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球畜牧業呈現出一個動態且復雜的挑戰。近幾十年來,它根據對動物產品需求的演變進行了適應,動物生產系統需要提高其效率和環境可持續性。在不同的畜牧系統中有效行動取決于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允許增加照顧動物健康和福祉的數量。精準畜牧業技術在現代農業中越來越普遍,幫助農民優化畜牧生產,最小化浪費和成本。
? ? ? ? 精準畜牧業(Precision Livestock Farming, PLF)在個體水平上監測動物行為和疾病檢測。PLF建立在傳感器、通信協議、信號處理、計算智能算法和嵌入式處理器之上的,允許開發便攜式設備,用于實時監測個體動物,為農業系統提供積極管理支持。
1 研究背景
1.1 反芻動物采食行為的重要性
- 與營養和健康相關: 采食行為是反芻動物營養和健康的重要指標。咀嚼活動與瘤胃酸中毒的風險和飼料的適宜組成有關,反芻活動則提供有關分娩時刻和亞臨床疾病或健康問題的信息。
- 影響生產效率: 采食行為的長期分析可以區分兩種主要活動:反芻和放牧。這些活動占據每天 60-80% 的時間,對評估放牧策略、準確估計每日攝入量和檢測疾病、發情和分娩等至關重要。
- 監測和評估的必要性: 為了優化動物生長和牛奶產量,并提高生產系統的效率和環境可持續性,需要監測和評估反芻動物的采食行為。
1.2 傳統監測方法的局限性
- 傳統方法,如視覺觀察,耗時且效率低下,難以進行長期監測。
- 傳統方法難以提供關于采食行為的具體細節,例如咀嚼次數、咀嚼速率和飼料類型。
1.3 自動監測技術的優勢
- 自動監測技術可以提供關于動物采食行為的詳細數據,包括咀嚼次數、咀嚼速率、飼料類型和反芻活動等。
- 自動監測技術可以進行長期監測,并用于評估動物采食行為的晝夜模式。
- 自動監測技術可以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健康問題,例如疾病、發情和分娩。
1.4 監測方法的多樣性
- 自動監測技術可以使用多種傳感器來監測動物采食行為,包括運動傳感器、聲音傳感器、圖像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
- 每種傳感器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例如運動傳感器可以提供關于動物運動的詳細信息,但可能會受到環境噪聲的影響。
2 采食機制
采食行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個層次的時間和空間尺度。Bailey 等人 (1996) 提出了一種概念模型,將采食行為分為六個層次:
- 咬合: 動物接近牧場并利用舌頭將草料帶到口中。
- 采食站: 動物在特定的采食地點采食。
- 斑塊: 動物在特定的草場斑塊采食。
- 采食點: 動物在特定的采食地點采食。
- 牧場或草地: 動物在特定的牧場或草地上采食。
- 棲息地: 動物在其整個棲息地內的采食行為。
2.1 咀嚼活動的生物學機制
咀嚼活動是采食行為的基礎,涉及動物上下頜的閉合和打開。咀嚼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咬合: 動物利用上下頜將草料切割并固定在口中。
- 咀嚼: 動物利用牙齒將草料磨碎。
- 吞咽: 動物將咀嚼好的食物吞下。
咀嚼活動與瘤胃功能密切相關。 咀嚼過程中產生的唾液可以幫助緩沖瘤胃 pH 值,減少飼料顆粒大小,并促進瘤胃細菌附著在飼料顆粒上進行微生物發酵。
2.2 咀嚼活動與采食行為的關系
- 咀嚼活動是采食行為的核心,但采食行為還包括其他活動,例如行走、站立和躺臥。
- 咀嚼活動與采食行為的關系取決于動物所處的環境和采食策略。 例如,在放牧系統中,動物需要行走和站立來采食,而在舍飼系統中,動物可以直接從飼料槽中采食。
2.3 不同采食行為的特點 (咀嚼、反芻、采食)
2.3.1 咀嚼
- 咀嚼活動產生聲音,這些聲音的能量、幅度和持續時間與咀嚼的類型和強度有關。
- 咀嚼活動與飼料的物理特性(如纖維含量、拉伸強度、水分含量和密度)有關。
2.3.2 反芻
- 反芻活動也產生聲音,但這些聲音的能量和幅度較低,因為草料已經破碎并含有額外的水分。
- 反芻活動由三個階段組成:反芻、咀嚼和吞咽。
2.3.3 采食
- 采食活動包括行走、站立和躺臥等行為,這些行為也產生聲音,例如行走時產生的腳步聲和躺臥時產生的呼吸聲。
- 采食活動與動物的營養需求和采食策略有關。 例如,饑餓的動物可能會采食得更快,而飽腹的動物可能會采食得更慢。
3 基于不同傳感器的監測方法
本文將介紹三種主要的監測和分析反芻動物采食行為的方法:基于運動傳感器、基于聲音傳感器和基于圖像傳感器的方法。
3.1 基于運動傳感器
3.1.1 數據采集和管理
- 運動傳感器通常安裝在動物的頸部或腿部,例如加速度計、陀螺儀和磁力計。
- 數據采集通常需要大量的動物和長時間的數據收集,這需要復雜的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
3.1.2 預處理
- 預處理步驟包括插值缺失值、去除異常值、去除重力加速度和偏差。
- 預處理的目標是生成更易于分析和識別的特征。
3.1.3 特征提取
- 特征提取可以從時間域和頻域進行,例如計算加速度和角速度的統計特征、能量、零交叉率和平均強度。
- 特征提取的目標是提取能夠區分不同采食行為的特征。
3.1.4 分類
- 分類器可以基于啟發式方法、經典機器學習方法或深度學習方法。
- 啟發式方法使用簡單的規則和閾值來區分采食行為。
- 經典機器學習方法使用統計推斷和集成模型來分類采食行為。
- 深度學習方法使用人工神經網絡來學習數據的復雜表示。
3.1.5 驗證方法
- 模型驗證可以使用 k 折交叉驗證或留一數據驗證。
- 常用的性能指標包括準確率、精確率、召回率和 F1 分數。
- 對于類別不平衡的數據集,可以使用重采樣技術來平衡類別。
3.2 基于聲音傳感器
3.2.1 數據采集和管理
- 聲音傳感器通常安裝在動物的額頭、角或鼻梁上,例如麥克風。
- 數據采集需要大量的動物和長時間的數據收集,這需要復雜的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
3.2.2 預處理
- 預處理步驟包括分割、降噪和濾波。
- 預處理的目標是提高信號的信噪比并提取更有用的信息。
3.2.3 特征提取
- 特征提取可以從時間域和頻域進行,例如計算梅爾頻率倒譜系數 (MFCC) 和時間域特征。
- 特征提取的目標是提取能夠區分不同采食行為的特征。
3.2.4 分類
- 分類器可以基于啟發式方法、經典機器學習方法或深度學習方法。
- 啟發式方法使用簡單的規則和閾值來區分采食行為。
- 經典機器學習方法使用統計推斷和集成模型來分類采食行為。
- 深度學習方法使用人工神經網絡來學習數據的復雜表示。
3.2.5 驗證方法
- 模型驗證可以使用 k 折交叉驗證或留一數據驗證。
- 常用的性能指標包括準確率、識別率、誤報率和漏報率。
- 對于類別不平衡的數據集,可以使用重采樣技術來平衡類別。
3.3 基于圖像傳感器
3.3.1 數據采集和管理
- 圖像傳感器通常安裝在固定的位置,例如攝像機。
- 數據采集通常需要大量的圖像或視頻,這需要復雜的存儲和傳輸。
3.3.2 預處理和特征提取
- 預處理步驟包括圖像增強、去噪和分割。
- 特征提取可以使用深度學習方法自動提取。
3.3.3 分類
分類器通常使用深度學習方法,例如卷積神經網絡 (CNN) 和循環神經網絡 (RNN)。
3.3.4 驗證方法
- 模型驗證可以使用訓練/驗證數據集劃分。
- 常用的性能指標包括準確率、精確率、召回率和 F1 分數。
- 對于類別不平衡的數據集,可以使用重采樣技術來平衡類別。
3.4 鼻帶壓力傳感器
可以直接測量動物上下頜的運動,從而識別采食行為。
- 數據采集和管理: 需要動物佩戴鼻帶,并記錄壓力數據。
- 預處理和特征提取: 可以使用時間域特征或頻域特征。
- 分類: 可以使用啟發式方法或經典機器學習方法。
- 驗證方法: 可以使用訓練/驗證數據集劃分或 k 折交叉驗證。
3.5 傳感器技術的比較
3.5.1 基于運動傳感器
3.5.1.1 優點
- 便攜性: 運動傳感器通常可以安裝在動物的頸部或腿部,無需侵入動物。
- 連續性: 運動傳感器可以連續監測動物行為,提供長時間的數據。
- 靈活性: 運動傳感器可以放置在多個位置,例如頸部、腿部或耳部,以監測不同的行為。
3.5.1.2 缺點
- 易受干擾: 運動傳感器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振動、溫度變化和動物運動。
- 需要校準: 運動傳感器需要定期校準,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 無法直接測量采食行為: 運動傳感器無法直接測量采食行為,需要與其他傳感器結合使用。
3.5.2 基于聲音傳感器
3.5.2.1 優點
- 提供詳細的行為信息: 聲音傳感器可以提供有關采食行為、飼料類型和采食量的詳細信息。
- 不受環境因素影響: 聲音傳感器不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光照、溫度和濕度。
- 易于安裝和使用: 聲音傳感器易于安裝和使用,無需侵入動物。
3.5.2.2 缺點
- 易受噪聲干擾: 聲音傳感器容易受到環境噪聲的影響,例如風聲、鳥鳴和其他動物的叫聲。
- 需要校準: 聲音傳感器需要定期校準,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 無法直接測量采食行為: 聲音傳感器無法直接測量采食行為,需要與其他傳感器結合使用。
3.5.3 基于圖像傳感器
3.5.3.1 優點
- 非侵入性: 圖像傳感器無需侵入動物,可以遠程監測動物行為。
- 提供詳細的視覺信息: 圖像傳感器可以提供有關動物采食行為、飼料類型和環境條件的詳細信息。
- 易于安裝和使用: 圖像傳感器易于安裝和使用,無需侵入動物。
3.5.3.2 缺點
- 需要大量存儲空間: 圖像傳感器需要大量的存儲空間來存儲圖像和視頻數據。
- 需要高性能計算資源: 圖像傳感器需要高性能的計算資源來處理圖像和視頻數據。
- 易受環境因素影響: 圖像傳感器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光照變化和陰影。
4 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
4.1 數據和實驗方法的標準化
- 數據共享: 缺乏公開可訪問的數據集,導致難以比較不同研究的結果,并阻礙了技術的推廣。需要建立共享數據平臺,促進學術交流和合作。
- 實驗方法: 缺乏標準化的實驗參數、協議和性能指標,導致研究結果難以復制和驗證。需要制定標準化的實驗方法,以促進研究的可比性和可重復性。
4.2 機器學習模型的優化
- 計算成本: 深度學習模型的計算成本和內存需求較高,限制了其在資源受限設備上的應用。需要開發輕量級模型和高效的算法,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效率。
- 數據需求: 深度學習模型需要大量的訓練數據,而標記數據的獲取成本較高。需要探索數據增強、遷移學習和半監督學習等方法,以減少對標記數據的需求。
4.3 多模態數據融合
? ? ?目前大多數研究只使用單一類型的數據,例如運動數據或聲音數據,而忽略了其他類型的數據,例如圖像數據。需要開發能夠融合多模態數據的算法,以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4.4 邊緣智能和人工智能
? ? ?需要將機器學習算法部署到邊緣設備和智能設備中,以實現實時監測和分析。需要探索邊緣智能和人工智能技術,以提高系統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4.5 分布式智能生態系統
? ? ?需要構建分布式智能生態系統,將邊緣、霧和云計算層結合起來,以實現高效的數據處理和管理。需要探索分布式智能技術,以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