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實踐中,對于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但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的,應以何種標準計算折價補償款的問題,認識不一致。【法官會議意見】: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是承包人進行工程建設、交付工作成果即建設工程并由發包人支付價款的合同。建設工程竣工后,發包人應當根據合同約定及國家頒發的施工驗收規范和質量檢驗標準及時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發包人應當按照約定支付價款并接收建設工程。如果發包人不按照合同約定及相應的規范或者標準組織驗收,但接收建設工程的,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第九條、第十四條等規定,視為建設工程質量合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七百九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但是建設工程經驗收合格的,可以參照合同關于工程價款的約定折價補償承包人。”根據上述規定,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但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的,應當依法參照合同關于工程價款的約定,計算承包人應得折價補償款。實務中,之所以出現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但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的情形下以何種標準計算折價補償款的爭議,在于未能準確理解《民法典》第七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建設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復雜性,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的約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雙方當事人對于合同簽訂和履行的合理預期以及對于相關合同風險的預先安排,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無效,沒有更加科學、合理、簡便有效的折價補償標準的情況下,參照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關于工程價款的約定折價補償承包人具有相當的合理性。這種方式可以在保證建設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確保雙方當事人均不能從無效合同中獲得超出合同有效時的利益,符合當事人的合理預期和我國建筑市場的實際,能夠保證案件裁判的社會效果。《民法典》第七百九十三條第一款雖然使用了“可以參照”的表述,但如果工程建設未發生大規模設計改變,或者合同中有關工程價款約定不存在嚴重違背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等情況,人民法院在具體裁判中,不宜任意將“可以參照”理解為可以參照、也可以不參照。 觀點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2022年第22次專業法官會議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