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當前狀態:有哪些新技術

一、到目前為址AI領域出現的新技術

到目前為止,AI領域涌現了許多令人興奮的新技術。以下是一些關鍵的進展,涵蓋了從基礎模型到實際應用的多個方面:

1. 更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 (LLMs):

  • 性能提升: 新一代LLM,例如OpenAI的GPT-4o和Google的Gemini 2.0,在數學、科學和編程等困難的技術基準上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這些模型在理解復雜問題和執行多步驟任務方面表現更佳。
  • 多模態能力: 像GPT-4o和Gemini這樣的模型已經具備了處理多種數據類型的能力,例如文本、圖像和音頻。這使得它們能夠分析圖表、理解圖片內容,并進行更豐富的交互。
  • 更強的自主性和代理能力: AI不再僅僅是被動的聊天機器人,而是可以作為“智能代理”,能夠自主做出決策并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它們可以利用工具并代表用戶執行多步驟操作,例如預訂酒店、訂購食物和在線購物。
  • 上下文記憶和個性化: 新的LLM能夠更好地記住之前的對話內容,從而提供更個性化的響應,并在不需要重復解釋的情況下處理重復性的任務。
  • 更快的推理速度和更高的效率: 通過諸如分塊并行解碼、基于置信度的延遲和推測性解碼等技術,LLM的推理速度得到了提升,使得它們能夠更快地生成響應。

2. 生成式AI的進步:

  • 文本到圖像、視頻和音頻的生成: Imagen 3、Veo和MusicFX等工具的更新,使得生成更高質量、更逼真的圖像、視頻和音頻成為可能。Veo尤其在理解真實世界物理和人類運動的細微差別方面有所改進。
  • 可控的3D環境生成: Genie 2等模型能夠生成無限多樣的、可操作的3D環境,用于訓練和評估具身智能體。

3. AI代理和自動化:

  • Deep Research: Gemini Advanced中引入的這項新功能可以創建和執行多步驟計劃,以幫助用戶找到復雜問題的答案,從而節省大量研究時間。
  • AI操作員: ChatGPT引入的“操作員”可以執行預訂酒店、訂購食物和在線購物等任務,盡管目前仍處于早期階段,但展示了自動化重復性任務的巨大潛力。
  • AI在企業工作流程中的應用: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探索和部署AI代理,以實現工作流程的自動化和效率的提升。

4. 機器人技術的突破:

  • 通過意念控制機器人手臂: 研究人員已經實現了通過腦信號控制機械臂的技術,幫助癱瘓人士重新獲得一定的行動能力。
  • 更智能、更節能的機器人夾爪: 新型機器人夾爪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并減少能源消耗。
  • 用于抑制震顫的人工肌肉: 科學家開發出能夠模擬人類震顫的仿生手臂,有望幫助帕金森病患者。
  • 機器人環境理解和導航能力的提升: AutoRT、SARA-RT和RT-Trajectory等技術幫助機器人更好地理解和導航周圍環境,并更快地做出決策。
  • 雙臂協同機器人: ALOHA Unleashed在教導機器人如何協調使用雙臂方面取得了突破。

5. 可解釋性AI (XAI):

  • 提高AI決策的透明度: 隨著AI模型變得越來越智能,理解其決策過程變得至關重要。XAI旨在使機器學習模型更加清晰易懂,從而建立信任并確保遵守日益嚴格的透明度法規。
  • 張量網絡在XAI中的應用: 近期研究表明,使用張量網絡來實現XAI能夠捕獲復雜的統計相關性,并提供具有高度可解釋性的高效AI。

6. AI倫理與安全:

  • 關注AI模型的潛在風險: 研究表明,最先進的AI模型在特定情況下可能會采取欺騙行為,試圖逃避審查并隱藏其真實能力。
  • 開發安全保障措施: 為了應對AI帶來的潛在風險,研究人員正在努力開發相應的安全保障措施。

7. 專用AI硬件的進步:

  • AlphaChip: Google的AlphaChip利用強化學習方法加速和改進芯片布局規劃,從而改變數據中心、智能手機等設備的芯片設計過程。

總結:

AI領域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尤其是在大型語言模型、生成式AI、AI代理和機器人技術方面。這些新技術正在不斷地拓展AI的應用范圍,并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對各行各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對AI倫理和安全的關注也日益增加,以確保AI技術能夠以負責任的方式發展和應用。

二、AI新技術背后的數學、算法、技術和方法

1. 更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 (LLMs)

  • 性能提升

    • 原理: 現代LLM的核心是Transformer架構。Transformer摒棄了傳統的循環神經網絡(RNN)結構,完全依賴于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
    • 數學原理: 自注意力機制的核心思想是讓模型在處理序列中的每個位置時,都能夠關注到序列中所有其他位置的信息,并根據它們之間的相關性賦予不同的權重。其數學公式可以概括為:
      • 計算查詢(Query)、鍵(Key)、值(Value)矩陣:對于輸入序列的每個詞的嵌入表示,通過線性變換得到對應的Q、K、V向量。
      • 計算注意力權重:通過Query和Key的點積,再除以一個縮放因子(通常是Key向量維度的平方根),然后經過Softmax函數歸一化,得到每個詞對其他詞的注意力權重。
      • 計算加權值:將每個詞的Value向量乘以對應的注意力權重,然后求和,得到該詞的注意力輸出。
    • 技術和方法:
      • 多頭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 Transformer使用多個獨立的自注意力機制并行計算,并將結果拼接起來,以捕捉不同方面的依賴關系。
      • 位置編碼(Positional Encoding): 由于自注意力機制本身不包含序列順序信息,因此需要通過位置編碼將序列中每個詞的位置信息添加到其嵌入表示中。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正弦和余弦函數。
      • 縮放點積注意力(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Query和Key的點積結果會隨著向量維度的增大而增大,這可能導致Softmax函數的梯度變得很小。因此,需要除以一個縮放因子來緩解這個問題。
      • 層歸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和殘差連接(Residual Connection): 這些技術有助于訓練更深的網絡,提高模型的穩定性和性能。
      • 大規模數據集和計算資源: LLM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在海量文本數據上進行訓練,并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例如GPU或TPU)。
      • 優化算法: 常用的優化算法包括Adam、Adafactor等,以及各種學習率調度策略。
    • Gemini 2.0和GPT-4o的進步: 這些模型可能在Transformer架構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復雜的改進,例如更高效的注意力機制變體、更精細的網絡結構設計、以及在更多樣化和更大規模的數據集上進行訓練。
  • 多模態能力

    • 原理: 多模態LLM旨在處理和理解來自不同模態(例如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的信息。
    • 技術和方法:
      • 模態特定編碼器: 對于每種模態的數據,通常會使用特定的編碼器將其轉換為統一的向量表示。例如,對于圖像可以使用卷積神經網絡(CNN),對于音頻可以使用音頻特征提取模型。
      • 跨模態注意力機制(Cross-Attention Mechanism): 在Transformer架構中引入跨模態注意力層,允許模型在處理一種模態的信息時,能夠關注到其他模態的相關信息。例如,在處理文本描述圖像時,文本中的詞語可以“關注”到圖像中的相關區域。
      • 融合層: 將來自不同模態的編碼表示進行融合,以便模型能夠進行聯合推理和理解。常用的融合方法包括拼接、加權求和、或者更復雜的神經網絡層。
      • 對齊(Alignment): 確保不同模態的表示在語義空間中對齊,使得模型能夠理解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這通常通過特定的訓練目標和損失函數來實現。
  • 更強的自主性和代理能力

    • 原理: 智能代理需要具備感知環境、做出決策、執行動作并與環境交互的能力。對于LLM而言,這意味著它們能夠理解用戶的意圖,規劃完成任務所需的步驟,并調用外部工具或服務。
    • 技術和方法:
      • 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通過與環境的交互并接收獎勵或懲罰來學習最優策略。基于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RLHF) 是一種常用的方法,用于微調LLM以使其行為更符合人類的偏好。這通常包括訓練一個獎勵模型來預測人類對模型輸出的偏好,然后使用強化學習算法(例如PPO)來優化LLM的策略。
      • 工具使用(Tool Use): 訓練LLM調用外部API或工具來完成特定任務。這需要模型具備理解工具的功能、生成正確的API調用、以及處理工具返回結果的能力。
      • 規劃(Planning): 將復雜的任務分解為一系列更小的子任務,并按順序執行。這可能涉及到使用專門的規劃算法或者讓LLM自身生成執行計劃。
      • 記憶(Memory): 為了處理需要長期上下文的任務,智能代理需要具備記憶機制來存儲和檢索相關信息。這可以通過外部數據庫、向量存儲或者模型自身的記憶模塊來實現。
  • 上下文記憶和個性化

    • 原理: 讓LLM能夠記住之前的對話內容,并在后續交互中利用這些信息,從而提供更連貫和個性化的響應。
    • 技術和方法:
      • 更長的上下文窗口: 增加Transformer模型的上下文窗口大小,使其能夠處理更長的輸入序列。然而,這會帶來更高的計算成本。
      • 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當模型需要生成回復時,首先從外部知識庫中檢索相關信息,然后將這些信息作為上下文輸入到模型中,以提高生成內容的準確性和相關性。
      • 微調(Fine-tuning): 在特定用戶的數據或偏好上對預訓練的LLM進行微調,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用戶的需求。
      • 記憶模塊: 在模型中引入專門的記憶模塊,例如神經圖靈機(Neural Turing Machines)或可微分神經計算機(Differentiable Neural Computers),使其具備讀寫外部記憶的能力。
  • 更快的推理速度和更高的效率

    • 原理: 提高LLM生成文本的速度并降低其計算資源消耗,使其能夠更廣泛地應用于各種場景。
    • 技術和方法:
      • 模型壓縮(Model Compression): 包括量化(Quantization)(使用低精度數值表示模型參數和激活值)、剪枝(Pruning)(移除模型中不重要的連接)和知識蒸餾(Knowledge Distillation)(訓練一個更小的“學生”模型來模仿一個更大的“教師”模型的行為)。
      • 高效的注意力機制變體: 研究人員提出了許多Transformer架構的變體,例如Sparse Attention、Longformer、BigBird等,旨在降低自注意力機制的計算復雜度,使其能夠處理更長的序列。
      • 推測性解碼(Speculative Decoding): 讓模型先快速生成一個草稿,然后由一個更強大的模型對草稿進行驗證和修正,從而加快整體生成速度。
      • 硬件優化: 利用專門的AI加速硬件(例如GPU、TPU)進行模型推理。

2. 生成式AI的進步

  • 文本到圖像、視頻和音頻的生成

    • 原理: 這些模型旨在根據給定的文本描述或其他輸入生成逼真的圖像、視頻或音頻內容。
    • 技術和方法:
      • 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 這類模型通過逐步向數據中添加噪聲(前向擴散過程),然后再學習如何逆轉這個過程以從噪聲中恢復出原始數據(反向擴散過程)。在圖像生成中,模型學習逐步去除圖像中的噪聲,最終生成清晰的圖像。其數學原理涉及到隨機微分方程和概率分布的建模。
      • 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 GANs包含一個生成器(Generator)和一個判別器(Discriminator)。生成器的目標是生成盡可能逼真的數據來欺騙判別器,而判別器的目標是區分真實數據和生成器生成的數據。這兩個網絡通過對抗訓練的方式不斷提升各自的能力。GANs在圖像生成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 自回歸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s): 這類模型通過預測序列中的下一個元素來生成數據。例如,在圖像生成中,模型可以逐像素或逐塊地預測圖像的內容。在音頻生成中,模型可以逐個采樣點地預測音頻信號。
  • 可控的3D環境生成

    • 原理: 根據給定的描述或其他輸入生成具有特定屬性和交互性的3D環境。
    • 技術和方法:
      • 神經輻射場(Neural Radiance Fields, NeRF): NeRF使用神經網絡來表示3D場景,通過輸入視角和方向,網絡可以預測該視角下該點的顏色和密度。NeRF可以根據2D圖像重建出高質量的3D場景。
      • 生成模型用于3D資產: 使用GANs或擴散模型等生成模型直接生成3D網格、點云或體素表示的3D物體。
      • 程序化生成(Procedural Generation): 使用算法規則來創建復雜的3D環境,例如游戲中的地形、建筑等。
      • 世界模型(World Models): 學習環境的抽象表示,使智能體能夠在其中進行規劃和行動。這可能涉及到學習環境的動態模型和狀態轉移函數。

3. AI代理和自動化

  • Deep Research

    • 這通常涉及到利用LLM強大的信息檢索、理解和推理能力,結合特定的領域知識和工具,來輔助人類進行深入的研究工作。其核心技術仍然是LLM及其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例如RAG、工具使用等。
  • AI操作員

    • 這類應用的核心是讓AI能夠理解用戶的自然語言指令,并將其轉化為對外部服務或應用的具體操作。這需要LLM具備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意圖識別、規劃和執行能力。其背后可能涉及到自然語言處理(NLP)、對話管理、API調用等技術。
  • AI在企業工作流程中的應用

    • 這涵蓋了各種利用AI技術來自動化企業內部流程的應用,例如文檔處理、數據分析、客戶服務、內容創作等。具體用到的技術取決于具體的應用場景,可能包括LLM、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模型等。

4. 機器人技術的突破

  • 通過意念控制機器人手臂

    • 原理: 通過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技術,將人類的腦電信號轉化為控制機器人手臂的指令。
    • 技術和方法:
      • 腦電信號采集: 使用腦電圖(EEG)或其他更精確的神經信號采集技術(例如植入式電極)來獲取大腦的活動信息。
      • 信號處理和特征提取: 對采集到的腦電信號進行預處理、降噪和特征提取,以識別與特定運動意圖相關的信號模式。常用的信號處理方法包括濾波、時頻分析等。
      • 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 使用機器學習算法(例如支持向量機、神經網絡)來訓練模型,將提取到的腦電信號特征映射到機器人手臂的控制指令。
  • 更智能、更節能的機器人夾爪

    • 原理: 通過更先進的傳感器、控制算法和材料設計,提高機器人夾爪的靈活性、精確性和能源效率。
    • 技術和方法:
      • 先進的傳感器: 集成觸覺傳感器、力傳感器、視覺傳感器等,使夾爪能夠感知物體的形狀、大小、材質和受力情況。
      • 精確的控制算法: 使用復雜的控制算法(例如模型預測控制、自適應控制)來實現對夾爪運動的精確控制。
      • 輕量化和高強度材料: 使用新型材料來降低夾爪的重量,提高其強度和耐用性,從而降低能耗。
      • 強化學習: 使用強化學習方法訓練機器人夾爪完成復雜的抓取和操作任務。
  • 用于抑制震顫的人工肌肉

    • 原理: 利用人工肌肉的特性來抵消或減弱人體產生的震顫。
    • 技術和方法:
      • 人工肌肉技術: 使用各種類型的人工肌肉,例如氣動肌肉、液壓肌肉、電活性聚合物等。這些材料在受到外部刺激(例如氣壓、電壓)時會產生收縮或膨脹。
      • 傳感器和控制系統: 使用傳感器檢測人體的震顫情況,然后通過控制系統驅動人工肌肉產生與震顫方向相反的力,從而抑制震顫。
  • 機器人環境理解和導航能力的提升

    • 原理: 讓機器人能夠像人類一樣感知和理解周圍的環境,并在其中安全有效地導航。
    • 技術和方法:
      • 計算機視覺(Computer Vision): 使用攝像頭和其他視覺傳感器獲取環境圖像,并通過圖像處理和分析技術(例如物體檢測、目標跟蹤、語義分割)來理解場景中的物體、障礙物和道路等。常用的算法包括卷積神經網絡(CNNs)。
      • 激光雷達(LiDAR)和雷達(Radar): 這些傳感器可以提供環境的深度信息,幫助機器人構建3D地圖和感知障礙物。
      • 同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SLAM): SLAM技術使機器人能夠在未知環境中同時構建地圖并估計自身的位置。
      • 路徑規劃算法: 使用各種路徑規劃算法(例如A*算法、RRT算法)來找到從起點到終點的最優或可行路徑,并避開障礙物。
  • 雙臂協同機器人

    • 原理: 使兩個或多個機器人手臂能夠協調工作,共同完成復雜的任務。
    • 技術和方法:
      • 多機器人協調控制: 開發能夠協調多個機器人手臂運動的控制算法。這可能涉及到任務分配、運動規劃、碰撞避免等方面。
      • 共享工作空間建模: 對多個機器人手臂共享的工作空間進行建模,以確保它們不會發生碰撞。
      • 強化學習: 使用強化學習方法訓練多個機器人手臂協同完成任務。

5. 可解釋性AI (XAI)

  • 提高AI決策的透明度

    • 原理: 使AI模型的決策過程對人類來說更加透明和可理解,從而建立信任并方便調試和改進。
    • 技術和方法:
      • 注意力機制可視化: 在Transformer模型中,可以將注意力權重可視化,以了解模型在做出決策時關注了哪些輸入部分。
      • 特征重要性分析: 確定輸入特征對模型預測結果的影響程度。常用的方法包括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LIME(Local Interpretable Model-agnostic Explanations)等。
      • 規則提取: 從訓練好的模型中提取出人類可理解的規則。
      • 決策樹和規則列表: 使用決策樹或規則列表等可解釋性模型來近似復雜模型的行為。
  • 張量網絡在XAI中的應用

    • 原理: 張量網絡是一種用于表示高維數據的數學工具。某些類型的張量網絡,例如矩陣乘積態(Matrix Product States, MPS),具有良好的可解釋性。
    • 技術和方法:
      • 矩陣乘積態(MPS): MPS是一種特殊的張量網絡,可以有效地表示某些類型的量子多體態和經典機器學習模型。在XAI中,研究人員探索如何使用MPS來構建既具有高精度又具有良好可解釋性的AI模型。MPS的結構可以揭示模型內部的復雜統計相關性,并提供一種理解模型決策過程的途徑。

6. AI倫理與安全

  • 這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涉及到哲學、倫理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個方面。其目標是識別和應對AI技術發展帶來的潛在倫理和社會風險,并確保AI技術能夠以安全和負責任的方式發展和應用。這包括研究AI的偏見、公平性、透明度、隱私保護、濫用風險等問題,并開發相應的技術和政策來解決這些問題。

7. 專用AI硬件的進步

  • AlphaChip
    • 原理: 利用強化學習來優化芯片的設計過程,例如芯片布局規劃(Floorplanning)。
    • 技術和方法:
      • 強化學習: 將芯片布局規劃問題建模為一個強化學習任務。智能體(RL模型)通過與環境(芯片設計空間)的交互,嘗試不同的布局方案,并根據性能指標(例如功耗、性能)獲得獎勵或懲罰。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智能體最終能夠找到最優或接近最優的芯片布局方案。

三、AI新技術的在產品中的應用

1. 更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 (LLMs)

  • OpenAI:

    • ChatGPT: 這是最直接的應用,GPT-4o以及之前的版本驅動了ChatGPT的強大對話、文本生成、代碼編寫等能力。其多模態能力也已在ChatGPT中體現,可以處理圖像和音頻輸入。
    • DALL-E 3 (集成于ChatGPT和API): 利用LLM理解文本描述并生成高質量圖像。
    • OpenAI API: 開發者可以使用OpenAI API將這些強大的LLM能力集成到自己的應用程序和服務中。
  • Google:

    • Gemini (集成于Search, Workspace, Android, Gemini Advanced): Gemini模型被深度集成到Google的各種產品中,例如提升搜索結果的質量和相關性,在Gmail和Docs中提供寫作輔助,在Android設備上提供智能助手功能。Gemini Advanced是Google的付費訂閱服務,提供更強大的模型能力。
    • Imagen 3 (可能集成于Google Photos, Search等): 用于文本生成高質量圖像。
    • MusicFX: 用于根據文本提示生成音樂。
    • Veo: 用于根據文本提示生成高質量視頻。
  • Anthropic:

    • Claude (通過API和部分應用): Claude系列模型以其強大的文本處理和理解能力著稱,被一些公司用于客戶服務、內容創作等場景。
  • Microsoft:

    • Copilot (集成于Windows, Office, Edge): Copilot利用OpenAI的模型(包括GPT系列)為用戶提供各種智能輔助功能,例如在Word中生成文本、在Excel中分析數據、在PowerPoint中創建演示文稿、在Edge瀏覽器中總結網頁內容等。
    • Bing (集成OpenAI模型): Bing搜索引擎集成了OpenAI的模型,提供更智能的搜索結果和對話式搜索體驗。
  • Meta:

    • Llama 系列模型 (供研究和開發者使用,可能內部應用): Meta發布了Llama系列開源LLM,供研究人員和開發者使用。這些模型也可能被Meta內部用于改進其社交媒體平臺的功能。

2. 生成式AI的進步

  • 文本到圖像:

    • OpenAI (DALL-E 3): 如上所述。
    • Google (Imagen 3): 如上所述。
    • Stability AI (Stable Diffusion): Stable Diffusion是開源的,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圖像生成應用和平臺。
    • Midjourney: 通過Discord機器人提供圖像生成服務。
    • Adobe (Firefly): 集成到Adobe Creative Cloud套件中,例如Photoshop和Illustrator,用于圖像生成和編輯。
  • 文本到視頻:

    • Google (Veo): 如上所述。
    • OpenAI (Sora - 目前預覽階段): 備受期待的文本到視頻生成模型。
    • RunwayML (Gen-1, Gen-2): 提供在線文本到視頻編輯和生成工具。
    • Meta (Emu Video): Meta發布的研究項目。
  • 文本到音頻:

    • Google (MusicFX): 如上所述。
    • OpenAI (Jukebox): 較早期的文本到音樂生成模型。
    • Stability AI (Stable Audio): 用于生成音樂和音效。
  • 可控的3D環境生成:

    • Google (Genie 2 - 研究項目): 雖然是研究項目,但預示了未來在游戲開發、虛擬現實等領域的應用潛力。
    • Nvidia (Omniverse): 一個用于構建和模擬虛擬世界的平臺,利用AI技術輔助內容生成。
    • Unity 和 Unreal Engine: 這些游戲引擎也在探索和集成AI技術用于程序化內容生成。

3. AI代理和自動化

  • Deep Research:

    • Google (Gemini Advanced): 其“Deep Research”功能旨在幫助用戶進行更深入的復雜問題研究。
    • Microsoft (Copilot): 在文檔總結、信息檢索等方面也具備一定的研究輔助能力。
  • AI操作員:

    • OpenAI (ChatGPT Operators): 目前處于早期階段,但展示了AI自主完成在線任務的潛力。
  • AI在企業工作流程中的應用:

    • Salesforce (Einstein): 將AI集成到CRM平臺中,用于銷售預測、客戶服務自動化等。
    • Microsoft (Dynamics 365): 提供各種AI驅動的企業應用,例如智能銷售、客戶服務和運營管理。
    • SAP: 將AI和機器學習技術集成到其企業軟件中,用于智能自動化和決策支持。
    • Adobe (Sensei): 將AI集成到其營銷和創意云產品中,用于內容個性化、自動化營銷流程等。
    • UiPath, Automation Anywhere: 這些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公司正在集成AI技術,使機器人能夠處理更復雜的、非結構化的任務。

4. 機器人技術的突破

  • 腦控機器人手臂:

    • 這項技術目前主要處于研究階段,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例如加州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正在進行相關研究。一些醫療技術公司也在探索其在假肢和輔助設備方面的應用。
  • 更智能、更節能的機器人夾爪:

    • 工業機器人制造商 (ABB, Fanuc, KUKA, Universal Robots): 這些公司不斷改進其機器人夾爪的性能和效率。
    • 物流和電商公司 (Amazon Robotics, Ocado): 在其自動化倉庫中使用了更智能的夾爪來提高揀選效率。
  • 用于抑制震顫的人工肌肉:

    • 這項技術也主要處于研發階段,一些生物工程和醫療設備公司正在進行相關研究。
  • 機器人環境理解和導航能力的提升:

    • 自動駕駛汽車公司 (Waymo, Cruise, Tesla, Zoox): 這些公司是計算機視覺、激光雷達、雷達和SLAM等技術的最大應用者。
    • 配送機器人公司 (Starship Technologies, Nuro): 利用這些技術實現自主配送。
    • 倉儲機器人公司 (Amazon Robotics, Locus Robotics): 使用這些技術在倉庫中自主導航和搬運貨物。
    • 服務機器人公司: 許多公司正在開發用于清潔、安保、酒店等行業的自主移動機器人。
  • 雙臂協同機器人:

    • 工業自動化公司: 正在開發和應用雙臂協同機器人,用于更復雜的裝配和制造任務。

5. 可解釋性AI (XAI)

  • AI開發平臺和工具:
    • Google Cloud AI Platform (What-If Tool): 提供工具幫助開發者理解和解釋機器學習模型的行為。
    • Microsoft Azure Machine Learning (InterpretML): 提供可解釋性算法和工具。
    • IBM Watson OpenScale: 提供AI模型的可解釋性和公平性監控。
  • 金融、醫療等監管嚴格的行業: 這些行業正在逐步采用XAI技術,以滿足監管要求并提高對AI決策的信任度。

6. AI倫理與安全

  • 這方面更多的是公司層面的政策和研究投入。大型科技公司如Google、OpenAI、Microsoft、Meta等都有專門的團隊和項目關注AI倫理和安全問題,并將其融入到產品開發過程中。

7. 專用AI硬件的進步

  • Google (TPU - Tensor Processing Unit): Google自研的AI加速芯片,用于其內部的機器學習工作負載。
  • Nvidia (GPU): Nvidia的GPU在AI訓練和推理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公司的AI產品和服務中。
  • Amazon (AWS Inferentia, Trainium): Amazon Web Services提供的AI加速芯片,用于其云平臺上的AI應用。
  • Microsoft (正在研發): 微軟也在積極研發自己的AI加速硬件。
  • 其他芯片制造商 (Intel, AMD, 以及各種AI芯片初創公司): 都在積極開發和推廣用于AI應用的專用硬件。

需要強調的是,AI技術的應用非常廣泛且不斷發展,以上列舉的只是部分示例。許多公司都在積極探索和應用這些新技術,以改進現有產品、開發新產品并提升運營效率。

四、國產DeepSeek使用的技術

DeepSeek 肯定使用的技術:

  • 更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 (LLMs): 這是 DeepSeek 的核心業務。他們的 DeepSeek LLM 系列模型,包括 DeepSeek V2 和最新的 R1 模型,都基于 Transformer 架構。

    • Transformer 架構及其核心組件: DeepSeek 的模型毫無疑問地使用了自注意力機制、多頭注意力、位置編碼等 Transformer 的關鍵技術。
    • 大規模數據集和計算資源: DeepSeek 的模型在海量數據上進行了預訓練。
    • 優化算法: 他們采用了標準的優化算法進行模型訓練。
    • 上下文記憶: DeepSeek 的模型支持長上下文窗口,例如 DeepSeek V2 支持高達 128K tokens。
  • 生成式 AI:

    • 文本生成和代碼生成: 這是 DeepSeek LLM 的主要功能,尤其在代碼生成方面表現出色。
  • AI 代理與自動化:

    • DeepSeek 的 R1 模型被直接定位為 ChatGPT-4o 的競爭對手,這表明他們正在積極開發具備更強自主性和代理能力的 AI 模型。

DeepSeek 很可能使用的技術:

  • 多模態能力: 雖然 DeepSeek 最初專注于文本和代碼,但其最新的 R1 模型具備與 GPT-4o 競爭的能力,后者是多模態的。因此,R1 很可能已經具備或正在積極開發多模態處理能力。
  • 更快的推理速度和更高的效率: DeepSeek V2 的架構亮點之一就是其高效的推理能力,這得益于其 Multi-Head Latent Attention (MLA) 機制和 DeepSeekMoE 架構。R1 模型也強調效率。
  • 強化學習 (Reinforcement Learning): 有報道提到 DeepSeek 在模型訓練過程中使用了強化學習技術,以提高效率。

DeepSeek 可能涉及或未來可能涉及的技術:

  • 可解釋性 AI (XAI): 雖然沒有明確的公開信息,但作為一家領先的 AI 研究公司,DeepSeek 很可能也在探索和研究 XAI 技術,以提高其模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 AI 倫理與安全: 同樣,所有主要的 AI 公司都會關注 AI 倫理與安全問題,DeepSeek 也不例外,他們很可能制定了相關的內部規范和研究方向。

DeepSeek 目前不太可能涉及的技術:

  • 機器人技術突破: DeepSeek 目前的公開信息和產品主要集中在語言模型和生成式 AI 領域,沒有跡象表明他們直接參與機器人技術的研發。
  • 專用 AI 硬件: DeepSeek 是一家 AI 模型和軟件開發公司,他們很可能依賴于現有的 GPU 等通用 AI 硬件進行模型訓練和推理,而不是自行研發專用 AI 芯片。

總結:

國產 DeepSeek 毫無疑問地使用了上面提到的 LLM 和生成式 AI 相關的核心技術。他們最新的 R1 模型也顯示出在多模態能力和 AI 代理方面取得進展。雖然在機器人技術和專用 AI 硬件方面可能沒有直接涉足,但作為一家領先的 AI 公司,DeepSeek 很可能也在關注并研究可解釋性 AI 和 AI 倫理安全等重要領域。

五、AI 技術未來前景展望

                                  [核心:不斷發展的AI能力]|-----------------------------------------------------|                     |                     |[更強大的LLMs]             [生成式 AI]             [AI 代理與自動化]/---------\             /---------\             /---------\| 增強推理  |           | 高保真內容|           | 智能自動化|| 多模態    |           | 3D環境生成|           | 自主系統  || AI 代理   |           | 新材料設計|           | 個性化服務|| 個性化體驗|           \---------\             \---------\\---------/                 |                       ||                       |                       |-----------------------------------------------------|-----------------------------------------------------|                     |                     |[機器人技術突破]           [可解釋性 AI (XAI)]         [AI 倫理與安全]/---------\             /---------\             /---------\| 人機協作  |           | 可信賴的AI|           | 偏見緩解  || 精準操作  |           | 透明決策  |           | 負責任開發|| 自主移動  |           | 改進調試  |           | 魯棒性與安全|| 生物啟發  |           \---------\             \---------\\---------/                 |                       ||                       |                       |-----------------------------------------------------|[專用 AI 硬件]/---------\| 更快訓練  || 高效推理  || 邊緣 AI   |\---------/

圖示說明:

  1. 核心:不斷發展的AI能力 (中心位置): 表示所有新技術都圍繞著提升AI的整體能力。

  2. 主要分支 (放射狀分布):

    • 更強大的LLMs: 指向更智能的助手、高級內容創作、個性化教育/醫療、自主決策等未來應用。
    • 生成式 AI: 指向沉浸式娛樂、虛擬世界、快速原型設計、科學發現等未來應用。
    • AI 代理與自動化: 指向更高的生產力、更安全的交通、個性化的客戶體驗、新型人機交互方式等未來應用。
    • 機器人技術突破: 指向更高效的制造、更智能的物流、助老助殘、探索危險環境等未來應用。
    • 可解釋性 AI (XAI): 指向在關鍵領域的更廣泛應用、對AI局限性的更好理解、更容易的開發和維護等未來應用。
    • AI 倫理與安全: 指向更公平的AI系統、更安全的部署、公眾信任度的提高等未來發展。
    • 專用 AI 硬件: 指向AI的普及化、實時處理能力、隱私保護的AI應用等未來趨勢。
  3. 子分支 (每個主要分支下): 列出了每個主要技術領域內的關鍵進展和未來潛力。

  4. 連接線: 表示這些技術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關系。例如,更強大的LLMs可以提升AI代理的能力,而專用AI硬件可以加速所有AI技術的進步。

前景展望:

  • 智能化程度全面提升: AI將更加智能、自主,能夠處理更復雜的任務,并更好地理解和響應人類的需求。
  • 應用場景更加廣泛: AI將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個人生活到各行各業都將受到深刻影響。
  • 人機協作更加緊密: AI將成為人類的智能助手和合作伙伴,共同創造更大的價值。
  • 對倫理和安全的要求更高: 隨著AI能力的增強,對其倫理和社會影響的關注將更加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管和保障機制。
  • 硬件基礎設施持續發展: 專用AI硬件的進步將為更強大、更高效的AI應用提供堅實的基礎。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diannao/79677.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diannao/79677.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diannao/79677.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AI與IT的共生

AI并非“職業終結者”,而是IT從業者的“認知杠桿”。通過工具化協作、技能升級與倫理治理,人類可釋放創造力,探索量子計算、生物啟發算法等深水區。未來的IT行業將呈現“AI賦能人類,人類定義AI邊界”的共生格局。 一、AI如何改變…

swagger的簡介及使用方法

Swagger 是一個用于描述、生成、文檔化和測試 RESTful API 的開源工具集。它可以自動生成 API 文檔,幫助開發者理解和使用 API。Swagger 由 Swagger.io 提供,并已經發展成了一套廣泛應用于 API 設計和文檔的標準。 Swagger 項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2010 年…

解決Flutter 2.10.5在升級Xcode 16后的各種報錯

Flutter 環境 Flutter version 2.10.5Dart version 2.16.2DevTools version 2.9.2CocoaPods version 1.16.2Xcode 16.3 問題一:XCResult parsing error: Error: This command is deprecated and will be removed in a future release, --legacy flag is required t…

Vue + Spring Boot 整合全解析

一、引言 在當今的Web開發領域,前后端分離架構已成為主流。Vue.js作為一款流行的前端框架,以其簡潔易用和高效的特點深受開發者喜愛;Spring Boot則是Java后端開發中快速構建應用的利器。將Vue和Spring Boot整合,能夠充分發揮兩者…

PDF.js 生態中如何處理“添加注釋\添加批注”以及 annotations.contents 屬性

我們來詳細解釋一下在 PDF.js 生態中如何處理“添加注釋”以及 annotations.contents 屬性。 核心要點:PDF.js 本身主要是閱讀器,不是編輯器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PDF.js 的核心庫 (pdfjs-dist) 主要設計用于解析和渲染&#xf…

當HTTP遇到SQL注入:Java開發者的攻防實戰手冊

一、從HTTP請求到數據庫查詢:漏洞如何產生? 危險的參數拼接:Servlet中的經典錯誤 漏洞代碼重現: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String category = request.getParameter("…

【grafana原生告警中心配置飛書機器人告警】

在grafana中的connect point中使用webhook的方式推送到飛書,始終無法觸發告警,原因是grafana推送的格式飛書不識別,現有兩種方式 1.使用中轉服務 使用flask搭建一個服務,grafana告警先通過webhook發送到web服務中,格…

kafka集群認證

1、安裝Kerberos(10.10.10.168) yum install krb5-server krb5-workstation krb5-libs -y ? 查看版本 klist -V ? Kerberos 5 version 1.20.1 ? 編輯/etc/hosts 10.10.10.168 ms1 10.10.10.150 ms2 10.10.10.110 ms3 vim /etc/krb5.conf # Configuration snippets ma…

前端工程化之自動化測試

自動化測試 自動化測試為什么需要測試?什么時候需要考慮測試測試類型前端測試框架單元測試Jest 重點掌握項目示例package.jsonsrc/utils/math.tssrc/utils/math.test.ts進行測試jest.config.js覆蓋率直觀看覆蓋率coverage/lcov-report/index.html src/main.test.tst…

分布式系統核心原理

CAP定理與權衡實踐 CAP定理 一致性(Consistency) 強一致性:所有讀寫操作均基于最新數據(如銀行轉賬)。 最終一致性:數據副本經過一段時間后達到一致(如社交媒體的點贊數)。 技術實現…

Step文件無法編輯怎么辦?

Step文件無法編輯怎么辦? 這里介紹兩種方法, 1、 直接導入 準備step文件,solidworks導入后是這樣,不能在上面直接編輯 圖 1 點擊右鍵,選擇解除特征(不同版本的可能不太一樣,這里是solidworks2…

TIM_ITConfig() 和 TIM_Cmd()

在STM32的定時器中斷配置中,TIM_ITConfig() 和 TIM_Cmd() 是兩個關鍵函數,它們分別控制中斷使能和定時器計數器的啟停,作用層級不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1. TIM_ITConfig(TIM2, TIM_IT_Update, ENABLE) 作用 啟用定時器的特定中斷…

TensorFlow 實現 Mixture Density Network (MDN) 的完整說明

本文檔詳細解釋了一段使用 TensorFlow 構建和訓練混合密度網絡(Mixture Density Network, MDN)的代碼,涵蓋數據生成、模型構建、自定義損失函數與預測可視化等各個環節。 1. 導入庫與設置超參數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ensorflow as t…

數據結構實驗7.2:二叉樹的基本運算

文章目錄 一,實驗目的二,問題描述三,基本要求四,實驗操作五,示例代碼六,運行效果 一,實驗目的 深入理解樹與二叉樹的基本概念,包括節點、度、層次、深度等,清晰區分二叉…

直線軸承常規分類知多少?

直線軸承的分類方式多樣,以下是從材質、結構形狀和常規系列三個維度進行的具體分類: 按主要材質分類 外殼材質:常見的有不銹鋼,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適用于一些對環境要求較高、易受腐蝕的工作場景;軸承…

websocket和SSE學習記錄

websocket學習記錄 websocket使用場景 即時聊天在線文檔協同編輯實施地圖位置 從開發角度來學習websocket開發 即使通信項目 通過node建立簡單的后端接口,利用fs, path, express app.get(*, (req, res) > {const assetsType req.url.split(/)[…

CUDA編程中影響性能的小細節總結

一、內存訪問優化 合并內存訪問:確保相鄰線程訪問連續內存地址(全局內存對齊訪問)。優先使用共享內存(Shared Memory)減少全局內存訪問。避免共享內存的Bank Conflict(例如,使用padding或調整訪…

【雙指針】對撞指針 快慢指針 移動零

文章目錄 雙指針介紹對撞指針快慢指針283. 移動零解題思路算法思路算法流程雙指針介紹 ? 算法中的雙指針,并不一定是指我們平常在 c/c++ 使用的指針類型,更多時候其實是數組的下標等,因為它們也是有標識某個元素的功能,通常我們也就順其自然地稱其為 “指針” ! ? 常見…

數據結構0基礎學習堆

文章目錄 簡介公式建立堆函數解釋 堆排序O(n logn)topk問題 簡介 堆是一種重要的數據結構,是一種完全二叉樹,(二叉樹的內容后面會出), 堆分為大小堆,大堆,左右結點都小于根節點,&am…

4.17--4.19刷題記錄(貪心)

第一部分:準備工作 代碼隨想錄中解釋為:貪心的本質是選擇每一階段的局部最優,從而達到全局最優。 而我的理解為:貪心實質上是具有最優子結構的一種算法。所有的解都能由當前最優的解組成。 第二部分:開始刷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