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一、資本的“無形之手”:7500萬美元融資背后的“投名狀”
二、技術的雙重困境:算力封鎖與“應用層”的原罪
三、戰略的錯判:一場與中國市場的“雙向奔赴”失敗
四、事件的啟示:當“出海”變成“出走”
🎬 攻城獅7號:個人主頁
🔥 個人專欄:《AI前沿技術要聞》
?? 君子慎獨!
?🌈 大家好,歡迎來訪我的博客!
?? 此篇文章主要介紹 Manus搬到新加坡
📚 本期文章收錄在《AI前沿技術要聞》,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查看!
?? 歡迎各位 ?? 點贊 👍 收藏 ?留言 📝!
前言
????????2025年七月初,中國AI圈見證了一次最快的“變臉”。
????????主角名叫Manus,一款曾被譽為“全球首個通用AI智能體”的產品。今年3月,它橫空出世,憑借驚艷的演示,內測邀請碼一度一碼難求,在科技圈紅得發紫,被無數人視為中國AI的又一匹黑馬。
????????然而,僅僅四個月后,風向驟變。
????????細心的用戶發現,Manus的官網對于中國大陸用戶,不再是“中文版正在開發中”的承諾,而是一行冰冷的提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區不可用”。與此同時,它在國內的微博、小紅書等社交賬號內容被一夜清空,仿佛從未存在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海外社交賬號的正常運營,其公司地址悄然指向了“新加坡”。
????????緊接著,大規模裁員的消息傳來。Manus將國內120人的團隊裁減至40人,僅保留核心研發人員,隨公司一起遷往新加坡。
????????從萬眾追捧的明星,到決心與中國市場切割的“跑路者”,Manus的急速轉向,令市場錯愕,也讓早期支持者感到一絲寒意。這背后,沒有簡單的對錯,而是一場由資本、技術、地緣政治和商業策略交織而成的“完美風暴”。
一、資本的“無形之手”:7500萬美元融資背后的“投名狀”
????????要理解Manus的選擇,首先要看懂它背后的資本邏輯。
????????今年4月,Manus母公司宣布完成一輪高達7500萬美元的融資,領投方是硅谷赫赫有名的頂級風投Benchmark。這筆巨額美金融資,既是續命的甘露,也成了一紙“投名狀”。
????????這筆錢的風險在于,美國政府近年來持續收緊對華高科技領域的投資限制。2024年出臺的《AI投資限制行政命令》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明確禁止美國資本流向中國的頂尖AI領域。Benchmark對Manus的投資,若要順利通過美國財政部的審查,就必須確保Manus這家公司“去風險化”。
????????最直接、最徹底的方式,就是讓Manus的總部搬出中國。
????????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是Manus主動選擇離開,不如說是其背后的美元資本為了規避巨大的政策風險,主導了這次“搬家”。對于一家初創公司而言,尤其是在AI這種極度燒錢的賽道,資本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遷往新加坡,本質上是Manus為了繼續獲得國際資本支持,而必須做出的妥協和選擇。
二、技術的雙重困境:算力封鎖與“應用層”的原罪
????????如果說資本是幕后推手,那技術層面的雙重困境,則讓這次搬遷變得更為迫切。
(1)第一個困境是“算力焦慮”
????????眾所周知,AI的發展離不開強大的算力,而算力的核心是高端芯片。隨著美國對華芯片禁令的不斷升級,英偉達的H100等頂級AI芯片在中國已是“一卡難求”。對于Manus這樣追求技術前沿的公司來說,缺乏頂尖算力,就意味著產品迭代速度會變慢,技術優勢會逐漸被侵蝕。
????????而新加坡,作為全球數據中心和算力節點,不受此限制,可以自由采購最先進的芯片。對于渴望“算力自由”的Manus來說,新加坡無疑是理想的目的地。
(2)第二個困境是“技術路線的依賴性”
????????與DeepSeek這類從底層模型開始自研的公司不同,Manus的定位更偏向“應用層創新”。這意味著它的核心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調用如OpenAI的GPT-4或Anthropic的Claude等第三方提供的強大基礎模型。它更像一個“封裝大師”,將最頂尖的模型能力整合進自己的產品框架中。
????????這種模式在商業上很高效,但在地緣政治收緊的背景下卻很脆弱。若留在國內,Manus將不得不切換到國產大模型。這并非說國產模型不好,但在當下全球范圍內,海外頂尖模型在綜合性能上仍有一定優勢。對于追求極致性能的Manus和其背后的投資者而言,無法接入全球最頂尖的AI生態系統,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為了突破算力瓶頸和保持技術領先,離開,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三、戰略的錯判:一場與中國市場的“雙向奔赴”失敗
????????除了外部的推力和拉力,Manus自身的市場策略,也決定了它與中國市場的“緣分”不會太長。
????????從產品發布的第一天起,Manus的全球化野心就顯而易見。它的首發宣傳片是全英文的,產品初期也只支持英文界面。這種策略讓它在國際上快速獲得了關注,但也錯失了在中國市場生根發芽的最佳時機。
????????更致命的是其定價策略。每月高達199美元的訂閱費,對于習慣了免費和低價互聯網服務的中國用戶來說,無異于天價,直接勸退了絕大多數普通用戶。其用戶增長在開放注冊后不增反降,也證明了這一點。
????????與此同時,國內的競爭環境在迅速惡化。字節跳動等本土巨頭推出的平價甚至免費的AI Agent產品,正通過更貼近本土的營銷方式快速搶占市場。Manus的技術優勢尚未形成足夠寬的護城河,就在價格戰和本土化浪潮中被迅速稀釋。
????????當一家公司既無法從市場獲得足夠收入,又要面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時,資本的耐心是有限的。放棄一個投入產出比不高的市場,將資源聚焦于付費意愿更強、商業環境更成熟的海外市場,便成了一個理性的商業決策。
四、事件的啟示:當“出海”變成“出走”
????????Manus的案例并非孤例。在它之前,另一家AI視頻領域的明星公司HeyGen,也已將總部從深圳遷往洛杉磯。這背后,是中國AI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面臨的集體困境和范式轉變。
????????這一事件最深刻的啟示是,AI產業已進入一個“地緣敏感”時代。對于有全球化雄心的中國AI企業來說,傳統的“在中國研發,服務全世界”的模式正面臨挑戰。它們必須構建更復雜的“全球化”架構來對沖風險,例如:
????????(1)設立中立國總部:將公司總部和核心研發設在新加坡這樣的中立國家,以規避單一國家的政策影響。
????????(2)隔離資本風險:通過在開曼群島等地設立母公司,在新加坡、香港、美國設立不同區域的主體,來隔離不同來源的資本,滿足不同市場的合規要求。
????????(3)市場本地化適配:針對不同市場,開發功能和合規策略都不同的版本。
????????然而,這種“出走式”的全球化也并非沒有代價。Manus雖然暫時找到了“安全港”,但也輸掉了中國用戶的信任,其“悄然撤離”的做法在國內引發了不小的負面輿情。未來,它不僅要面對美國愈發嚴格的合規審查,也要在一個全新的市場環境中證明自己的價值。
????????對于我們而言,Manus的故事是一個復雜的樣本。它折射出在全球技術和資本的博弈下,一家初創公司的身不由己。它也提醒我們,一個國家的科技競爭力,不僅在于能誕生多少明星企業,更在于能否提供一片讓它們安心成長、走向世界的土壤。如何在高水平對外開放和保障自身經濟安全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我們需要長期面對的課題。
看到這里了還不給博主點一個:
?? 點贊
??收藏
?? 關注
!
💛 💙 💜 ?? 💚💓 💗 💕 💞 💘 💖
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
你們的點贊就是博主更新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