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供應鏈的全局觀的全兩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供應鏈的基礎概念和供應鏈的協作和集成問題。
供應鏈業務-供應鏈全局觀(一)定義了什么是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
所謂供應鏈就是把采購進來的東西,通過自身的生成加工,進行增值服務,賣出去,然后交付給客戶。
所謂供應鏈管理是從客戶的客戶到供應商的供應商,供應鏈管理是對貫穿其中的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成管理。供應鏈管理其本質就是三流的管理。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以最大化客戶的價值、最小化供應鏈的成本。供應鏈管理的本質上是平衡,在滿足客戶需求和最小化供應鏈成本之間進行平衡。讓滿足客戶需求和控制供應鏈成本之間獲得一個全局的最優解,而不是如何獲得一個完美方案
供應鏈業務-供應鏈全局觀(二)主要介紹了供應鏈管理的協助和集成。供應鏈管理,因為所謂的“鏈”,其實就是由各個環節組成,然后進行有效的協作,最終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和供應成本最小化的目標。
如果需要協作好,就需要對產品、資金和信息進行集成管理,讓個各個環節的產品信息、資金信息和業務信息都需要打通。
所以,供應鏈管理最重要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協作,一個是集成。同時討論為什么協作不起來,主要原因是不僅僅需要每個部門有自己的豎向考核指標,還要有貫穿每個“鏈”的橫向指標。最后討論為什么集成不起來的原因,主要原因就是兩個,一個是“想不想”,一個是“能不能”,前者是意愿問題,后者則是工具問題。
如果大家對于以上問題還存在疑問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點擊鏈接溫故一下。
供應鏈的三流
供應鏈管理三流就是對產品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集成管理。
產品流是從供應商的供應商流向客戶的客戶,資金流是從客戶的客戶流向供應商的供應商,而信息流則雙向流動,支配產品流與資金流。
什么是產品流
產品流:產品流是產品的物理流動,涉及采購、生產、倉儲、運輸等。其管理重點是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采購、制造、運輸和銷售產品。
例如:
-
某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電池原材料(鋰、鈷)→ 電池生產商→ 整車組裝廠→ 區域配送中心→ 4S門店→ 消費者
-
生鮮電商:農戶→ 產地倉→ 冷鏈運輸→ 城市前置倉→ 末端配送→ 消費者家庭
產品流與物流的區別
產品流是產品的物理流動,指實體產品從原材料到終端消費者的物理移動過程,涉及采購、生產、倉儲、運輸等。其管理重點是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采購、制造、運輸和銷售產品。而產品流還包括增值的生產過程,例如在生產企業內,設備布局、工藝流程等都屬產品流的范疇。
物流說到底是把產品從A點搬到B點?,本身并不對產品增值。物流是產品流的一部分,產品流包含了物流。
1. 汽車制造行業
-
產品流:
流程:鋼材供應商 → 沖壓車間(車身制造)→ 總裝車間(零部件組裝)→ 4S店 → 消費者
管理重點:協調全球零部件供應商的交貨時間、平衡不同車型的生產節奏、處理召回產品的逆向流動。 -
物流:
操作:從沖壓車間到總裝車間的零部件運輸、成品車從工廠到4S店的鐵路/公路運輸、4S店的庫存管理。
管理重點:選擇鐵路還是公路運輸以降低單臺成本、優化倉庫布局減少搬運次數。
區別體現:
產品流需要解決“何時生產哪種車型”(生產計劃),而物流需解決“如何用最低成本將車輛從武漢工廠運到上海4S店”(運輸方案)。
2. 生鮮電商行業
-
產品流:
流程:農戶采摘 → 產地預處理(分揀、預冷)→ 冷鏈干線運輸 → 城市倉加工(包裝、貼標)→ 末端配送 → 消費者 → 過期商品回收。
管理重點:控制全鏈條損耗率、協調不同品類(海鮮/果蔬)的保鮮周期差異。 -
物流:
操作:冷鏈車輛溫度監控、社區前置倉的庫存周轉、騎手配送路徑規劃。
管理重點:確保運輸途中溫度≤4℃、設計30分鐘送達的最優配送路線。
產品流關注“如何設計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保鮮鏈路”,物流則專注“如何在配送環節實現30分鐘達且成本可控”。
產品流是“戰略視角的全局流動”,需要協調采購、生產、銷售等多部門。
物流是“戰術層面的物理執行”,依賴運輸工具、倉儲技術等硬實力。
產品流如同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維持生命運行),物流則是心臟搏動與血管運輸(推動血液流動的具體機制)。兩者必須協同,但解決的問題層級截然不同。
什么是信息流
信息流:貫穿供應鏈的數據傳遞,包括訂單、預測、庫存等信息的雙向流動。
信息流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供應鏈中所有業務單據的數據記錄、傳遞和關聯過程。這些單據承載著從采購到銷售、從生產到結算的完整業務軌跡,通過數據串聯形成供應鏈的"數字基因鏈"。
以下從業務單據視角展開說明:
采購申請單 → 采購訂單 → 入庫單 → 生產工單 → 質檢報告 → 出庫單 → 銷售訂單 → 物流運單 → 對賬單 → 付款憑證
數據關聯邏輯:
-
縱向穿透:單據間通過唯一編號(如采購訂單號)建立關聯
-
橫向整合:跨部門數據匹配(如入庫單數量與采購訂單比對)
-
逆向追溯:通過銷售訂單反查原材料批次(如食品召回)
例如,在醫藥流通企業,對于產品的追溯一般都是通過完善的信息流。
-
特殊單據流:
采購訂單 → 藥檢報告單(掃碼驗證真偽) → 冷鏈運輸溫控日志 → 銷售出庫單(批號追蹤) → 醫保結算單(與衛健委系統對接) -
關鍵關聯:
每盒藥品的電子監管碼貫穿所有單據,實現從原料藥到患者用藥的全生命周期追溯。
但真實供應鏈的信息流如同毛細血管網絡:
-
主動脈:采購單、銷售單等主單據
-
分支血管:質檢單、變更單等細分單據
-
微循環:設備傳感器日志、電子簽章記錄等元數據
只有將主支流、正逆向、軟硬單據全部納入管理,才能實現真正的全息化供應鏈。就像現代城市的地下管網系統,看不見的分支管道(異常處理單據)往往決定著整個系統的健康度。
信息流管理的重點
信息流管理的核心在于通過數據的高效傳遞與智能處理,驅動供應鏈的精準決策與協同運作。
信息的本質就是數據,對于數據來說準確性、時效性和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在供應鏈中的有序流動與價值轉化,其質量直接決定供應鏈的效能。從數據三性(完整性、準確性、時效性)出發,信息流管理的核心可歸結為“構建可信數據鏈,驅動精準決策”。
信息流就是數據鏈,供應鏈管理,非常大程度上都依賴這個數據鏈。
針對信息流的完整性,其實挑戰并不是在數據本身,而是供應鏈的透明度,即在供應鏈中,例如:產品具體在哪個環節,有多少,說白了,產品流還是個信息流問題。再比如,針對供應商送貨時效,我們有沒有完整的記錄,從采購下單,供應商確認以及供應商出庫到采購入庫,這些環節是否被完整的記錄,這些才是信息流完整性的挑戰,如果數據完整性確實,對于后續精準決策其實影響是非常大的。
完整性管理:打造無斷點的數據閉環,確保數據覆蓋供應鏈全場景、全周期,消除“信息黑洞”。
準確性管理:消滅“數據噪聲”,確保數據真實反映物理世界,避免“假數據真決策”。
時效性管理:實現“數據零時差”,讓數據流動速度超越實體流動速度,搶占決策先機。
完整×準確×時效 = 可信決策力
-
完整性是分母:缺失的數據會無限放大風險(如某藥企因批次記錄不全導致整季產品報廢)。
-
準確性是系數:錯誤數據會讓所有努力歸零(如某券商因交易數據錯誤引發10億元虧損)。
-
時效性是指數:過時的數據價值呈指數衰減(如臺風路徑數據延遲1小時,物流損失可能翻倍)。
當企業掌握這三把“數據密鑰”,就能打開供應鏈智能化的新維度——不再是簡單搬運貨物,而是通過數據流精準編排資源,實現“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共舞”。這才是信息流管理的終極意義。
什么是資金流
資金流是供應鏈中與產品流動方向相反的貨幣流轉過程,貫穿采購、生產、銷售、結算等全環節。它是企業運營的"血液系統",直接影響供應鏈的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資金流中斷,導致很多行業整體陷入困境,并且大部分企業基本上是無力回天。
虧本是慢性病,就如吃不飽飯,只是餓著,但不會立即餓死;資金周轉不靈則如腦中風,用不了多久就會死人。
資金流的管理重點
1. 流動性管理:保障資金鏈不斷裂,其關鍵指標是:現金周轉天數(CCC)= 存貨周轉天數 + 應收賬款天數 - 應付賬款天數,例如:戴爾負現金周期:通過直銷模式+供應商賬期管理,實現CCC = -36天(客戶先付款,后向供應商結款)
2. 風險控制:筑起資金安全防線,例如:某手機品牌因渠道商倒閉,8億元應收賬款成為壞賬
3. 效率優化:減少資金閑置損耗,例如:沃爾瑪允許供應商自主選擇提前回款折扣率(如98折換7天到賬),年節省財務費用3億美
4. 戰略協同:驅動三流閉環,例如:信息流指引資金流:ZARA根據實時銷售數據提前支付優質面料供應商,確保快速補貨。
資金流是供應鏈的“血液循環系統”,貫穿采購、生產、銷售、結算全流程,其管理核心在于確保資金的高效周轉、風險可控和價值增值。
資金流與庫存問題
在很多情況下,資金流問題與庫存問題并存。而庫存則與信息流息息相關,例如“牛鞭效應”中需求預測信息沿供應鏈傳遞時失真、放大,導致整條供應鏈過量生產、過度擴張、庫存積壓,從而導致資金積壓嚴重;
牛鞭效應:供應鏈的“蝴蝶效應”,需求波動從終端消費者向上游逐級放大,導致供應鏈各環節庫存與資金積壓,形如揮動的牛鞭。
牛鞭效應形成機制:
-
預測失真:零售商根據歷史銷量預判需求,批發商疊加安全庫存,層層加碼
-
訂單博弈:采購方因恐慌性囤貨(如芯片短缺時車企超量下單)
-
促銷擾動:短期促銷活動扭曲長期需求信號(如雙11銷量激增引發生產誤判)
采購方因為商業原因故意隱瞞市場數據,或者因為擔心供應商的產能不足而故意拔高預測,也會導致供應商過度生產,庫存積壓。“
牛鞭效應”造成庫存問題,而“牛鞭效應”的根本起因是信息不對稱?。所以,資金流問題往往取決于信息流的解決方案。?“拿信息換庫存”也是拿信息換現金,即通過鼓勵供應鏈伙伴及時、準確地共享信息,消除信息不對稱,來減小“牛鞭效應”?、降低庫存、減少資金積壓,從而盤活整個供應鏈。
其實對于三流來說,三條流是相互關聯的,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這就是三流集成的概念。例如信息流通暢了,產品流就流暢(信息流驅動產品流)?;產品流通暢了,庫存就低(產品的停滯形成庫存)?;庫存低了,資金積壓就少,更多的現金進入流轉,資金流就通暢。這些都降低了供應鏈的成本,提高了供應鏈的速度。
寫在最后話
本篇文章主要討論了供應鏈的三流的定義和管理重點,具體如下:
-
產品流:
-
定義:實體產品從原材料到終端消費者的物理流動,涵蓋采購、生產、倉儲、運輸等環節。
-
管理重點:經濟高效地實現增值過程(如生產工藝優化),與物流(單純物理搬運)形成戰略與戰術的互補。
-
-
信息流:
-
定義:雙向流動的數據鏈,貫穿訂單、庫存、預測等業務單據,驅動產品流與資金流。
-
管理重點:數據完整性(全流程覆蓋)、準確性(消除失真)、時效性(實時響應)。
-
-
資金流:
-
定義:與產品流反向的貨幣流動,貫穿采購、銷售、結算全流程。
-
管理重點:保障流動性(如戴爾負現金周期)、控制風險(匯率/信用風險)、優化效率(動態貼現)。
-
同時又提到了,供應鏈領域里面的著名的“牛鞭效應”以及與三流協同的關系。具體如下:
-
牛鞭效應根源:信息不對稱導致需求信號逐級失真放大(如某紙巾品牌渠道庫存放大4.7倍)。
-
信息流的核心作用:
-
消除信息孤島:寶潔與沃爾瑪CPFR模式共享銷售數據,預測偏差從32%降至6%。
-
數據驅動決策:實時需求數據指導生產(如SHEIN 7天上新周期),減少過度生產和庫存積壓。
-
-
三流聯動價值:
-
信息流透明化 → 降低庫存 → 釋放資金占用(如某電子企業庫存周轉提升81%)。
-
資金流優化 → 支持敏捷生產 → 提升產品流效率(如特斯拉通過賬期管理加速研發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