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本篇作為1.0版本的補充優化,記錄本人的研究過程。
在分析了多本論文寫作的相關的書籍之后,我明白了一點,關于論文寫作,永遠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對于人來說,必須多寫才能夠變得熟練,對于AI來說,引導AI多寫進行思考改進才能夠讓內容變得優質。
引言寫作回顧,第一版
回顧我整個寫引言的過程。
首先,在第一版引言的寫作過程中,我直接把素材作為引言,扔給AI,AI會進行生成。但我們知道,如果你的內容是垃圾,那么扔給AI之后,不管怎么潤色,都將是垃圾。我們需要回歸本質進行思考,如何進行寫作。
引言寫作回顧,第二版
第二版,我回顧了論文寫作,引言實際上也是有結構的,但是沒有像摘要一樣,精確到每句話都有特定表述的程度。而是遵循背景、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結果貢獻這樣的過程進行。
然后我自行定義了引言的結構,然后根據我的主題進行生成。
步驟 | 內容 | 寫作目的 |
---|---|---|
1. 背景介紹(Background) | 簡要介紹研究領域的大圖景,如相關技術或應用場景 | 說明你關注的領域很重要,吸引讀者注意 |
2. 問題陳述(Problem Statement) | 指出現有方法存在的問題、不足或研究空白 | 引出研究動機,為你的工作“制造需求” |
3. 研究目標與核心思想(Objectives and Intuition) | 簡述你的研究目標,或你的方法的大致思路 | 告訴讀者你是來解決什么問題的 |
4. 方法概述與創新點(Approach and Contributions) | 高層次地描述你的方法,以及和現有方法的不同;清晰列出貢獻 | 明確你的工作新穎在哪里,有什么價值 |
5. 文章結構(Paper Organization) | 簡要說明各章節內容安排(可選) | 指導讀者閱讀結構,提高可讀性 |
具體來說,依次問AI以下問題:
- 介紹金融預測的背景,指出關鍵概念。隨后介紹金融預測的重要性。
- 現有的模型存在什么問題?(依據自己縫模型時候,選用的模型的模塊,精讀論文,了解該模塊的作用描述)
- 我們提出的模型方法,其中的模塊依次解決了什么問題。
- 總結我們的實驗結果
- 描述我們所做工作的貢獻(新穎性)
- 描述后續章節內容。
通過以上步驟,可以簡單得到一個論文初稿。回顧以上過程,我們的引言寫作的水平,取決于你對所縫模型深度的理解。了解各個部分發揮了什么作用,引導AI對此思考,然后構建完整的故事邏輯,這整一過程都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寫出優質的論文初稿。仔細思考,完善第二個版本。
引言寫作回顧,第三版
第三版屬于論文潤色的過程,我們知道AI生成的內容都看似深奧,但是沒有邏輯和深度,這使得,不管如何生成論文,都遠遠達不到頂級的科研寫作論文水平。于是我們需要潤色。
本人仔細閱讀了兩本有關科研寫作的書,嘗試學習作者對高水平論文的分析,以及如何進行改進。
例如《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 9th Edition (Barbara Gastel, Robert A. Day) 》中提到的Introduction的一些要點:
1. 首先,引言應盡可能清晰地陳述所研究問題的性質與范圍。例如,應指出該研究主題為何重要。
其次,應簡要回顧相關領域的文獻,以幫助讀者建立背景認知,并識別出當前研究所要填補的研究空白(gap)。
2. 接著,應明確說明本研究的目標。在某些學科或期刊中,通常還需要在此明確提出研究假設或研究問題;而在其他情境中,可通過“以確定……”等表述方式暗示研究目標。
3. 然后,應交代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若有必要,也可簡要說明選擇該方法的原因。
4. 最后,在某些學科或期刊中,標準做法是在引言結尾處簡要陳述研究的主要結果與核心結論。
例如《Writing Science -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ed (Joshua Schimel)》對引文的要求:
在引??多部數分采?OCAR,流論暢?的采漏??簡式單結的構,O從開篇→?然過渡到挑戰部分以界定知識缺?。
相?之下,?多數研究計劃書采?的結構更接近 ABDCE 模式:開篇部分總體闡述研究價值并簡要勾勒知識缺?;隨后背景部分深化并充實這?輪廓,以論證計劃書中具體挑戰的合理性。但該背景內容并??獻綜述。
審閱環節——它?先必須是?篇引?。背景部分絕不是傾倒數據的場所,?需??俱到地羅列領域內所有信息。若某項信息對推動敘事沒有具體明確的作?,則?需包含其中。
引?的核?要素在于開篇?論與挑戰陳述。這些是需要通過填充背景資料、構建漏?式結構來串聯的"關鍵點"。背景材料的唯?作?,是向讀者闡明為何解答你的問題對推動整體研究進展?關重要。當讀者讀到挑戰部分時,他們應當覺得你的研究問題即使前所未聞,也是順理成章該被提出的。
以及
確保故事架構正確,落實 OCAR 要素,然后著?完善語?表達。這就形成了SCFL 寫作順序。
- 結構:梳理故事框架使其成型。
- 清晰:確保觀點明確具體。
- 流暢:使觀點?然銜接,環環相扣。
- 語?:讓它聽起來優美。
然?,僅通過四次修改(每次只處理?個問題)是?法完成?稿修訂的。這些問題相互交織,解決?個往往需要考慮其他??。即使在專注于結構時,也不能忽
視清晰度和語?表達。如果主題不明確,就很難確定結構;?缺乏清晰度往往源于語?表達的薄弱。你可能需要多次重復 SCFL 流程。澄清語?表達可能會迫使你重新思考論證結構。
我將這兩個建議作為提示詞,輸入給AI,讓他分析論文初稿是否符合要求,然后進行改進。
注意:這部分內容可以隨時需要輸入給AI,讓它進行自測論文是否存在問題。
引言寫作回顧,第四版
第四版主要是處理論文的用詞問題,事實上這部分非常難以改進,例如AI很喜歡使用“顯著“、”關鍵“這種詞匯,它們的使用會是的文章水平很低,且AI味很重。這時,我使用的策略是使AI學習一些錯誤使用的案例,這些案例來源于《Writing Science - How to Write Papers That Get Cited and Proposals That Get Funded (Joshua Schimel)》。
例如其中對”顯著“的論述。
我整理了下面的一些案例:
### 一、冗余問題
**核心原則**:用最簡表達傳遞相同信息
- **案例1** - 原句:我將開發、測試并應用一種新型合成方法來制備光伏塑料。 - 問題:"測試"屬開發環節;"合成"與"制備"重復 - 修改:**"我將開發一種生產光伏塑料的新方法。"** - **案例2** - 原句:大多數(但并非全部)受試對象作出了反應。 - 問題:"大多數"已隱含"非全部" - 修改:**"大多數受試對象作出了反應。"** - **案例3**(跨句冗余) - 原句:全球變暖帶來的降水模式變化將改變大多數生態系統的水分狀況,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和地中海氣候區的生態系統。這些干燥環境目前占陸地表面積的三分之一。 - 修改:**"氣候變化將改變大多數生態系統的水分狀況,尤其是占陸地面積約三分之一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 - 思路: - "氣候變化"涵蓋全球變暖與降水變化 - 刪除重復指代("這些干燥環境") - 次要信息(如"地中海型")非必要可刪 ---### 二、顯而易見的內容
**核心原則**:刪除公認事實或隱含信息
- **案例4** - 原句:有證據表明 X17 的產生可能與酶誘導有關(Chu 等,2008)。 - 問題:"有證據"冗余(引文已暗示);"可能"已含不確定性 - 修改:**"X-17的產生可能與酶誘導有關(Chu等,2008)。"** - **案例5** - 原句:積雪覆蓋是高海拔高山生態系統的重要特征... - 問題:"高海拔"是高山生態系統的固有屬性 - 修改:**"高山生態系統的積雪覆蓋對調節植物群落動態和水文過程具有關鍵作用。"** ---### 三、修飾語濫用
**核心原則**:刪除無實質意義的形容詞/副詞
- **案例6**(空洞強化詞) - 原句:該處理顯著增加了 X。 - 問題:"顯著"模糊無信息 - 修改:**"該處理使X增加了42倍。"**(需補充具體數據) - **案例7**(掩蓋信息不足) - 原句:免疫系統采用了一種高效的控制機制,能有效區分自我與非我。 - 問題:修飾詞堆砌但無實質 - 修改:**"免疫系統采用了一種能區分自我與非我的調控機制。"** - 關鍵:需補充機制具體說明(如后文應解釋"如何高效") **優質修飾詞標準**:
- 改變核心含義(例:"初步結果" vs "最終結果")
- 提供關鍵區分信息(例:"該反應序列的第一階段耗時不足一小時") ---### 四、元話語精簡
**核心原則**:刪除對寫作行為本身的描述
- **案例8** - 原句:我們發現苯胺不與...發生反應 - 修改:**"苯胺不與...發生反應。"**
- **案例9** - 原句:在本研究中,我們測量了Y... - 修改:**"我們測量了Y"**("本研究"隱含) ---### 五、動詞力量化
**核心原則**:用主動動詞替代名詞化結構
- **案例10** - 原句:能夠干擾AS2蛋白與DNA結合的制劑,具備延緩卵巢癌發作的能力。 - 修改:**"能干擾AS2蛋白與DNA結合的制劑可延緩卵巢癌發作。"** ---### 六、完整段落精簡示例
**原段落**(260詞)→ **修改后**(122詞) 生態學傳統觀點認為,土壤微生物必須先將有機物分解并釋放無機氮,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然而北極苔原的多項證據對此提出挑戰:
1. 微生物釋放的無機氮僅能滿足實測植物生長需求的一半;
2. 多種苔原植物可直接吸收氨基酸并以此生長。
若苔原植物確實吸收大量氨基酸,我們必須重新評估微生物將有機氮分解為銨態氮在苔原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精簡策略**:
1. 刪除元話語(如"長期以來""這些研究表明")
2. 合并重復概念(如"微生物分解作用與植物吸收重要性"→"此觀點")
3. 用主動動詞替代名詞化結構(如"重新評估...作用"替代"重新審視...重要性") ---### 七、必要保留原則
以下情況允許適度冗余:
1. **保持流暢性**:例:"寫作可能被精簡到貧瘠的地步"優于干癟的"文字可能過于干癟"
2. **合作初稿**:初稿可稍冗長便于合作者理解
3. **關鍵銜接詞**:如"完全"在句末可增強語感(例:"反應序列完全轉變")
將這些案例作為一個標準,讓AI進行學習,讓其檢查引言內容是否存在不好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對論文引言寫作的研究,總結下來,我們還是要對自己的論文內容有所思考,這樣才是寫出有深度論文的基礎。另外論文寫作是熟能生巧的過程,想要有學術英語能力的提升還是要自己動手寫。
如果你正在寫論文,且正在受論文質量問題,可以加群一起討論104654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