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涉及到電力定價和能源效益的優化模型。讓我來分解一下:
-
峰谷電價:這是一種電力定價策略,即在一天內不同時間段設定不同的電價。通常,高峰時段(需求高)的電價相對較高,而低谷時段(需求低)的電價相對較低。這種策略有助于平衡電網負荷,鼓勵用戶在低需求時段使用電力,減少高峰時段的壓力。
-
峰谷時段:這指的是電力需求或消耗的兩個極端,即高峰時段和低谷時段。高峰時段通常是一天中需求最高的時段,而低谷時段則是需求最低的時段。
-
雙層優化模型:這是一種數學模型,用于解決包含兩個層次(或兩個優化問題)的復雜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同時考慮電價和用電時段,以最大化能源效益和電力系統的優化。
所以,整個標題可以理解為一個關于如何優化電力系統運行的模型,該模型考慮了電價差異和用電時段,以最大化能源效益。
摘要:用戶響應行為測算需求解峰谷時段與峰谷電價之間的雙線性項,目前僅考慮負荷曲線的數值大小對峰谷時段進行單獨劃分,分時電價實行效果受限。提出峰谷時段與峰谷電價的雙層優化模型,考慮風電不確定性下電源與電網的規劃成本與發電成本,較真實地反映分時電價的實際經濟效用;考慮用戶響應的不確定性,保證分時電價實行后的源網荷效益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峰谷時段劃分與峰谷電價設計均以系統成本最低為目標分別優化得到,充分考慮峰谷時段劃分、峰谷電價設計和用戶響應行為之間的交互機理。仿真結果表明,與單獨劃分峰谷時段的模型相比,所提模型能夠制定更優、科學性更強的峰谷時段和峰谷電價,進一步降低了系統總成本。
這段摘要探討了電力系統中峰谷電價和峰谷時段的優化問題。讓我逐句解釋:
-
用戶響應行為測算需求解峰谷時段與峰谷電價之間的雙線性項: 這指出了一個重要的挑戰,即需要確定用戶行為對峰谷時段和峰谷電價之間關系的一種雙線性(存在線性關系)表達方式。
-
目前僅考慮負荷曲線的數值大小對峰谷時段進行單獨劃分,分時電價實行效果受限: 目前的方法只考慮電力負荷曲線的大小來劃分高低負荷時段,這導致了分時電價的效果受到限制。
-
提出峰谷時段與峰谷電價的雙層優化模型: 為了克服上述限制,作者提出了一個雙層優化模型,同時考慮了峰谷時段和峰谷電價的優化問題。
-
考慮風電不確定性下電源與電網的規劃成本與發電成本,較真實地反映分時電價的實際經濟效用: 這里考慮了風力發電的不確定性對電源和電網規劃成本以及發電成本的影響,以更真實地反映分時電價的經濟效益。
-
考慮用戶響應的不確定性,保證分時電價實行后的源網荷效益在一定范圍內變化: 考慮了用戶響應的不確定性,確保了分時電價實施后源網荷效益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可能是為了控制風險或不確定性。
-
峰谷時段劃分與峰谷電價設計均以系統成本最低為目標分別優化得到: 峰谷時段和峰谷電價的優化目標都是以系統成本最低為考量。
-
充分考慮峰谷時段劃分、峰谷電價設計和用戶響應行為之間的交互機理: 這里強調了在優化過程中考慮了峰谷時段劃分、電價設計以及用戶響應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聯。
-
仿真結果表明,與單獨劃分峰谷時段的模型相比,所提模型能夠制定更優、科學性更強的峰谷時段和峰谷電價,進一步降低了系統總成本: 最后,仿真結果顯示,新提出的模型相比只考慮時段劃分的模型,能夠制定更優、更科學的峰谷時段和峰谷電價,從而降低了整個系統的總成本。
這段摘要總體來說,提出了一個復雜的模型,考慮了多個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優化電力系統的運行成本和效率。
關鍵詞:峰谷時段; 峰谷電價;源網荷效益;風電不確定性;響應不確定性;
?
這些關鍵詞涉及到電力系統管理和優化的關鍵概念。以下是每個關鍵詞的解釋:
-
峰谷時段:
- 定義:電力系統中,一天內被劃分為不同時間段,其中高電力需求時段稱為“峰時段”,而低電力需求時段稱為“谷時段”。
- 作用:優化峰谷時段可以更有效地分配電力資源,降低系統負荷波動,減輕高峰時段的壓力。
-
峰谷電價:
- 定義:一種電價策略,即在不同的時間段內設定不同的電價,通常在高峰時段設定較高的電價,而在低谷時段設定較低的電價。
- 作用:通過激勵用戶在低谷時段使用電力,峰谷電價有助于平滑電力需求曲線,提高電力系統的效率。
-
源網荷效益:
- 定義:源(發電源)、網(電力網絡)、荷(電力負荷)三者之間的效益關系,即考慮電力系統中發電、傳輸和消耗之間的整體效益。
- 作用:優化源網荷效益有助于最大程度地提高電力系統的整體效率和經濟性。
-
風電不確定性:
- 定義:涉及風力發電的波動性和不可預測性,因為風速隨時發生變化,導致風電產能的不確定性。
- 作用:在電力系統規劃中,必須考慮風電不確定性,以制定更可靠的電力供應計劃。
-
響應不確定性:
- 定義:用戶對電力價格和時段的響應可能是不確定的,即難以準確預測用戶在不同電價和時段下的行為。
- 作用:在制定電力政策和定價策略時,需要考慮用戶響應的不確定性,以更準確地預測和管理電力系統的需求。
這些關鍵詞在電力系統優化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考慮可再生能源、用戶行為和電力系統整體效益時。優化這些因素可以幫助提高電力系統的可持續性、效率和經濟性。
仿真算例:本文基于如附錄 C 圖 C2 所示的 IEEE 30 節點 系統進行算例分析,系統中包含 6 臺火電機組以及 4 座風電場,風電場分別接入節點 7、10、16、24, 每座風電場的裝機容量均為 35 MW。火電機組數 據如附錄 C 表 C1 所示。根據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發 布的《中國電力發展報告 2019》,煤電概算單位造 價為 405 萬元/MW,線路工程單位造價為 1 萬元/ (MW?km),電源和電網的規劃期均為 20 a,電源 和電網的資金回收系數均為 0.118[18]。系統中原有 線路長度均為 100 km,傳輸容量為 25MW,為更 好地展示實行分時電價的效果,均在原有線路的基 礎上新增線路,且新增容量與原線路容量一致。電 源可選機組類型同機組 G5,新增電源待選節點為 節點 6、10、15、18、22、27。 各月份典型日負荷曲線選取于我國某省,如附 錄 C 圖 C3 所示。用戶對各時段的電價彈性響應行 為系數如附錄 C 表 C2 所示。實行分時電價前火電 機組的上網電價為 420 元/(MW?h),輸配電價為 180 元/(MW?h),不考慮基本電價、功率因素調 整電費、政府基金及附加等電價,銷售電價為 600 元/(MW?h);實行分時電價后上網電價、輸配電 價、銷售電價的上下浮動比例一致。
仿真程序復現思路:
復現上述仿真涉及多個步驟,包括建模電力系統、設定參數、運行仿真等。由于缺少具體的仿真軟件和框架的信息,我將提供一個通用的偽代碼示例,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使用相應的仿真工具和編程語言來實現。這里以Python為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class PowerSystem:def __init__(self, num_nodes, num_generators, num_wind_farms, wind_capacity, line_length, transmission_capacity, num_months):self.num_nodes = num_nodesself.num_generators = num_generatorsself.num_wind_farms = num_wind_farmsself.wind_capacity = wind_capacityself.line_length = line_lengthself.transmission_capacity = transmission_capacityself.num_months = num_months# 初始化系統狀態self.generator_status = np.zeros(num_generators)self.wind_power_output = np.zeros(num_wind_farms)self.load_curve = self.generate_load_curve()def generate_load_curve(self):# 生成月度典型日負荷曲線,這里使用隨機數據代替np.random.seed(42)load_curve = np.random.rand(self.num_months, 24) * 1000 # 生成隨機負荷數據return load_curvedef calculate_generation_cost(self):# 計算發電成本,這里簡單使用一個固定值代替generation_cost = 405 # 萬元/MWreturn generation_costdef calculate_transmission_cost(self):# 計算輸電線路成本,這里簡單使用一個固定值代替transmission_cost = 1 # 萬元/(MW?km)return transmission_costdef calculate_revenue(self, selling_price,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計算收入revenue = (selling_price - generation - transmission) * self.transmission_capacityreturn revenuedef run_simulation(self):total_revenue = 0for month in range(self.num_months):for hour in range(24):# 獲取當前時刻的負荷current_load = self.load_curve[month, hour]# 計算風電場輸出wind_power = np.sum(self.wind_power_output)# 計算發電成本和輸電線路成本generation_cost = self.calculate_generation_cost()transmission_cost = self.calculate_transmission_cost()# 計算用戶響應elasticity_coefficient = 0.1 # 電價彈性響應系數,這里簡單使用一個固定值代替selling_price = 600 # 初始銷售電價# 調整電價adjusted_price = selling_price * (1 + elasticity_coefficient * (current_load - wind_power))# 計算收入revenue = self.calculate_revenue(adjusted_price, generation_cost, transmission_cost)# 更新系統狀態self.generator_status = np.random.choice([0, 1], size=self.num_generators) # 更新機組狀態self.wind_power_output = np.random.rand(self.num_wind_farms) * self.wind_capacity # 更新風電場輸出total_revenue += revenuereturn total_revenue# 創建電力系統實例
power_system = PowerSystem(num_nodes=30, num_generators=6, num_wind_farms=4, wind_capacity=35,line_length=100, transmission_capacity=25, num_months=12)# 運行仿真
total_revenue = power_system.run_simulation()print("總收入:", total_revenue)
這個例子是一個基本的框架,具體的模型和參數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此外,如果有具體的仿真軟件或庫,可能需要根據其文檔和接口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希望這個例子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仿真程序的編寫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