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因特網路由選擇協議概述
路由信息協議RIP
開放路徑優先OSPF協議
因特網路由選擇協議概述
一.路由選擇分類
靜態路由選擇和動態路由選擇
靜態路由選擇:
- 采用人工配置的方式給路由器添加網絡路由、默認路由和特定主機路由等路由條目。
- 靜態路由選擇簡單、開銷小,但不能及時適應網絡狀態(流量、拓撲等)的變化。
- 靜態路由選擇一般只在小規模網絡中采用。
動態路由選擇:
- 路由器通過路由選擇協議自動獲取路由信息。
- 動態路由選擇比較復雜、開銷比較大,但能較好地適應網絡狀態的變化。
- 動態路由選擇適用于大規模網絡。
二.因特網采用分層次的路由選擇協議
自適應:
- 因特網采用動態路由選擇,能較好地適應網絡狀態的變化。
分布式:
- 因特網中的各路由器通過相互間的信息交互,共同完成路由信息的獲取和更新。
分層次:
- 將整個因特網劃分為許多較小的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AS)。在自治系統內部和外部采用不同類別的路由選擇協議,分別進行路由選擇
三.域內路由和域間路由
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選擇成為域間路由選擇,自治系統之間的路由選擇稱為域間路由選擇.
內部網關協議(IGP):
一個自治系統內部使用的路由選擇協議,如RIP和OSPF
外部網關協議(EGP):
不同的自治系統之間使用的路由選擇協議.
注意:
外部網關協議EGP和內部網關協議IGP只是路由選擇協議的分類名稱,而不是具體的路由選擇協議。 |
路由信息協議RIP
一.路由信息協議RIP的相關基本概念
-
RIP要求自治系統AS內的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AS內其他每一個網絡的距離記錄。這是一組距離,稱為
距離向量
-
RIP使用跳數(Hop Count)作為度量(Metric)來衡量到達目的網絡的距離。
- RIP將路由器
到直連網絡
的距離定義為1
。 - RIP將路由器
到非直連網絡
的距離定義為所經過的路由器數加1
。 - RIP允許一條路徑最多只能包含15個路由器,
距離等于16時相當于不可達
。因此RIP只適用于小型互聯網
。
- RIP將路由器
-
RIP認為
好的路由
就是“距離短”的路由,也就是所通過路由器數量最少的路由
。 -
當到達同一目的網絡有多條RIP距離相等的路由時,可以進行
等價負載均衡
,也就是將通信量均衡地分布到多條等價的路徑上。
二.RIP具有的三個重要特點
和誰交換信息?
僅和相鄰路由器交換信息。 |
交換什么信息?
路由器自己的路由表。 即本路由器到所在自治系統AS中各網絡的最短RIP距離,以及到各網絡應經過的下一跳路由器。 |
何時交換信息?
周期性交換(例如,每隔約30秒)。 為了加快RIP的收斂速度,當網絡拓撲發生變化時,路由器要及時向相鄰路由器通告拓撲變化后的路由信息,這稱為觸發更新。 |
三.RIP距離向量算法
C給D發送路由表更新信息
![]() | ![]() |
- 除了上述RIP路由條目更新規則,在RIP的距離向量算法中還包含以下一些
時間參數
:- 路由器每隔大約30秒向其所有相鄰路由器發送路由更新報文。
- 若180秒(默認)沒有收到某條路由條目的更新報文,則把該路由條目標記為無效(即把RIP距離設置為16,表示不可達),若再過一段時間(如120秒),還沒有收到該路由條目的更新報文,則將該路由條目從路由表中刪除。
四.RIP存在的問題
壞消息傳播的慢
圖解:
當N1與R1之間發生故障時,R1路由表更新為到N1=16,表示不可達,當他剛要給R2更新的時候,R2先發送了更新報文,把R1中的N1改成了 2,R1,此時R1再給R2發送的就是3,R2,如此循環下去,直到=16為止,這個過程會浪費很多時間 |
五.RIP的優缺點
優點:
- 實現簡單,路由器開銷小。
- 如果一個路由器發現了RIP距離更短的路由,那么這種更新信息就傳播得很快,即“好消息傳播得快”。
缺點:
- RIP限制了最大RIP距離為15,這就限制了使用RIP的自治系統AS的規模。
- 相鄰路由器之間交換的路由信息是路由器中的完整路由表,因而隨著網絡規模的擴大,開銷也隨之增大。
- “壞消息傳播得慢”,使更新過程的收斂時間過長。因此,對于規模較大的自治系統AS,應當使用OSPF協議。
開放路徑優先OSPF協議
引入:開放最短路徑優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OSPF)協議是為了克服路由信息協議RIP的缺點從而開發出來的。
一.OSPF的相關基本概念
- OSPF是基于鏈路狀態的,而不像RIP是基于距離向量的。
- OSPF基于鏈路狀態并采用最短路徑算法計算路由,從算法上保證了不會產生路由環路。
鏈路狀態:
- 思科路由器中OSPF協議計算代價的方法是:100Mbls除以鏈路帶寬計算結果小于1的值仍記為1,大于1且有小數的,舍去小數。
OSPF路由器鄰居關系的建立和維護:
- OSPF相鄰路由器之間通過交互問候(Hello)分組來建立和維護鄰居關系。
- 問候(Hello)分組封裝在IP數據報中,發往組播地址224.0.0.5。IP數據報首部中的協議號字段的取值為89,表明IP數據報的數據載荷為OSPF分組。
- 問候(Hello)分組的
發送周期為10秒
。 - 若
40秒
未收到來自鄰居路由器的問候(Hellc
則認為鄰居路由器不可達。 - 每個路由器都會建立一張
鄰居表
。
鏈路狀態通告:
- 使用OSPF的每個路由器都會產生鏈路狀態通告(Link State Advertisement,LSA)。
- LSA中包含以下兩類鏈路狀態信息:
直連網絡
的鏈路狀態信息鄰居路由器
的鏈路狀態信息
鏈路狀態更新分組:
- 鏈路狀態通告LSA被封裝在鏈路狀態更新(Link State Update,LSU)分組中,采用可靠的洪泛法(Flooding)進行發送。
- 洪泛法的要點是路由器
向自己所有的鄰居路由器發送鏈路狀態更新分組
,收到該分組的各路由器又
將該分組轉發給自己所有的鄰居路由器(但其上游路由器除外),以此類推。 - 可靠是指收到鏈路狀態更新分組后要發送確認,
收到重復的更新分組無需再次轉發
,但要發送一次確認。
- 洪泛法的要點是路由器
鏈路狀態數據庫:
- 使用OSPF的每一個路由器都有一個
鏈路狀態數據庫
(Link State Database,LSDB),用于存儲鏈路狀態通告LSA
。 通過各路由器洪泛發送封裝有各自鏈路狀態通告LSA的鏈路狀態更新分組LSU,各路由器的鏈路狀態數據庫LSDB最終將達到一致
。
為了確保鏈路狀態數據庫與全網的狀態保持一致,OSPF還規定每隔一段時間(如30分鐘)就刷新一次數據庫中的鏈路狀態.由于一個路由器鏈路狀態只涉及與相鄰路由器的連通狀態,因而與整個互聯網的規模并無直接關系.因此,當互聯網規模很大時,OSPF要比RIP好得多,而且OSPF協議沒有壞消息傳播的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