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變量的分類
1.1 按數據類型分類
詳細說明:
//1. 整型:byte(1字節=8bit) \ short(2字節) \ int(4字節) \ long(8字節)
//① byte范圍:-128 ~ 127
// ② 聲明long型變量,必須以"l"或"L"結尾
// ③ 通常,定義整型變量時,使用int型。
//④整型的常量,默認類型是:int型
//2. 浮點型:float(4字節) \ double(8字節)
//① 浮點型,表示帶小數點的數值
//② float表示數值的范圍比long還大
//③ 定義float類型變量時,變量要以"f"或"F"結尾
//④ 通常,定義浮點型變量時,使用double型。
//⑤ 浮點型的常量,默認類型為:double
//3. 字符型:char (1字符=2字節)
//① 定義char型變量,通常使用一對’’,內部只能寫一個字符
//② 表示方式:1.聲明一個字符 2.轉義字符 3.直接使用 Unicode 值來表示字符型常量
//4.布爾型:boolean
//① 只能取兩個值之一:true 、 false
//② 常常在條件判斷、循環結構中使用
1.2 按聲明的位置分類(了解)
2.定義變量的格式:
數據類型 變量名 = 變量值;
或
數據類型 變量名;
變量名 = 變量值;
3.變量使用的注意點:
① 變量必須先聲明,后使用
② 變量都定義在其作用域內。在作用域內,它是有效的。換句話說,出了作用域,就失效了
③ 同一個作用域內,不可以聲明兩個同名的變量
4.基本數據類型變量間運算規則
4.1 涉及到的基本數據類型:除了boolean之外的其他7種
4.2 自動類型轉換(只涉及7種基本數據類型)
結論:當容量小的數據類型的變量與容量大的數據類型的變量做運算時,結果自動提升為容量大的數據類型。
byte 、char 、short --> int --> long --> float --> double
特別的:當byte、char、short三種類型的變量做運算時,結果為int型
說明:此時的容量大小指的是,表示數的范圍的大和小。比如:float容量要大于long的容量
4.3 強制類型轉換(只涉及7種基本數據類型):自動類型提升運算的逆運算。
1.需要使用強轉符:()
2.注意點:強制類型轉換,可能導致精度損失。
4.4 String與8種基本數據類型間的運算
- String屬于引用數據類型,翻譯為:字符串
- 聲明String類型變量時,使用一對""
- String可以和8種基本數據類型變量做運算,且運算只能是連接運算:+
- 運算的結果仍然是String類型
避免:
String s = 123;//編譯錯誤
String s1 = “123”;
int i = (int)s1;//編譯錯誤
進制
1.編程中涉及的進制及表示方式:
2.二進制的使用說明:
2.1 計算機底層的存儲方式:所有數字在計算機底層都以二進制形式存在。
2.2 二進制數據的存儲方式:所有的數值,不管正負,底層都以補碼的方式存儲。
2.3 原碼、反碼、補碼的說明:
正數:三碼合一
負數:
3.進制間的轉換:
3.1 圖示:
3.2 圖示二進制轉換為十進制:
3.3 圖示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
3.4 二進制與八進制、十六進制間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