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衣 (英文名:Underwear),是指貼身穿的衣物。內衣有保暖及污穢的危害作用,有時會被視為性征。女士內衣行業生產的主要原料是各類織布或無紡布,成分有海綿、邊、定型紗、骨膠、肩帶等,布面料在內衣企業的生產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大。女士內衣行業下游主要是銷售渠道:百貨超市、專賣店、電子商務和超市等。
內衣的功效為:保護性和保健性。無鋼圈系列和輕型收束系列。內衣按功能性分類為:矯形內衣:收束系列產品,又稱為基礎內衣;保健內衣:又稱實用內衣;裝飾內衣:女性特有的花邊喱士,來增強內衣獨有的吸引力。
西方胸衣最早產生于古羅馬時期。在16世紀,還有鐵、木頭制的緊身胸衣,當時的女子可謂體無完膚。直到十字軍東征,隨著紡織技術的運用發展,16世紀末期,開始使用鯨髦、鋼絲、藤條等來制作緊身衣。在16世紀30年代,當時的時裝武器就是吊襪帶、緊身衣與裙撐,可見西方人對內衣的重視。對其功能的理解也不僅為遮體保暖,而更多的用意是塑造身體曲線。內衣也設計得非常復雜,穿一件內衣,可能要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到了帝政時期(1804-1825),緊身胸衣已變得簡化。
在不少傳統內衣人眼中,內衣無非就是文胸、睡衣、保暖三大項。其實不然,就女士內衣,就可以將其細分成多類。在女士內衣市場領域,其適齡人群非常龐大,據統計,中國人口結構中,女性人口超過6.5億人。就內衣的穿著適齡人群看,10-15歲的少女已經開始穿戴內衣,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多數也需穿戴內衣,因此在年齡分層階段,內衣的品類也是分層的,每個年齡層的所對應的不同的內衣。根據年齡層,可以將內衣分為少女內衣、成熟女性的功能性內衣及老年內衣,這就是細分市場的其中之一。
從中國的消費群體來說,青少年人這些年來已經發展成為占人口的大部分群體,對于少女型的消費者來說,因為人口眾多,所以市場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一些品牌在進入市場時,曾針對國內少女群體的消費習性做過調查,發現國內少女開始穿胸罩的年齡,這些年逐漸趨于年輕化,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女現在的身高都比原來的提高許多,身體發育也早一些。
據恒州博智顯示:早在中國上古時期,內衣就已經出現,當時是就已織成麻布,它的密度是10根/厘米,但那時內衣卻與外衣無甚區別,只是原始的遮體、保暖之用。4000年前,麻布己達到了24根/厘米,隨著嫘祖的絲織技術的傳播,內衣日漸區別于外衣的功能,稱之為抹胸及裹肚等。從《簪花仕女圖》中的薄紗低胸繡花衫,我們看到了唐代女子的“褻衣”;而《西廂記》中的宋代女子,則抹胸在內裹肚,一根幼帶圍頸,一塊菱中遮胸,掩起千般風情,萬種嫵媚。但中國畢竟還是保守的民族,直至清朝末期隨著洋紗洋布進入中國,西方的胸衣才真正演繹在中國女子的身型之上。
由于內衣無法直觀展現消費者的品味與產品檔次,所以中國內衣行業發展較服裝產業其他細分行業相比更加遲滯。中國貼身衣物行業細分市場結構中,女士內衣占比32.71%。近年來,中國女士內衣行業市場規模穩定增長,中國女士內衣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611億元,同比增長5.9%。市場集中度方面,中國女士內衣行業CR3市占率僅在7%左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消費者價格選擇方面,100元以下選購占比為36.7%,100-500元選購占比60%,500元以上選購占比3%,其他占比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