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7日下午,北京鳳凰聯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張小波發布微博稱,前幾天去安貞附近一銀行,想把借記卡的轉帳額度從每天五百萬上調一下,沒有想到,在其問到“最高可調到多少”時,柜員回答一個億并“鄙夷地看了一眼,用一種假聲關心地問:夠嗎”。
張小波稱,今天迅速將在該行的幾個億結構性存款轉走。隨后,張小波還在評論中指出,該行行長正在趕來路上。
其實被這種被“羞辱”的情況,幾乎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這也是為什么這條新聞能快速傳遍網絡的原因。因為我們終于看到有人替我們出了一口時常會憋在我們胸口的惡氣。

但是作為董事長的張小波,真的會和我們一樣,從此徹底轉走存款。無論行長如何道歉、挽留,都堅決不再與其合作,徹底絕交嗎?其實說到這里,不少人心中已經有了答案。大人物在理論上應該會顧全大局,這點從他沒有直接披露是哪家銀行就可以看出,他還是在很好地控制情緒的情況下,給自己和對方都留了一手。但是究竟要怎樣顧全大局?自己受的這份“委屈”怎么辦?
這就要從社交的兩種利益說起。就像物質利益,很多時候都是明碼標價的,大家都知道如何去交易、如何去討價還價;但是情感利益,因為比較抽象,所以很多人只知道自己感受很不好,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去挽回自己的情感利益損失,如何有意識地去“找補”。大多數人都是靠被動觸發的情緒來彌補和發泄。但其實情感利益雖無法量化地去討價還價,但是情感的損失其實是雙方心知肚明的。所以情感利益也可以通過溝通、協商來找到挽回和彌補的方式。
在這件事情中,張小波的情感利益損失是毋庸置疑的。而銀行行長要處理這件事的步驟,也是先要把對方的情感損失彌補好,確保對方的利益得到了平衡。然后再去挽回可能會對銀行造成的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
只要銀行行長處置得當,客戶情緒得到撫平、同時通過物質利益充分彌補了其情感利益上的損失。那么以張小波的處事能力、對利益的拿捏能力,相信他一定不會為了堅持情感利益而真的與一家銀行鬧僵,進而徹底放棄自己的物質利益。

情感利益是人們潛意識里最為在意和堅守的終極利益。就像小到因為打車時多出的一元車費而大打出手,大到為了保家衛國、親人摯愛的安全而不惜性命與入侵者戰斗。其實生活中,人們時刻都在潛意識中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的情感利益不受傷害。因為哪怕是物質利益的損失,最終也是以傷害了情感利益的形式影響著我們。
所以很多時候,即便我們在理性社交上占據了上風,也千萬不能肆意地去傷害別人的情感利益。
一方面是出于道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不爭饅頭爭口氣”的現象,導致引發更多的矛盾。
滴水不漏的社交,總是需要我們兼顧“于情于理”兩方面。
更多社交邏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底層邏輯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