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ango-model進階

回到頂部

QuerySet

可切片

使用Python 的切片語法來限制查詢集記錄的數目?。它等同于SQL 的LIMIT?和OFFSET?子句。

1
>>> Entry.objects.all()[:5]????? # (LIMIT?5)
>>> Entry.objects.all()[5:10]    # (OFFSET?5?LIMIT?5)

不支持負的索引(例如Entry.objects.all()[-1])。通常,查詢集?的切片返回一個新的查詢集?—— 它不會執行查詢。

可迭代

articleList=models.Article.objects.all()for article in articleList:print(article.title)

惰性查詢

查詢集?是惰性執行的 —— 創建查詢集不會帶來任何數據庫的訪問。你可以將過濾器保持一整天,直到查詢集?需要求值時,Django 才會真正運行這個查詢。

1
2
3
4
5
6
queryResult=models.Article.objects.all() #?not?hits?database
print(queryResult) # hits?database
for?article?in?queryResult:
????print(article.title)??? # hits?database

?一般來說,只有在“請求”查詢集?的結果時才會到數據庫中去獲取它們。當你確實需要結果時,查詢集?通過訪問數據庫來求值。?關于求值發生的準確時間,參見何時計算查詢集

緩存機制

每個查詢集都包含一個緩存來最小化對數據庫的訪問。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將讓你編寫最高效的代碼。

在一個新創建的查詢集中,緩存為空。首次對查詢集進行求值 —— 同時發生數據庫查詢 ——Django 將保存查詢的結果到查詢集的緩存中并返回明確請求的結果(例如,如果正在迭代查詢集,則返回下一個結果)。接下來對該查詢集?的求值將重用緩存的結果。

請牢記這個緩存行為,因為對查詢集使用不當的話,它會坑你的。例如,下面的語句創建兩個查詢集,對它們求值,然后扔掉它們:

1
2
print([a.title?for?a?in?models.Article.objects.all()])
print([a.create_time?for?a?in?models.Article.objects.all()])

這意味著相同的數據庫查詢將執行兩次,顯然倍增了你的數據庫負載。同時,還有可能兩個結果列表并不包含相同的數據庫記錄,因為在兩次請求期間有可能有Article被添加進來或刪除掉。為了避免這個問題,只需保存查詢集并重新使用它:

1
2
3
queryResult=models.Article.objects.all()
print([a.title?for?a?in?queryResult])
print([a.create_time?for?a?in?queryResult])

何時查詢集不會被緩存?

查詢集不會永遠緩存它們的結果。當只對查詢集的部分進行求值時會檢查緩存, 如果這個部分不在緩存中,那么接下來查詢返回的記錄都將不會被緩存。所以,這意味著使用切片或索引來限制查詢集將不會填充緩存。

例如,重復獲取查詢集對象中一個特定的索引將每次都查詢數據庫:

1
2
3
>>> queryset?=?Entry.objects.all()
>>>?print?queryset[5]?# Queries the database
>>>?print?queryset[5]?# Queries the database again

然而,如果已經對全部查詢集求值過,則將檢查緩存:

1
2
3
4
>>> queryset?=?Entry.objects.all()
>>> [entry?for?entry?in?queryset]?# Queries the database
>>>?print?queryset[5]?# Uses cache
>>>?print?queryset[5]?# Uses cache

下面是一些其它例子,它們會使得全部的查詢集被求值并填充到緩存中:

1
2
3
4
>>> [entry?for?entry?in?queryset]
>>>?bool(queryset)
>>> entry?in?queryset
>>>?list(queryset)

注:簡單地打印查詢集不會填充緩存。

exists()與iterator()方法

exists:

簡單的使用if語句進行判斷也會完全執行整個queryset并且把數據放入cache,雖然你并不需要這些 數據!為了避免這個,可以用exists()方法來檢查是否有數據:

 if queryResult.exists():#SELECT (1) AS "a" FROM "blog_article" LIMIT 1; args=()print("exists...")

iterator:

當queryset非常巨大時,cache會成為問題。

處理成千上萬的記錄時,將它們一次裝入內存是很浪費的。更糟糕的是,巨大的queryset可能會鎖住系統 進程,讓你的程序瀕臨崩潰。要避免在遍歷數據的同時產生queryset cache,可以使用iterator()方法 來獲取數據,處理完數據就將其丟棄。

復制代碼
objs = Book.objects.all().iterator()
# iterator()可以一次只從數據庫獲取少量數據,這樣可以節省內存
for obj in objs:print(obj.title)
#BUT,再次遍歷沒有打印,因為迭代器已經在上一次遍歷(next)到最后一次了,沒得遍歷了
for obj in objs:print(obj.title)
復制代碼

當然,使用iterator()方法來防止生成cache,意味著遍歷同一個queryset時會重復執行查詢。所以使 #用iterator()的時候要當心,確保你的代碼在操作一個大的queryset時沒有重復執行查詢。

總結:

queryset的cache是用于減少程序對數據庫的查詢,在通常的使用下會保證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查詢數據庫。 使用exists()和iterator()方法可以優化程序對內存的使用。不過,由于它們并不會生成queryset cache,可能 會造成額外的數據庫查詢。 

回到頂部

中介模型

處理類似搭配 pizza 和 topping 這樣簡單的多對多關系時,使用標準的ManyToManyField? 就可以了。但是,有時你可能需要關聯數據到兩個模型之間的關系上。

例如,有這樣一個應用,它記錄音樂家所屬的音樂小組。我們可以用一個ManyToManyField?表示小組和成員之間的多對多關系。但是,有時你可能想知道更多成員關系的細節,比如成員是何時加入小組的。

對于這些情況,Django 允許你指定一個中介模型來定義多對多關系。?你可以將其他字段放在中介模型里面。源模型的ManyToManyField?字段將使用through?參數指向中介模型。對于上面的音樂小組的例子,代碼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from?django.db?import?models
class?Person(models.Model):
????name?=?models.CharField(max_length=128)
????def?__str__(self):??????????????# __unicode__ on Python 2
????????return?self.name
class?Group(models.Model):
????name?=?models.CharField(max_length=128)
????members?=?models.ManyToManyField(Person, through='Membership')
????def?__str__(self):??????????????# __unicode__ on Python 2
????????return?self.name
class?Membership(models.Model):
????person?=?models.ForeignKey(Person)
????group?=?models.ForeignKey(Group)
????date_joined?=?models.DateField()
????invite_reason?=?models.CharField(max_length=64)

既然你已經設置好ManyToManyField?來使用中介模型(在這個例子中就是Membership),接下來你要開始創建多對多關系。你要做的就是創建中介模型的實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ringo?=?Person.objects.create(name="Ringo Starr")
>>> paul?=?Person.objects.create(name="Paul McCartney")
>>> beatles?=?Group.objects.create(name="The Beatles")
>>> m1?=?Membership(person=ringo, group=beatles,
...???? date_joined=date(1962,?8,?16),
...???? invite_reason="Needed a new drummer.")
>>> m1.save()
>>> beatles.members.all()
[<Person: Ringo Starr>]
>>> ringo.group_set.all()
[<Group: The Beatles>]
>>> m2?=?Membership.objects.create(person=paul, group=beatles,
...???? date_joined=date(1960,?8,?1),
...???? invite_reason="Wanted to form a band.")
>>> beatles.members.all()
[<Person: Ringo Starr>, <Person: Paul McCartney>]

與普通的多對多字段不同,你不能使用add、?create和賦值語句(比如,beatles.members?=?[...])來創建關系:

1
2
3
4
5
6
# THIS WILL NOT WORK
>>> beatles.members.add(john)
# NEITHER WILL THIS
>>> beatles.members.create(name="George Harrison")
# AND NEITHER WILL THIS
>>> beatles.members?=?[john, paul, ringo, george]

為什么不能這樣做??這是因為你不能只創建?Person和?Group之間的關聯關系,你還要指定?Membership模型中所需要的所有信息;而簡單的addcreate?和賦值語句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它們不能在使用中介模型的多對多關系中使用。此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創建中介模型的實例。

?remove()方法被禁用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但是clear()?方法卻是可用的。它可以清空某個實例所有的多對多關系:

1
2
3
4
5
>>>?# Beatles have broken up
>>> beatles.members.clear()
>>>?# Note that this deletes the intermediate model instances
>>> Membership.objects.all()
[]
回到頂部

查詢優化

表數據

select_related

簡單使用

對于一對一字段(OneToOneField)和外鍵字段(ForeignKey),可以使用select_related 來對QuerySet進行優化。

select_related?返回一個QuerySet,當執行它的查詢時它沿著外鍵關系查詢關聯的對象的數據。它會生成一個復雜的查詢并引起性能的損耗,但是在以后使用外鍵關系時將不需要數據庫查詢。

簡單說,在對QuerySet使用select_related()函數后,Django會獲取相應外鍵對應的對象,從而在之后需要的時候不必再查詢數據庫了。

下面的例子解釋了普通查詢和select_related()?查詢的區別。

查詢id=2的文章的分類名稱,下面是一個標準的查詢:

1
2
3
4
5
# Hits the database.
article=models.Article.objects.get(nid=2)
# Hits the database again to get the related Blog object.
print(article.category.title)

?如果我們使用select_related()函數:

1
2
3
4
5
6
7
articleList=models.Article.objects.select_related("category").all()
????for?article_obj?in?articleList:
????????#? Doesn't hit the?database, because article_obj.category
????????#? has been prepopulated?in?the previous query.
????????print(article_obj.category.title)

多外鍵查詢

這是針對category的外鍵查詢,如果是另外一個外鍵呢?讓我們一起看下:

1
2
article=models.Article.objects.select_related("category").get(nid=1)
print(article.articledetail)

?觀察logging結果,發現依然需要查詢兩次,所以需要改為:

1
2
article=models.Article.objects.select_related("category","articledetail").get(nid=1)
print(article.articledetail)

?或者:

article=models.Article.objects
             .select_related("category")
             .select_related("articledetail")
             .get(nid=1) # django 1.7 支持鏈式操作 print(article.articledetail)

?

深層查詢

1
2
3
4
# 查詢id=1的文章的用戶姓名
????article=models.Article.objects.select_related("blog").get(nid=1)
????print(article.blog.user.username)

?依然需要查詢兩次:

?這是因為第一次查詢沒有query到userInfo表,所以,修改如下:

1
2
article=models.Article.objects.select_related("blog__user").get(nid=1)
print(article.blog.user.username)

總結

  1. select_related主要針一對一和多對一關系進行優化。
  2. select_related使用SQL的JOIN語句進行優化,通過減少SQL查詢的次數來進行優化、提高性能。
  3. 可以通過可變長參數指定需要select_related的字段名。也可以通過使用雙下劃線“__”連接字段名來實現指定的遞歸查詢。
  4. 沒有指定的字段不會緩存,沒有指定的深度不會緩存,如果要訪問的話Django會再次進行SQL查詢。
  5. 也可以通過depth參數指定遞歸的深度,Django會自動緩存指定深度內所有的字段。如果要訪問指定深度外的字段,Django會再次進行SQL查詢。
  6. 也接受無參數的調用,Django會盡可能深的遞歸查詢所有的字段。但注意有Django遞歸的限制和性能的浪費。
  7. Django >= 1.7,鏈式調用的select_related相當于使用可變長參數。Django < 1.7,鏈式調用會導致前邊的select_related失效,只保留最后一個。

prefetch_related()

對于多對多字段(ManyToManyField)和一對多字段,可以使用prefetch_related()來進行優化。

prefetch_related()和select_related()的設計目的很相似,都是為了減少SQL查詢的數量,但是實現的方式不一樣。后者是通過JOIN語句,在SQL查詢內解決問題。但是對于多對多關系,使用SQL語句解決就顯得有些不太明智,因為JOIN得到的表將會很長,會導致SQL語句運行時間的增加和內存占用的增加。若有n個對象,每個對象的多對多字段對應Mi條,就會生成Σ(n)Mi 行的結果表。

prefetch_related()的解決方法是,分別查詢每個表,然后用Python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

1
2
3
4
5
# 查詢所有文章關聯的所有標簽
????article_obj=models.Article.objects.all()
????for?i?in?article_obj:
????????print(i.tags.all())? #4篇文章: hits?database?5

改為prefetch_related:

1
2
3
4
5
# 查詢所有文章關聯的所有標簽
????article_obj=models.Article.objects.prefetch_related("tags").all()
????for?i?in?article_obj:
????????print(i.tags.all())? #4篇文章: hits?database?2
回到頂部

extra

extra(select=None, where=None, params=None, 
tables=None, order_by=None, select_params=None)

有些情況下,Django的查詢語法難以簡單的表達復雜的?WHERE?子句,對于這種情況, Django 提供了?extra()?QuerySet修改機制 — 它能在?QuerySet生成的SQL從句中注入新子句

extra可以指定一個或多個?參數,例如?select,?where?or?tables.?這些參數都不是必須的,但是你至少要使用一個!要注意這些額外的方式對不同的數據庫引擎可能存在移植性問題.(因為你在顯式的書寫SQL語句),除非萬不得已,盡量避免這樣做

參數之select

The?select?參數可以讓你在?SELECT?從句中添加其他字段信息,它應該是一個字典,存放著屬性名到 SQL 從句的映射。

queryResult=models.Article
           .objects.extra(select={'is_recent': "create_time > '2017-09-05'"})

結果集中每個 Entry 對象都有一個額外的屬性is_recent, 它是一個布爾值,表示 Article對象的create_time 是否晚于2017-09-05.

練習:

復制代碼
# in sqlite:article_obj=models.Article.objects
              .filter(nid=1)
              .extra(select={"standard_time":"strftime('%%Y-%%m-%%d',create_time)"})
              .values("standard_time","nid","title")print(article_obj)# <QuerySet [{'title': 'MongoDb 入門教程', 'standard_time': '2017-09-03', 'nid': 1}]>
復制代碼

參數之where?/?tables

您可以使用where定義顯式SQL?WHERE子句 - 也許執行非顯式連接。您可以使用tables手動將表添加到SQL?FROM子句。

wheretables都接受字符串列表。所有where參數均為“與”任何其他搜索條件。

舉例來講:

queryResult=models.Article
           .objects.extra(where=['nid in (1,3) OR title like "py%" ','nid>2'])
回到頂部

整體插入

創建對象時,盡可能使用bulk_create()來減少SQL查詢的數量。例如:

Entry.objects.bulk_create([Entry(headline="Python 3.0 Released"),Entry(headline="Python 3.1 Planned")
])

...更優于:

Entry.objects.create(headline="Python 3.0 Released")
Entry.objects.create(headline="Python 3.1 Planned")

注意該方法有很多注意事項,所以確保它適用于你的情況。

這也可以用在ManyToManyFields中,所以:

my_band.members.add(me, my_friend)

...更優于:

my_band.members.add(me)
my_band.members.add(my_friend)

...其中Bands和Artists具有多對多關聯。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wangmo/p/8360397.html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news/251043.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news/251043.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news/251043.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vue --- 修飾符.lazy、.number、.trim

.lazy: 會在轉變為change事件中同步 <div id"app"><input type"text" v-model.lazy"message"><p>{{ message }}</p> </div> <script>const app new Vue({el:#app,data: {message: }}) </script> //…

ES6-2 塊級作用域與嵌套、let、暫行性死區

注意&#xff0c;寫在開頭 function test(x 1) {var x // 不報錯console.log(x) } function test1(x 1) {let x 10 // 報錯console.log(x) }let的變量名不可以和參數中的名稱相同。而var并不限制&#xff0c;說白了就是希望你規范使用變量名。 形參原則上數組函數內部的臨…

常用的操作系統知識

為什么要有操作系統 現代計算機系統是由一個或者多個處理器&#xff0c;主存&#xff0c;磁盤&#xff0c;打印機&#xff0c;鍵盤&#xff0c;鼠標顯示器&#xff0c;網絡接口以及各種其他輸入&#xff0c;輸出設備組成的復雜系統&#xff0c;每位程序員不可能掌握所有系統實現…

vue --- 使用中央事件總線(bus)實現跨組件通信

使用Bus實現跨組件傳輸須注意以下3點: 1.需要創建一個空的Vue實例(bus),來作為中間站 2.使用bus.emit來發送事件3.使用bus.emit來發送事件 3.使用bus.emit來發送事件3.使用bus.on來監聽事件(在鉤子created中監聽) 代碼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Execution Order of Event Functions, unity 3d 事件函數的執行順序

vs_Community.exe --layout "F:\linson\vs2017 comm\offline" --lang zh-CN 學習unity3d&#xff0c;感覺事件順序很重要。就翻譯一下官方文檔吧。 Execution Order of Event Functions 事件函數的執行順序 In Unity scripting, there are a number of event functio…

ES6-3 let進階、const、全部變量與頂層對象

一 const 1. 定義常量 1.1 引入模塊時 const test require(http)1.2 定義時必須賦值(初始化)且不可修改 const a; // Uncaught SyntaxError: Missing initializer in const declaration若賦值為原始值&#xff0c;不可修改若賦值為引用值&#xff0c;對于的地址不可修改&a…

前后端如何通信

目錄 前后端如何通信URL . URI . URN第一部分&#xff1a;傳輸協議第二部分&#xff1a;域名第三部分&#xff1a;端口號第四部分&#xff1a;請求資源文件的路徑名稱第五部分&#xff1a;問號傳參第六部分&#xff1a;HASH值前后端如何通信 前段&#xff1a;客戶端 后端&#…

vue --- 獲取子組件數據的一個應急方案$refs

使用$refs需要注意以下2點: 1.html方法使用子組件時,需使用ref “xxx” 聲明. 2.在父組件中使用,this.refs.xxx.msg 獲取數據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head> <body><div id"app"…

Mysql 根據出生日期計算年齡

最近因為業務要求需要根據出生日期計算年齡&#xff0c;在網上查了好多的方法&#xff0c;在這里總結一下。 網上的計算方法好多都提到了格里高利歷法&#xff0c;特意去查了下資料&#xff0c;普及點知識。 格里高利歷是公歷的標準名稱&#xff0c;是一種源自于西方社會的歷法…

ES6-4/5 解構賦值、函數默認值、數組解構、對象解構

ES-4 解構賦值、函數默認值、數組解構、對象解構 ES-5 隱式轉換、函數參數解構、解構本質、()用法 一 解構賦值 1 虛值 含義&#xff1a;在Boolean轉換結果為假的值falsy 2 函數默認值 ES6 內部使用嚴格相等運算符&#xff08;&#xff09;&#xff0c;判斷一個位置是否有值…

springboot之session、cookie

1- 獲取session的方案 session: https://blog.csdn.net/yiifaa/article/details/77542208 2- session什么時候創建&#xff1f;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以為session在有客戶端訪問時就被創建&#xff0c;然而事實是直到某server端程序調用HttpServletRequest.getSession(true)這樣…

echarts --- 多折線圖按段顯示顏色規則訂制

描述: 圖中有4個序列,序列1和序列2在同一個x軸下,顯示不同的顏色.(如,在-40到-30,序列一是紅色,而序列2是黑色) 關鍵: VisualMap中的seriesIndex屬性(根據不同的系列,制定不同的顏色規則). 下面是代碼,可以直接復制到 echart實例 中進行調試 var symbolSize 20; var data [[…

Git-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統

一、版本控制 版本控制系統是記錄若干文件內容變化&#xff0c;以便將來查閱修訂特定版本或還原部分文件的系統 分為&#xff1a;集中式版本控制系統&#xff08;svn&#xff09;簡稱cvcs 都有一個單一集中管理服務器&#xff0c;保存所有文件修訂版本&#xff0c;開發人員通…

ES6-6 - this指向、箭頭函數基本形式、rest運算符

一 chrome斷點調試 觀察函數調用棧 // 25min var x 1; function foo(x, y function () { x 2; console.log(2) }) {var x 3;y();console.log(x) } foo() console.log(x) // 2 3 1var x 1; function foo(x, y function () { x 2; console.log(x) }) {x 3;y();console.…

【二分答案】Problem C:木材加工

Problem C:木材加工 Time Limit:1000MS Memory Limit:65536K Total Submit:48 Accepted:20 Description 【問題描述】 木材廠有一些原木&#xff0c;現在想把這些木頭切割成一些長度相同的小段木頭&#xff08;木頭有可能有剩余&#xff09;&#xff0c;需要得到的小段的數目是…

vue --- vue.js實戰基礎篇課后練習

練習1:在輸入框聚焦時,增加對鍵盤上下鍵按鍵的支持,相當于加1和減1 練習2:增加一個控制步伐的prop-step,比如設置為10,點擊加號按鈕,一次增加10 思路: // 考慮到子模板的復用性,即在父模板中復用如下: <input-number v-model"value" :max"10" :min&qu…

js打字效果

//文字依次出來效果 $.fn.autotype function() {var $text $(this);// console.log(this, this);var str $text.html(); //返回被選 元素的內容var index 0;var x $text.html();//$text.html()和$(this).html()有區別var timer setInterval(function() {//substr(index, …

ES6-7 - 箭頭函數的實質、箭頭函數的使用場景

箭頭函數返回對象 // 這種情況要要用(),否則會將對象的{}解釋為塊 const fn (a, b) > ({a:1, b:2})箭頭函數的特點 this指向由外層函數的作用域來決定&#xff0c;它本身沒有this&#xff0c;不能通過call、apply、bind改變不能作為構造函數使用不可以使用arguments對象&…

mybatis比hibernate處理速度快的原因

mybatis:是面向結果集的。當要展示的頁面需要幾個字段時&#xff0c;springmvc會提供這幾個字段并將其拼接成結果集&#xff0c;在轉化為相應的對象。 hibernate&#xff1a;是面向對象的。要展示的頁面需要某些字段時&#xff0c;會將所有字段都查出來&#xff0c;在轉化為相應…

zabbix 從入門到精通

https://www.cnblogs.com/clsn/p/7885990.html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learningJAVA/p/837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