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著瀏覽器,每個人使用的瀏覽器各不一樣。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一個游覽器能否站住腳跟取決于使用者的數量,看用戶是否喜歡這個產品,聽取用戶們的意見來改善。
?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最初用到的瀏覽器肯定是IE瀏覽器了,在小學的時候就接觸到這個,當時輸入域名什么的都還不太懂。IE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是美國微軟公司推出的一款網頁瀏覽器。原稱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6版本以前)和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7、8、9、10、11版本),簡稱IE。在IE7以前,中文直譯為“網絡探路者”,但在IE7以后官方便直接俗稱"IE瀏覽器"。
1996年,微軟通過給予季度費用和部分收入從Spyglass中取得了Spyglass Mosaic的源代碼和授權。從而使IE逐漸成為微軟專屬軟件。它采用的排版引擎(俗稱內核)為Trident。每一次新的IE版本發布,也標志著Trident內核版本號的提升。
Trident引擎被設計成一個軟件組件(模塊),使得其它軟件開發人員很容易的將網頁瀏覽的功能加到他們自行開發的應用程序里。微軟提出了一個稱為組件對象模型(COM)的軟件接口架構。供其它支持的組件對象模型開發環境的應用程序存取及編輯網頁。例如,由C++或.NET所撰寫的程序可以加入瀏覽器控件里,并透過Trident引擎存取當前顯示在瀏覽器上的網頁內容及網頁的各種元素的值,從瀏覽器控件觸發的事件亦可被程序捕獲并進行處理。Trident引擎所提供的所有函數存放在動態鏈接庫mshtml.dll中。
最初的幾個IE均以軟件包的形式單獨為相應的Windows提供選擇安裝,從IE4開始,IE集成在所支持的最新版Windows中作為默認瀏覽器,并且為其能支持的早期的Windows提供安裝程序進行升級(唯一的例外是IE9,并未在其支持的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中集成,而后繼的Windows 8直接集成IE10,當然由于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強大的部署映像管理工具,用戶可以將IE9的安裝程序整合進install.wim中,但這并不是真正的集成,只能算升級更新覆蓋,因為仍可以在已安裝的更新中找到新版IE的"痕跡",并且可以被卸載)。

2015年3月,微軟確認將放棄IE品牌,代號為“Project Spartan”的新版瀏覽器將啟用新名稱,但IE仍會存在于某些版本的Windows 10中。 ? (此處參見百度百科)
隨著現在科技的發展,各式各樣的瀏覽器層出不窮,競爭壓力十分巨大。像我們大家用的無非是一下幾種瀏覽器:360瀏覽器,火狐瀏覽器,百度瀏覽器,UC瀏覽器,搜狗瀏覽器,獵豹瀏覽器,世界之窗瀏覽器,QQ瀏覽器。相對于360,百度,搜狗,QQ之類的瀏覽器,都是國內網絡界的巨頭,分別打著不同的噱頭在吸引著用戶的使用。很多人因為360安全衛士是免費的,所以就一并使用了360瀏覽器,(我就是其中之一)。至于QQ那更不用說了,現在誰不用QQ,所以QQ就推出騰訊電腦管家以加速QQ的等級來吸引用戶使用,然后用戶也就一并使用了QQ瀏覽器。
史上第一款獲得普遍使用的瀏覽器,是Mosaic瀏覽器,第一版于1993年4月22日發布。
(NCSA Mosaic,或簡稱Mosaic,是互聯網歷史上第一個獲普遍使用和能夠顯示圖片的網頁瀏覽器。它是由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NCSA組織在1993年所發表,并于1997年1月7日正式終止開發和支持。在當時人氣爆發的大受歡迎。Mosaic的出現,算是點燃了后期互聯網熱潮的火種之一。
后來網景導航者瀏覽器的開發工作,聘用了許多原有的Mosaic瀏覽器工程師,但是沒有采用Mosaic網頁瀏覽器的任何代碼。傳承網景瀏覽器代碼的后裔為Firefox瀏覽器。 ? ?括號里的參見百度百科。
)相信很多人都沒聽說過這個瀏覽器,包括我,不過畢竟是瀏覽器界的鼻祖還是要來介紹介紹漲漲知識的。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互聯網和瀏覽器是在90年代所成型,這得歸功于HTTP超文本傳輸協定和HTML超文件標準語言的誕生。HTML最早在80年代由Tim Berners-Lee建立,但直到1993年Marc Andreessen在他開發的Mosaic瀏覽器加入<img>標記,才開始讓HTML語言逐漸擴充和發展;HTML 1.0在1993年6月為IETF互聯網工程工作小組工作草案發布之后,到21世紀前陸續出現HTML 2.0、Cookies、HTML 3.0、JavaScript、Java、HtML 4.0、CSS2、XML、AJAX等技術。進入21世紀后,則是以各項HTML5技術開發為主。希望以后的瀏覽器能做的越來越簡單但功能俱全,深受用戶喜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