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加班現象在很多行業已經普遍制度化,甚至“996”已成為一些行業標簽。企業高強度的壓榨讓員工不堪重負,且時常由此引發的各種悲劇也并不鮮見。
所以,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個開心輕松的話題——極限編程的40h工作制原則。
40小時工作制是什么?
每周40小時工作制(又稱“適當的節奏”)是極限編程十二原則之一,鼓勵團隊以持續一致的節奏工作,否則會影響生產效率。它要求項目團隊人員:
1. 每周工作時間不能超過40小時
2. 加班不得連續超過兩周
每周40小時工作制的關鍵點,在于提高效率勝于延長工作時間。該實踐充分證明了XP的“以人為本”原則。如果要真正實施下去,對于項目進度和工作量合理安排的要求就比較高。
為什么提倡40小時工作制?
敏捷是不提倡加班的,長時間加班嚴重影響團隊工作效率,且本來每天8小時就很難持續保持專注、高效的工作狀態。敏捷開發提倡可持續性,保持可持續穩定的進展速度,才能形成穩定的迭代節奏,加班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縱觀中國近20年的互聯網發展,盡管克服了起步晚的劣勢做到了高速發展,但民間互聯網基本上沒有在全球領域引領創新,很容易通過人海戰術和加班來實現從1到N,而從0到1、真正的創新卻寥寥無幾,即使有,也只是微創新,國外甚至發明了C2C(Copy to China)來描述這種現象。
沒有核心價值,缺乏核心競爭力,又害怕落后于競爭日漸激烈的市場,于是只能用加班來彌補技術創新的匱乏。這不僅會讓程序員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而且會侵占員工每天的“充電”時間,員工甚至喪失對新事物的接收力和自主思考能力,越來越多“高級機器人”就此誕生,創新難免成為鳳毛麟角。長此以往,只會陷入一個個惡性循環。
來看看行業現狀
根據《DT財經-2023年輕人加班調研報告》顯示,有超95.7%的年輕人經常加班,甚至有51.2%的年輕人會加班超3h。金融業、IT互聯網、房地產是經常加班的重災區。至于加班的原因,73%的人選擇了“工作量大,不加班無法完成”,這已成為年輕人加班的首要原因。
近期,JetBrains 在調研了來自全球 26,348 位開發者后,最新發布了《2023開發者生態系統現狀》數據報告,其中有幾個數據也挺有意思。
對于具體到每天的工作時間是如何分配的,55% 的開發者會花 10%-30% 的時間在會議和工作相關交流上。
15% 的人每天會花 60%-70% 的時間用來寫代碼,而超四成的開發者每天花在編碼上的時間低于 50%。
這表明員工的生產力遠未達到飽和。但這并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同樣有研究表明,當面臨長期任務時,最好給自己短暫的休息。短暫的休息有利于創造力和注意力的提高,幫助你集中精力完成任務。事實上,公司管理不該以工作時長來考核員工能力,更不可將加班作為優秀員工、優秀企業文化的象征。
如何踐行40小時工作制?
我們團隊就是一個現成的案例,我們團隊從建立之初就一直踐行極限編程的40小時工作制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公司制度更顯人性化。我們施行雙休且不提倡員工加班,事實上,我們每天的實際上班時間也不足8小時(7.5h),也就是說每周工作時間是低于40小時的。工作時間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請假可以補班,加班可以調休,特殊情況可以采用遠程辦公。
上面說的這些似乎很吸引人,但實際上,40小時工作制或者說雙休與其說是福利待遇,不如說是企業對員工工作效率的更高要求。很多企業管理者只看工時不看效率,通過犧牲員工健康和休息來最大限度地加大、加快產出結果,這種竭澤而漁的管理模式必然為后期公司發展埋下隱患。
拒絕996不是否定努力的意義,努力不只靠激情,更要講效率,切不能用忙碌代替效率!選擇在996工作中消磨時間,還是選擇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答案不言而喻。
因此,當出現大量加班現象,管理者應該及時查找團隊加班的原因,并采取緩解措施,進行項目進度和資源的調整。
寫在最后
作為管理者,40小時工作制帶來的,不是福報或奮斗者協議,而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可持續的發展方向。
作為員工,40小時工作制帶來的,不只是短而固定的工作時間,更是追求效率的態度。
我們要凝神思考的,不僅是眼前的短期目標,“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眼里還要有星辰和大海,更遠的科技創新在等著被探索。踐行40小時工作制,你準備好了嗎?
參考資料:
《DT財經-2023年輕人加班調研報告》
《2023開發者生態系統現狀》
《研究人員發現,短暫的休息可以極大地提高注意力》
《40小時工作制:早該告別996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