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獨角獸企業重金招聘Python工程師標準>>>
一、背景
在日常開發中,我們經常會有發布需求,而且還會遇到各種環境,比如:線上環境(Online),模擬環境(Staging),開發環境(Dev)等。最簡單的就是手動構建、上傳服務器,但這種方式太過于繁瑣,使用持續集成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推薦了解一下Jenkins。 Jenkins構建也有很多種方式,現在使用比較多的是自由風格的軟件項目(Jenkins構建的一種方式,會結合SCM和構建系統來構建你的項目,甚至可以構建軟件以外的系統)的方式。針對單個項目的簡單構建,這種方式已經足夠了,但是針對多個類似且又存在差異的項目,就難以滿足要求,否則就需要大量的job來支持,這就存在,一個小的變動,就需要修改很多個job的情況,難以維護。我們團隊之前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目前,我們團隊主要負責開發和維護多個Android項目,而且每個項目都需要構建,每個構建流程非常類似但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構建的流程大概如下:
- 克隆代碼;
- 靜態代碼檢查(可選);
- 單元測試(可選);
- 編譯打包APK或者熱補丁;
- APK分析,獲取版本號(VersionCode),包的Hash值(apkhash)等;
- 加固;
- 上傳測試分發平臺;
- 存檔(可選);
- 觸發自動化測試(可選);
- 通知負責人構建結果等。
整個流程大體上是相同的,但是又存在一些差異。比如有的構建可以沒有單元測試,有的構建不用觸發自動化測試,而且構建結果通知的負責人也不同。如果使用自由風格軟件項目的普通構建,每個項目都要建立一個job來處理流程(可能會調用其他job)。
這種處理方式原本也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考慮到,可能會有新的流程接入(比如二次簽名),構建流程也可能存在Bug等多種問題。無論哪種情況,一旦修改主構建流程,每個項目的job都需要修改和測試,就必然會浪費大量的時間。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使用了Pipeline的構建方式來解決。
當然,如果有項目集成了React Native,還需要構建JsBundle。在Native修改以后,JsBundle不一定會有更新,如果是構建Native的時候一起構建JsBundle,就會造成很多資源浪費。并且直接把JsBundle這類大文件放在Native的Git倉庫里,也不是特別合適。
本文是分享一種Pipeline
的使用經驗,來解決這類問題。
二、Pipeline的介紹
Pipeline也就是構建流水線,對于程序員來說,最好的解釋是:使用代碼來控制項目的構建、測試、部署等。使用它的好處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
- 使用Pipeline可以非常靈活的控制整個構建過程;
- 可以清楚的知道每個構建階段使用的時間,方便構建的優化;
- 構建出錯,使用stageView可以快速定位出錯的階段;
- 一個job可以搞定整個構建,方便管理和維護等。
Stage View
三、使用Pipeline構建
新建一個Pipeline項目,寫入Pipeline的構建腳本,就像下面這樣: 對于單個項目來說,使用這樣的Pipeline來構建能夠滿足絕大部分需求,但是這樣做也有很多缺陷,包括:
- 多個項目的Pipeline打包腳本不能公用,導致一個項目寫一份腳本,維護比較麻煩。一個變動,需要修改多個job的腳本;
- 多個人維護構建job的時候,可能會覆蓋彼此的代碼;
- 修改腳本失敗以后,無法回滾到上個版本;
- 無法進行構建腳本的版本管理,老版本發修復版本需要構建,可能和現在用的job版本已經不一樣了,等等。
四、把Pipeline當代碼寫
既然存在缺陷,我們就要找更好的方式,其實Jenkins提供了一個更優雅的管理Pipeline腳本的方式,在配置項目Pipeline的時候,選擇Pipeline script from SCM
,就像下面這樣: 這樣,Jenkins在啟動job的時候,首先會去倉庫里面拉取腳本,然后再運行這個腳本。在腳本里面,我們規定的構建方式和流程,就會按部就班地執行。構建的腳本,可以實現多人維護,還可以Review,避免出錯。 以上就算搭建好了一個基礎,而針對多個項目時,還有一些事情要做,不可能完全一樣,以下是構建的結構圖:
如此以來,我們的構建數據來源分為三部分:job UI界面、倉庫的通用Pipeline腳本、項目下的特殊配置,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job UI界面(參數化構建)
在配置job的時候,選擇參數化構建過程,傳入項目倉庫地址、分支、構建通知人等等。還可以增加更多的參數 ,這些參數的特點是,可能需要經常修改,比如靈活選擇構建的代碼分支。
項目配置
在項目工程里面,放入針對這個項目的配置,一般是一個項目固定,不經常修改的參數,比如項目名字,如下圖:
注入構建信息
QA提一個Bug,我們需要確定,這是哪次的構建,或者要知道commitId,從而方便進行定位。因此在構建時,可以把構建信息注入到APK之中。
- 把屬性注入到
gradle.properties
# 應用的后端環境
APP_ENV=Beta
# CI 打包的編號,方便確定測試的版本,不通過 CI 打包,默認是 0
CI_BUILD_NUMBER=0
# CI 打包的時間,方便確定測試的版本,不通過 CI 打包,默認是 0
CI_BUILD_TIMESTAMP=0
- 在build.gradle里設置buildConfigField
#使用的是gradle.properties里面注入的值
buildConfigField "String", "APP_ENV", "\"${APP_ENV}\""
buildConfigField "String", "CI_BUILD_NUMBER", "\"${CI_BUILD_NUMBER}\""
buildConfigField "String", "CI_BUILD_TIMESTAMP", "\"${CI_BUILD_TIMESTAMP}\""
buildConfigField "String", "GIT_COMMIT_ID", "\"${getCommitId()}\""//獲取當前Git commitId
String getCommitId() {try {def commitId = 'git rev-parse HEAD'.execute().text.trim()return commitId;} catch (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
- 顯示構建信息 在App里,找個合適的位置,比如開發者選項里面,把剛才的信息顯示出來。QA提Bug時,要求他們把這個信息一起帶上
mCIIdtv.setText(String.format("CI 構建號:%s", BuildConfig.CI_BUILD_NUMBER));
mCITimetv.setText(String.format("CI 構建時間:%s", BuildConfig.CI_BUILD_TIMESTAMP));
mCommitIdtv.setText(String.format("Git CommitId:%s", BuildConfig.GIT_COMMIT_ID));
倉庫的通用Pipeline腳本
通用腳本是抽象出來的構建過程,遇到和項目有關的都需要定義成變量,再從變量里進行讀取,不要在通用腳本里寫死。
node {try{stage('檢出代碼'){//從git倉庫中檢出代碼git branch: "${BRANCH}",credentialsId: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url: "${REPO_URL}"loadProjectConfig();}stage('編譯'){//這里是構建,你可以調用job入參或者項目配置的參數,比如:echo "項目名字 ${APP_CHINESE_NAME}"//可以判斷if (Boolean.valueOf("${IS_USE_CODE_CHECK}")) {echo "需要靜態代碼檢查"} else {echo "不需要靜態代碼檢查"}}stage('存檔'){//這個演示的Android的項目,實際使用中,請根據自己的產物確定def apk = getShEchoResult ("find ./lineup/build/outputs/apk -name '*.apk'")def artifactsDir="artifacts"//存放產物的文件夾sh "mkdir ${artifactsDir}"sh "mv ${apk} ${artifactsDir}"archiveArtifacts "${artifactsDir}/*"}stage('通知負責人'){emailext body: "構建項目:${BUILD_URL}\r\n構建完成", subject: '構建結果通知【成功】', to: "${EMAIL}"}} catch (e) {emailext body: "構建項目:${BUILD_URL}\r\n構建失敗,\r\n錯誤消息:${e.toString()}", subject: '構建結果通知【失敗】', to: "${EMAIL}"} finally{// 清空工作空間cleanWs notFailBuild: true}}// 獲取 shell 命令輸出內容
def getShEchoResult(cmd) {def getShEchoResultCmd = "ECHO_RESULT=`${cmd}`\necho \${ECHO_RESULT}"return sh (script: getShEchoResultCmd,returnStdout: true).trim()
}//加載項目里面的配置文件
def loadProjectConfig(){def jenkinsConfigFile="./jenkins.groovy"if (fileExists("${jenkinsConfigFile}")) {load "${jenkinsConfigFile}"echo "找到打包參數文件${jenkinsConfigFile},加載成功"} else {echo "${jenkinsConfigFile}不存在,請在項目${jenkinsConfigFile}里面配置打包參數"sh "exit 1"}
}
輕輕的點兩下Build with Parameters
-> 開始構建
,然后等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夠收到郵件。
五、其他構建結構
以上,僅僅是針對我們當前遇到問題的一種不錯的解決方案,可能并不完全適用于所有場景,但是可以根據上面的結構進行調整,比如:
- 根據stage拆分出不同的Pipeline腳本,這樣方便CI的維護,一個或者幾個人維護構建中的一個stage;
- 把構建過程中的stage做成普通的
自由風格的軟件項目
的job,把它們作為基礎服務,在Pipeline中調用這些基礎服務等。
六、當遇上React Native
當項目引入了React Native以后,因為技術棧的原因,React Native的頁面是由前端團隊開發,但容器和原生組件是Android團隊維護,構建流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方案對比
方案 | 說明 | 缺點 | 優點 |
---|---|---|---|
手動拷貝 | 等JsBundle構建好了,再手動把構建完成的產物,拷貝到Native工程里面 | 1. 每次手動操作,比較麻煩,效率低,容易出錯<br />2. 涉及到跨端合作,每次要去前端團隊主動拿JsBundle<br />3. Git不適合管理大文件和二進制文件 | 簡單粗暴 |
使用submodule保存構建好的JsBundle | 直接把JsBundle放在Native倉庫的一個submodule里面,由前端團隊主動更新,每次更新Native的時候,直接就拿到了最新的JsBundle | 1. 簡單無開發成本<br />2. 不方便單獨控制JsBundle的版本<br />3. Git不適合管理大文件和二進制文件 | 前端團隊可以主動更新JsBundle |
使用submodule管理JsBundle的源碼 | 直接把JsBundle的源碼放在Native倉庫的一個submodule里面,由前端團隊開發更新,每次構建Native的時候,先構構建JsBundle | 1. 不方便單獨控制JsBundle的版本<br />2. 即使JsBundle無更新,也需要構建,構建速度慢,浪費資源 | 方便靈活 |
分開構建,產物存檔 | JsBundle和Native分開構建,構建完了的JsBundle分版本存檔,Native構建的時候,直接去下載構建好了的JsBundle版本 | 1. 通過配置管理JsBundle,解放Git<br />2. 方便Jenkins構建的時候,動態配置需要的JsBundle版本 | 1. 需要花費時間建立流程<br />2. 需要開發Gradle的JsBundle下載插件 |
前端團隊開發頁面,構建后生成JsBundle,Android團隊拿到前端構建的JsBundle,一起打包生成最終的產物。 在我們開發過程中,JsBundle修改以后,不一定需要修改Native,Native構建的時候,也不一定每次都需要重新構建JsBundle。并且這兩個部分由兩個團隊負責,各自獨立發版,構建的時候也應該獨立構建,不應該融合到一起。
綜合對比,我們選擇了使用分開構建的方式來實現。
分開構建
因為需要分開發布版本,所以JsBundle的構建和Native的構建要分開,使用兩個不同的job來完成,這樣也方便兩個團隊自行操作,避免相互影響。 JsBundle的構建,也可以參考上文提到的Pipeline的構建方式來做,這里不再贅述。 在獨立構建以后,怎么才能組合到一起呢?我們是這樣思考的:JsBundle構建以后,分版本的儲存在一個地方,供Native在構建時下載需要版本的JsBundle,大致的流程如下:
這個流程有兩個核心,一個是構建的JsBundle歸檔存儲,一個是在Native構建時去下載。
JsBundle歸檔存儲
方案 | 缺點 | 優點 |
---|---|---|
直接存檔在Jenkins上面 | 1. JsBundle不能匯總瀏覽<br>2. Jenkins很多人可能要下載,命名帶有版本號,時間,分支等,命名不統一,不方便構建下載地址<br>3. 下載Jenkins上面的產物需要登陸授權,比較麻煩 | 1. 實現簡單,一句代碼就搞定,成本低 |
自己構建一個存儲服務 | 1. 工程大,開發成本高<br>2. 維護起來麻煩 | 可擴展,靈活性高 |
MSS<br>(美團存儲服務) | 無 | 1. 儲存空間大<br>2. 可靠性高,配合CDN下載速度快<br>3. 維護成本低, 價格便宜 |
這里我們選擇了MSS。 上傳文件到MSS,可以使用s3cmd
,但畢竟不是每個Slave上面都有安裝,通用性不強。為了保證穩定可靠,這里基于MSS的SDK寫個小工具即可,比較簡單,幾行代碼就可以搞定。
private static String TenantId = "mss_TenantId==";
private static AmazonS3 s3Client;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if (args == null || args.length != 3) {System.out.println("請依次輸入:inputFile、bucketName、objectName");return;}s3Client = AmazonS3ClientProvider.CreateAmazonS3Conn();uploadObject(args[0], args[1], args[2]);
}public static void uploadObject(String inputFile, String bucketName, String objectName) {try {File file = new File(inputFile);if (!file.exists()) {System.out.println("文件不存在:" + file.getPath());return;}s3Client.putObject(new PutObjectRequest(bucketName, objectName, file));System.out.printf("上傳%s到MSS成功: %s/v1/%s/%s/%se", inputFile, AmazonS3ClientProvider.url, TenantId, bucketName, objectName);} catch (AmazonServiceException ase) {System.out.println("Caught an AmazonServiceException, which " +"means your request made it " +"to Amazon S3, but was rejected with an error response" +" for some reason.");System.out.println("Error Message: " + ase.getMessage());System.out.println("HTTP Status Code: " + ase.getStatusCode());System.out.println("AWS Error Code: " + ase.getErrorCode());System.out.println("Error Type: " + ase.getErrorType());System.out.println("Request ID: " + ase.getRequestId());} catch (AmazonClientException ace) {System.out.println("Caught an AmazonClientException, which " +"means the client encountered " +"an internal error while trying to " +"communicate with S3, " +"such as not being able to access the network.");System.out.println("Error Message: " + ace.getMessage());}
}
我們直接在Pipeline里構建完成后,調用這個工具就可以了。 當然,JsBundle也分類型,在調試的時候可能隨時需要更新,這些JsBundle不需要永久保存,一段時間后就可以刪除了。在刪除時,可以參考MSS生命周期管理。所以,我們在構建JsBundle的job里,添加一個參數來區分。
//根據TYPE,上傳到不同的bucket里面
def bucket = "rn-bundle-prod"
if ("${TYPE}" == "dev") {bucket = "rn-bundle-dev" //有生命周期管理,一段時間后自動刪除
}
echo "開始JsBundle上傳到MSS"
//jar地址需要替換成你自己的
sh "curl -s -S -L http://s3plus.sankuai.com/v1/mss_xxxxx==/rn-bundle-prod/rn.bundle.upload-0.0.1.jar -o upload.jar"
sh "java -jar upload.jar ${archiveZip} ${bucket} ${PROJECT}/${targetZip}"
echo "上傳JsBundle到MSS:${archiveZip}"
Native構建時JsBundle的下載
為了實現構建時能夠自動下載,我們寫了一個Gradle的插件。 首先要在build.gradle里面配置插件依賴:
classpath 'com.zjiecode:rn-bundle-gradle-plugin:0.0.1'
在需要的Module應用插件:
apply plugin: 'mt-rn-bundle-download'
在build.gradle里面配置JsBundle的信息:
RNDownloadConfig {//遠程文件目錄,因為有多種類型,所以這里可以填多個。paths = ['http://msstest-corp.sankuai.com/v1/mss_xxxx==/rn-bundle-dev/xxx/','http://msstest-corp.sankuai.com/v1/mss_xxxx==/rn-bundle-prod/xxx/']version = "1"//版本號,這里使用的是打包JsBundle的BUILD_NUMBERfileName = 'xxxx.android.bundle-%s.zip' //遠程文件的文件名,%s會用上面的version來填充outFile = 'xxxx/src/main/assets/JsBundle/xxxx.android.bundle.zip' // 下載后的存儲路徑,相對于項目根目錄
}
插件會在package的task前面,插入一個下載的task,task讀取上面的配置信息,在打包階段檢查是否已經存在這個版本的JsBundle。如果不存在,就會去歸檔的JsBundle里,下載我們需要的JsBundle。 當然,這里的version可以使用上文介紹的注入構建信息
的方式,通過job參數的方式進行注入。這樣在Jenkins構建Native時,就可以動態地填寫需要JsBundle的版本了。 這個Gradle插件,我們已經放到到了github倉庫,你可以基于此修改,當然,也歡迎PR。 https://github.com/zjiecode/rn-bundle-gradle-plugin
六、總結
我們把一個構建分成了好幾個部分,帶來的好處如下:
- 核心構建過程,只需要維護一份,減輕維護工作;
- 方便多個人維護構建CI,避免Pipeline代碼被覆蓋;
- 方便構建job的版本管理,比如要修復某個已經發布的版本,可以很方便切換到發布版本時候用的Pipeline腳本版本;
- 每個項目,配置也比較靈活,如果項目配置不夠靈活,可以嘗試定義更多的變量;
- 構建過程可視化,方便針對性優化和錯誤定位等。
當然,Pipeline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
- 語法不夠友好,但好在Jenkins提供了一個比較強大的幫助工具(Pipeline Syntax);
- 代碼測試繁瑣,沒有本地運行環境,每次測試都需要提交運行一個job,等等。
當項目集成了React Native時,配合Pipeline,我們可以把JsBundle的構建產物上傳到MSS歸檔。在構建Native的時候 ,可以動態地下載。
七、作者
張杰,美團點評高級Android工程師,2017年加入餐飲平臺成都研發中心,主要負責餐飲平臺B端應用開發。 王浩,美團點評高級Android工程師,2017年加入餐飲平臺成都研發中心,主要負責餐飲平臺B端應用開發。
八、招聘廣告
本文作者來自美團成都研發中心(是的,我們在成都建研發中心啦)。我們在成都有眾多后端、前端和測試的崗位正在招人,歡迎大家投遞簡歷:songyanwei@meit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