范疇還是偏小,就改用“領域”)
按照傳統的習慣,通常會把知識歸類到不同的領域(比如:文學、數學、計算機、烹調、等等)。
◇領域之間的包含關系
有些領域是另一個領域的一部分。
比如說,俺博客經常聊的“信息安全”,其實是“IT”這個領域的一個分支領域。
上面這類關系比較好理解,套用數學中集合論的說法,就是“某個領域是另一個領域的子集”。
還有一種稍微復雜一點的包含關系——某個領域同時被其它多個領域所包含。對這種關系,可以大致理解為“多個集合的交集”。
比如“量子信息學”,可以大致看成是信息學和量子力學的交集。
◇領域之間的輔助關系
有些領域需要另一個領域的知識進行輔助。
比如,很多學科都用到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這就是領域之間“輔助關系”的例子。
如果某個領域為很多其它的領域提供輔助,那么這種領域常稱之為“基礎性領域”。比如在自然科學中,數學往往是基礎性領域。
★跨領域的知識分布
?
◇廣度和深度
所謂的“廣度”,就是指你的知識結構中,包含了多少領域。
所謂的“深度”,就是你對具體的每一個領域是否具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深度的重要性
深度的重要性,大伙兒應該都明白。所以俺只簡單說一下。
如果某人的知識結構只有廣度而沒有深度,就會導致——其個人能力沒有突出的亮點——這種人往往沒有太強的競爭力。
◇廣度的重要性
和深度相反,廣度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俺多費點口水聊一下。
如今是信息時代,不同領域之間的關聯越來越密切。這時候,廣度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就拿“寫博客”來說吧。
如果你想把博客的界面和排版搞得好一點,你還需要懂一點“HTML、CSS、JS”的知識;
如果你想提高博客在搜索引擎的排名,你還需要懂一點“SEO(搜索引擎優化)”的知識;
如果你像俺一樣,想寫敏感的政治博文又不想被和諧掉,你還需要要懂一點“FQ”的知識(以便把博客架設到墻外);
如果你想使用 WordPress 這個功能最強大的博客平臺,你還需要懂一點“PHP編程”的知識;
......(這個清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
你看,即使是“寫博客”這么簡單的一樁小事,牽涉的領域也不少。所以,想要在某個領域做到足夠深入,必然要了解很多相關的輔助性領域的知識。
順便再聊聊文理科之間的相互鄙視。
據俺所知,很多文科出身的人看不起理工科;反之,很多理工科出身的人看不起文科。為啥會導致這種原因?很多時候是因為不了解。不了解導致偏見,偏見導致鄙視,鄙視之后就更加不去了解。如此往復,變成惡性循環。
其實捏,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這三塊,有很多相通之處,也有很多互相借鑒之處。
◇深度和廣度的平衡
雖然深度和廣度都很重要,但每個人的時間、精力、天賦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在所需要的每個領域都做到足夠深入。那么如何平衡這兩者捏?俺的觀點是:借鑒正態分布(這玩意兒也叫“高斯分布”,維基百科的解釋在“這里”)。
(這幅圖中,橫坐標表示不同的領域,縱坐標表示你在該領域的深度)
尖峰的頂點周圍(紅色部分)對應的就是你的主攻領域。你需要在這個領域做到足夠的深入(越深入越好)。和主攻方向的關系比較密切的領域(黃色部分),你需要比較深入,但深入的程度不需要跟主攻方向一樣。和主攻方向關系比較疏遠的領域(綠色部分),只需淺嘗即止。
◇主攻方向的選擇
如果你運氣比較好,自己的工作正好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那毫無疑問,這就是你的主攻方向。萬一你的興趣和工作不一致,咋辦?俺的建議是,以自己的興趣作為主攻方向。然后把工作僅僅當作是謀生手段。(類似的觀點,格雷漢姆在《黑客與畫家》這本書中有提到過)
俺剛開博的時候曾經寫了《如何成為優秀開發人員》系列。第一篇就強調了興趣的重要性。今天還得舊話重提,再說說興趣的重要性。
當你對某個領域有【真正的】興趣,你自然就會有:足夠的熱情,足夠的動力,足夠的耐心,足夠的持久性。有了這幾點,自然就能在該領域達到足夠的深度。拋開功利因素不談,如果你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達到足夠的深度,這本身就能帶來非常多的快樂(而且這種快樂往往是金錢無法換來的)。
(關于“興趣”的更多介紹,參見:《什么是【真正的】興趣愛好?以及它有啥好處?》)
★領域內部的知識體系
?
◇分支領域
前面說了,領域之間可能會有包含關系。而且,大部分領域都有不止一個分支領域。
比如“密碼學”和“社會工程學”都是信息安全的分支領域。
◇主題
(主題這個詞不是很貼切,暫時沒想到更好的詞兒,先湊合用著)
除了包含若干分支領域,每個領域都會包含很多“主題”。以“信息安全”這個領域為例,“如何防止黑客入侵”就是一個主題。
◇知識樹
假如把某個領域想象成一棵樹,那么分支領域就如同樹枝(樹枝上還可以再有樹枝),而主題如同樹葉。俺把這稱為該領域的“知識樹”。如果某個領域是你的主攻方向,那么,你必須能在頭腦中清晰地勾勒出該領域的知識樹。做到這一點,你對該領域才算有“廣度”上的認識。
舉一個反面教材:
招聘的時候經常碰到某些程序員,只知道 OOP(面向對象編程),從來沒有聽說過其它的編程范式(要知道,編程范式不下10種)。然后捏,他/她以為把 OOP 掌握透徹就足夠了。有的人看了幾本 OOP 的理論書籍,就以為自己是編程牛人了。這就是典型的井底之蛙心態——只看到井口上方的一小片天空。造成這種認知誤區的根源在于:對自己從事的領域缺乏系統性的了解。
關于勾勒知識樹,再順便提一下:不同的人對同一個領域勾勒知識樹,得到的形態可能會不同。
比如說對“文學”這個領域:有的人先按照“國別”細分,再按照“體裁”細分;有的人反過來,先按照“體裁”細分,再根據“國別”細分。你很難說,哪一種是對的。也很難說哪一種更好。
俺的觀點是:(構造知識樹的時候)適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主題的類型
“主題”通常是以“疑問句”的形式出現的。俺總結了一下,大部分主題通常可以歸為三類:WHAT型、HOW型、WHY型。
以密碼學為例:
“RSA加密算法有什么優缺點?”——這是WHAT型的主題
“RSA加密算法內部是怎么實現的?”——這是HOW型的主題
“RSA加密算法為啥要這樣實現?”——這是WHY型的主題
一說到這三個分類,某些老讀者應該會聯想到俺前幾年的兩篇博文《學習技術的三部曲:WHAT、HOW、WHY》和《用提問促進思維——再談 WHAT HOW WHY 三部曲》。看過這兩篇博文,你會意識到如下兩點:
1. WHAT型問題 通常是比較膚淺的、表象的;而WHY型問題 通常是比較深刻的 、本質的。
2. 大部分WHAT型問題,通常有標準答案;而相當多的 WHY型問題 是沒有標準答案的(HOW型的問題介于兩者之間)。
所以,如果你想在某個領域做到比較深入,你一定要多探尋 WHY型 的問題。對這類問題的思考,要避免 COPY 別人現成的答案,要通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這類問題思考多了,無形中就對該領域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知識點
想解決某個主題,一般要運用許多“知識點”。所以再來聊聊“知識點”這個話題
◇什么是“知識點”?
所謂的“知識點”,通常表示某個有價值的信息。為啥俺特地強調“有價值”這個定語捏?因為世間的信息有千千萬萬,絕大部分都是沒有價值,不能算是“知識點”。
關于“知識”和“信息”的關系,有一個?DIKW 模型(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知識點的類型
知識點有很多種類型,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有些知識點是概念性的,用來表示某種“定義”
有些知識點是指導性的,用來表示某種“方法”
有些知識點是陳述性的,用來表示某種“事實”
第一類顯然是很重要的。
不論是哪個領域,基本的概念和定義總是很關鍵的(猶如建筑的地基)。如果你對這些東西的理解有誤或有偏差,就如同是“浮沙之上筑高臺”。
第二類也很重要。
俺非常喜歡一句老話叫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話說的就是方法論的重要性。
至于第三類,其實遠遠不如頭兩類重要。為了給大伙兒加深印象,說一個愛因斯坦的掌故。
愛因斯坦剛移民到美國的時候,已經是全球性的名人,經常受到記者的圍堵。有一次,某記者問他,音速的大小是多少?老愛回答不知道。記者表示很詫異。然后老愛說了一段話,其中兩句是:這些可以在書上查到的東西,我沒有記在腦子里。......教育的價值在于訓練思維,而不在于傳授事實。
后面這一句話說得尤其好(已經加入到俺博客副標題的動態格言中)。
說到這里,俺順便再抹黑一下天朝的教育。
咱們黨國的教育,本質上就是洗腦教育。洗腦教育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灌輸】。知道啥是灌輸不?簡而言之就是:迫使你被動地、無條件地接受一堆“事實”。在灌輸的過程中,學生唯一要做的就是動用“記憶力”,把老師所說的“事實”背下來。被長期灌輸的學生,除了記憶力比較好,其它思維能力(比如: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聯想、創造、等等)很少得到訓練。
說難聽點,這種搞法讓天朝的學校成為“批量生產腦殘的流水線”。有些天真的同學會問:難道國家領導人不知道教育問題的嚴重性嗎?其實捏,朝廷對于教育的弊端是樂觀其成滴。在一個獨裁的國家,愚民教育是慣用的手段。愚民的比例越高,統治越穩定。因為愚民們只知道被動接收各種信息,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愚民們不會質疑朝廷的忽悠,自然也不可能反抗。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以為“洗腦”的關鍵是“欺騙”。其實不然。洗腦的關鍵是“扼殺思維能力”。只要把某個人的思維能力扼殺,之后愛怎么忽悠就怎么忽悠,把你玩得團團轉。這才是洗腦的最高境界啊!所以,俺經常在博客中普及思維能力和心理素質,就是希望能夠部分抵消洗腦教育的副作用。
(說到“扼殺思維能力”,可以參見另一篇博文:《比“欺騙”更有效的洗腦手法——基于“雙重思想”的思維控制》)
◇如何應對“知識爆炸”?
說完洗腦,再說說如何應對“知識爆炸”。這個詞匯很多人都聽說過。如今是信息時代,每個學科的知識總量都以非常快的速度膨脹。這對人的腦力是巨大的挑戰。即便是在你主攻的一個非常細的細分領域,你也不可能記住所有的知識點。咋辦?
剛才列舉了三類常見的知識點:描述概念、描述方法、描述事實。頭兩類的比例很低,但通常都很重要。所以這兩類你需要記憶。第三類的比例很大(很可能占總量的 99% 以上),這時候你需要做一些取舍——只記住核心的知識點,舍棄邊緣的知識點。
肯定有同學會問:如何區分哪些是核心的,哪些是邊緣的?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以后抽空單獨寫一篇介紹。
還有的同學會問:不記住邊緣的知識點,萬一今后要用,咋辦?
其實很簡單。如今的搜索引擎技術很發達,維基百科也很成熟,還有很多專業的文獻檢索工具。只要你善于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可以到需要的時候再臨時去查,不難查到。關于這方面的技巧,可以參考俺之前的系列博文《如何挖掘網絡資源》。
★結尾
今天雜七雜八說了一堆,希望能把俺的經驗表達清楚。
最后提醒一下列位看官,“知識結構”僅僅是個人能力的一小部分。對提升個人能力而言,完善知識結構只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知識是需要運用的,不善于運用,再多的知識也如同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