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一、算法原理
- 1、概述
- 2、參考文獻
- 二、軟件操作
- 三、結果展示
- 1、原始圖像
- 2、處理結果
一、算法原理
1、概述
??SAR系統觀測到的是電磁波入射地球表面后反射(后向散射)的雷達脈沖的強度和相位信息。這個信息編碼到雷達坐標系統下,即斜距坐標系,被記錄下來。在一些應用中,需要將SAR數據從斜距坐標系轉到地理坐標系。這個過程就是SAR數據的地理編碼(Geocoding)。
?? 雷達傳感器測量的是發射脈沖和接收信號強度的比,這個比值稱為后向散射。經過輻射定標的后向散射強度信息,不受SAR數據觀測幾何(不同SAR傳感器或不同接收模式)的影響,相當于歸一化到同一標準下,可以進行對比和分析。這個過程就是SAR數據的輻射定標(Calibration)。
?? 根據雷達方程,SAR數據輻射定標的公式為:
P d = P t ? G t A ( θ e l , θ a z ) ? G r A ( θ e l , θ a z ) ? λ 3 ? G r E ? G p ( 4 π ) 3 ? R 3 ? L S ? L a ? A ? σ o + P n P_d=\frac{P_t\cdot G_t^{A}(\theta_{el},\theta_{az})\cdot G_r^{A}(\theta_{el},\theta_{az})\cdot \lambda^{3}\cdot G_r^{E}\cdot G_p}{(4\pi)^3\cdot R^3\cdot L_S\cdot L_a}\cdot A \cdot \sigma^o+P_n Pd?=(4π)3?R3?LS??La?Pt??GtA?(θel?,θaz?)?GrA?(θel?,θaz?)?λ3?GrE??Gp???A?σo+Pn?
其中:
- P d P_d Pd?為傳感器接收到的后向散射強度。
- P t P_t Pt?為傳輸功率。
- P n P_n Pn?為附加功率。
- G A G^A GA為透視和接收天線增益。
- G E G^E GE為雷達接收器的電流增益。
- G p G_p Gp?為處理器常數。
- R R R為距離傳播損耗。
- θ e l \theta_{el} θel?為天線仰角。
- θ a z \theta_{az} θaz?為天線方位角。
- L L L為大氣和系統的損耗。
- A A A為散射面積。
總的來說,SAR數據的輻射定標參數包括:散射面積 ( A ) (A) (A)、天線增益 ( G 2 ) (G_2) (G2?)和距離傳播損耗 ( R 3 ) (R^3) (R3)。
?? 為了得到定標所用到的幾何參數,需要輸入DEM文件,所以在SARscape中,地理編碼和輻射定標的操作是在同一個工具中完成的,在地理編碼的時候可以計算出定標參數。
?? 定標結果是無量綱的(單位是linear),由于后向散射的量級都比較小,實際工作中便于分析往往會轉成dB的單位,如果要輸出dB為單位的定標結果(10*log10 of the linear value),可以選擇相應單位的定標結果輸出。
定標結果一般采用以下命名:
- Sigma——后向散射系數,就是通常說的散射體反射回來的雷達強度,單位是dB
- Gamma——用入射角歸一化的后向散射系數
- Beta——雷達亮度(反射率)系數
要輸出某個形式的后向散射系數,也可以通過地理編碼時的參數設置實現。
2、參考文獻
[1] SARscape中SAR數據的地理編碼和輻射定標
[2] 劉秀芳,劉佳音,洪文. SAR圖像地理編碼處理流程的研究 [J]. 遙測遙控, 2005, (04): 12-18.
[3] 彭江萍,丁赤飆,彭海良. 星載SAR輻射定標誤差分析及成像處理器增益計算 [J]. 電子科學學刊, 2000, (03): 379-384.
二、軟件操作
(1)Toolbox 中,選擇/SARscape/Basic/Intensity Processing/Geocoding/Geocoding and Radiometric Calibration。
(2)在Geocoding and Radiometric Calibration面板:
-
數據輸入( Input Files )面板,單擊 Brower 按鈕,選擇所要處理的SLC數據。
-
可選文件(Option Files),控制點文件和散射范圍文件。
-
投影參數(DEM/Cartographic System),輸入DEM文件或投影信息提供地理編碼的坐標系信息。若是輸入DEM數據,最后輸出結果默認以DEM投影參數為準。如果不輸入DEM數據,則設置Output Projection。
? 參數設置(Parameters)面板,主要參數(Principal Parameters)
-
像元大小(X Grid Size):20
-
像元大小(Y Grid Size):20
-
輻射定標(Radiometric Calibration):是否進行輻射定標,選擇True就是進行輻射定標。
-
散射面積(Scattering Area):選擇輻射定標的話,該參數激活。散射面積用于輻射定標,有兩個選項,Local Incidence Angle是運算快,對地形起伏大的區域,精度低一些;true area方法運算時間長,精度高。默認的是Local Incidence Angle的方法。
-
輻射歸一化(Radiometric Normalization):是否進行輻射歸一化,選擇True就是進行輻射歸一化,要在下面設置歸一化的方法。默認為False。
-
輻射歸一化方法(Normalization Method):提供兩個輻射歸一化方法,Cosine correction方法是后向散射變異系數只在距離向做補償;Semi-empirical correction方法是后向散射系數變異系數既考慮了距離向也考慮了地形條件。選擇輻射歸一化不選擇,該參數激活。
局部入射角校正(Local Incidence Angle):是否生成每個像元的入射角文件。默認為False,不生成。 -
疊掩/陰影處理(Layover/Shadow):是否生成疊掩/陰影區域的掩膜文件,默認為False,不生成。
-
生成原始幾何(Additional Original Geometry):是否生成斜距或者地距的定標結果。默認為False,不生成。
-
輸出類型(Output type):定標結果的輸出單位,默認為Linear,可以選擇dB,或者兩者都輸出。
?數據輸出( Output Files): 輸出路徑和文件名按照默認,自動添加了 _geo
的后綴。
(3)單擊 Exec 執行。
完成后,結果在ENVI中自動加載并顯示_slc_pwr_geo數據。
如果選擇了輻射定標,查看_geo數據的DN值,就是sigma后向散射系數,默認得到的是linear的值。
?? 默認的輻射定標的結果是sigma,如果要得到gamma或者beta,在Geocoding和Radiometric Calibration面板中的參數設置,選擇Other Parameters參數,設置相應的定標結果。
??如果輻射定標的結果在后向散射很大的區域存在NaN值,說明該像元的后向散射系數超過了軟件設定的閾值,可以在Geocoding和Radiometric Calibration面板中的參數設置,選擇Other Parameters
參數,將Max Value in Calibration
參數調大。默認是5。
??數據中若存在海域,如果海域區域的定標結果為NaN,原因是地理編碼和輻射定標時使用的參考DEM中海域沒有值,這種情況下,如果研究區是海域區域,在參考坐標系中,使用平均橢球體高程即可。如果研究區不包括海域區域,則不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