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存儲基礎
▲存儲系統層次結構
▲存儲介質選擇
▲硬盤接口
■傳統RAID技術
▲RAID數據組織及存取方式
▲RAID熱備與重構
▲常用RAID技術
■RAID2.0技術
▲RAID2.0技術優勢
■網絡存儲體系DAS/NAS/SAN
▲DAS (Direct Attached Storage)
▲FC SAN (Fiber Channel Storage Area Network)
▲IP SAN (IP Storage Area Network)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存儲基礎
▲存儲系統層次結構
存儲體系結構如下圖,分為寄存器、高速緩沖存儲器、主存儲器和外存儲器。
▲存儲介質選擇
機械硬盤的連續讀寫性很好,但隨機讀寫性能很差。因為磁頭移動至正確的磁道上需要時間,隨機讀寫時,磁頭不停的移動,時間都花在了磁頭尋道上,所以性能不高。
隨機讀寫頻繁的應用:小文件存儲(圖片)、數據庫、郵件服務器(關注IOPS)順序讀寫頻繁的應用:視頻監控、視頻編輯(關注吞吐量)
▲硬盤接口
串行外設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是一種同步外設接口,它可以使單片機與各種外圍設備以串行方式進行通信以交換信息。
機械硬盤接口:IDE、SATA、SAS、SCSI、FC,其中SATA和SAS目前應用最廣。
固態硬盤接口:M.2、U.2、SATA、mSATA、SAS、PCIE,其中家用級M.2接口應用很廣,企業級固態一般采用U.2、SAS和PCIE接口。
■傳統RAID技術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即獨立磁盤冗余陣列,RAID技術將多個單獨的物理硬盤以不同的方式組合成一個邏輯硬盤,從而提高了硬盤的讀寫性能和數據安全性。
▲RAID數據組織及存取方式
分塊:將一個分區分成多個大小相等的、地址相鄰的塊,這些塊稱為分塊,它是組成條帶的元素。
條帶深度:由一個或者多個分塊構成。
條帶:同一磁盤陣列中的多個磁盤驅動器上的相同“位置”(或者說是相同編號)的分塊。
▲RAID熱備與重構
熱備(HotSpare):當冗余的RAID組中某個硬盤失效時,在不影響當前RAID系統的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用RAID系統中的備用硬盤自動頂替失效硬盤,及時保證RAID系統的冗余性。
熱備一般分為兩種:
全局式:備用硬盤為系統中所有的冗余RAID組共享
專用式:備用硬盤為系統中某一組冗余RAID組專用
▲常用RAID技術
在RAID基礎上可以按照不同容量創建邏輯卷,通過LUN(Logic Unit Number)來標識。
- RAID 0
沒有容錯設計的條帶硬盤陣列,以條帶形式將RAID組的數據均勻分布在各個硬盤中。
裸容量:12塊*2T=24T
有效容量:RAID0(12塊*2T)=24T
最少2塊,不允許壞硬盤。
- RAID 1 又稱鏡像(Mirror)
數據同時一致寫到主硬盤和鏡像硬盤。
裸容量:12塊*2T=24T
有效容量:RAID1(12塊*2T)=12T
最少2塊,最多允許壞一半硬盤。
- RAID 3
帶有校驗的并行數據傳輸陣列,數據條帶化分布在數據盤中,同時使用專用校驗硬盤存放校驗數據。
裸容量:12塊*2T=24T.
有效容量:RAID5(N-1)=22T
最少3塊,允許壞1塊硬盤。
- RAID 5
與RAID3機制類似,但校驗數據均勻分布在各數據硬盤上,RAID成員硬盤上同時保存數據和校驗信息,數據塊和對應的校驗信息保存在不同硬盤上。RAID5是最常用的RAID方式之一。
RAID3和RAID5均采用奇偶校驗。
- RAID6
- RAID 10
將鏡像和條帶進行兩級組合的RAID級別,第一級是RAID1鏡像對,第二級為RAID0。RAID 10也是一種應用比較廣泛的RAID級別。
- RAID 50
將RAID5和RAID0進行兩級組合的RAID級別, 最低一級是RAID5,第二級為RAID0。
RAID級別 | RAID?0 | RAID1 | RAID5 | RAID6 | RAID10 |
可靠性 | 最低 | 高 | 較高 | 高 | 高 |
冗余類型 | 無 | 鏡像冗余 | 校驗冗余 | 校驗冗余 | 鏡像冗余 |
空間利用率 | 100% | 50% | (N-1)/N | (N-2)/N | 50% |
性能 | 最高 | 最低 | 較高 | 較高 | 高 |
允許壞盤數量 | 0 | N/2 | 1 | 2 | N/2 |
有幾塊校驗盤,就最多允許壞幾塊盤。
■RAID2.0技術
▲RAID2.0技術優勢
快速重構:在傳統RAID的重構中,故障盤的數據只能向一個熱備盤上重構寫。在RAID2.0的重構中,由于熱備空間是分散在多個盤上的,避免了對單熱備盤的寫瓶頸,因此重構速度很快。
硬盤負載均衡:LUN的數據被均勻分散到陣列內所有的硬盤上,可以防止局部硬盤過熱,提升可靠性。
最大化盤資源利用率
- 性能上:LUN基于資源池創建,多盤讀寫,LUN的讀寫性能大大提升。
- 容量上:資源池中的硬盤數量不受限于RAID級別,免除傳統RAID環境下有些RAID組空間利用率高而有些RAID組空間利用率低的狀況,并借助智能精簡配置,提升硬盤的容量利用率。
提升存儲管理效率:基于RAID2.0技術,無需花費過多的時間做存儲預規劃,只需簡單地將多個硬盤組合成存儲池,設置存儲池的分層策略,從存儲池劃分LUN即可;當需要擴容存儲池,只需插入新的硬盤,系統會自動的調整數據分布,讓數據均衡的分布到各個硬盤上;當需要擴容LUN時只需輸入想要擴容的LUN大小,系統會自動從存儲池中劃分所需的空間,并自動調整LUN的數據分布,使得LUN數據更加均衡的分布到所有的硬盤。
■網絡存儲體系DAS/NAS/SAN
▲DAS (Direct Attached Storage)
背景:用戶最早因為數據量的增多而產生存儲的需求,從而產生最早最簡單的存儲架構直連附加存儲DAS。
連接方式:FC、SCSI、SAS
訪問方式:直連式存儲與服務器主機之間的連接通道通常采用SCSI連接。
鏈路速率:20MB/s、40MB/s、80MB/s、320M/s
提供快照、備份等功能。
▲FC SAN (Fiber Channel Storage Area Network)
背景:為解決DAS擴展性差的問題,將存儲設備網絡化,可以同時連接上百臺服務器。
連接方式:FC光纖,使用專用的FC交換機【2G/4G/8G/16G】
訪問方式:后端一臺存儲設備的存儲空間可以劃分為多個LUN,每一個LUN只能屬于一臺前端服務器。
鏈路速率:2Gbps、4Gbps、8Gbps
提供快照、容災等高級數據保護功能。
▲IP SAN (IP Storage Area Network)
時間:2001年
背景:為解決FC-SAN在價格及管理上的諸多門坎而產生連接方式:采用以太網作為連接鏈路,以太網交換機。
訪問方式:后端一臺存儲設備的存儲空間可以劃分為多個LUN,每一個LUN只能屬于一臺前端服務器。
鏈路速率:1Gbps、10、40、100Gbps
提供快照、容災等高級數據保護功能。
iSCSI被看好的原因
- 可以采用非常成熟的IP網絡管理工具和基礎建設;
- IP網絡使用普遍,可為企業節省大筆建設、管理及人事成本。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背景:網絡飛速發展,大量數據需要共享和交換,出現專用的NAS存儲設備,成為數據共享與交換的核心。
訪問方式:多臺前端服務器共享后端存儲設備,后端NAS設備上的存儲空間通過CIFS(window 系統)、NFS(Linux系統)協議共享給前端主機,可同時對同一目錄或文件進行并發讀寫。
文件系統位于后端存儲設備。
鏈路速率:1Gbps、10Gbps
至此,本文的內容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