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于2012,雖然過去很久了,現在讀來依然很受啟發,或許這就是好文的標準吧,不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弱。
????????每年一到要找工作的時候,我就能收到很多人給我發來的郵件,總是問我怎么選擇他們的offer,去騰訊還是去豆瓣,去外企還是去國內的企業,去創業還是去考研,來北京還是回老家,該不該去創新工場?該不該去thoughtworks?……等等,等等。今年從7月份到現在,我收到并回復了60多封這樣的郵件。我更多幫他們整理思路,幫他們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注:我以后不再回復類似的郵件了)。我深深地發現,對于我國這樣從小被父母和老師安排各種事情長大的人,當有一天,父母和老師都跟不上的時候,我們幾乎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做選擇。而我最近也離開了亞馬遜,換了一個工作。又正值年底,就像去年的那篇《三個故事和三個問題》一樣,讓我想到寫一篇這樣的文章。
幾個例子
????????當我們在面對各種對選擇的影響因子的時候,如:城市,公司規模,公司性質,薪水,項目,戶口,技術,方向,眼界…… 你總會發現,你會在幾個公司中糾結一些東西,舉幾個例子:
- 某網友和我說,他們去上海騰訊,因為騰訊的規模很大,但卻發現薪水待遇沒有豆瓣高(低的還不是一點),如果以后要換工作的話,起薪點直接關系到了以后的高工資。我說那就去豆瓣吧,他說豆瓣在北京,污染那么嚴重,又沒有戶口,生存環境不好。我說去騰訊吧,他說騰訊最近組織調整,不穩定。我說那就去豆瓣吧,慢公司,發展很穩當。他說,豆瓣的盈利不清楚,而且用Python,自己不喜歡。我說,那就去騰訊吧,……
- 還有一網友和我說,他想回老家,因為老家的人脈關系比較好,能混得好。但又想留在大城市,因為大城市可以開眼界。
- 另一網友和我說,他想進外企,練練英語,開開眼界,但是又怕在外企里當個螺絲釘,想法得不到實施。朋友拉他去創業,覺得創業挺好的,鍛煉大,但是朋友做的那個不知道能不能做好。
- 還有一網友在創新工場的某團隊和考研之間抉擇,不知道去創新工場行不行,覺得那個項目一般,但是感覺那個團隊挺有激情的,另一方面覺得自己的學歷還不夠,讀個研應該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 還有一些朋友問題我應該學什么技術?不應該學什么技術?或是怎么學會學得最快,技術的路徑應該是什么?有的說只做后端不做前端,有的說,只做算法研究,不做工程,等等,等等。因為他們覺得人生有限,術業有專攻。
- 等等,等等……
????????我個人覺得,如果是非計算機科班出生的人不會做選擇,不知道怎么走也罷了,但是我們計算機科班出生的人是學過算法的,懂算法的人應該是知道怎么做選擇的。
排序算法
????????你不可能要所有的東西,所以你只能要你最重要的東西,你要知道什么東西最重要,你就需要對你心內的那些欲望和抱負有清楚的認識,不然,你就會在糾結中度過。所以,在選擇中糾結的人有必要參考一下排序算法。
- 首先,你最需要參考的就是“冒泡排序”——這種算法的思路就是每次冒泡出一個最大的數。所以,你有必要問問你自己,面對那些影響你選擇的因子,如果你只能要一個的話,你會要哪個?而剩下的都可以放棄。于是,當你把最大的數,一個一個冒泡出來的時候,并用這個決策因子來過濾選項的時候,你就能比較容易地知道知道你應該選什么了。這個算法告訴我們,人的雜念越少,就越容易做出選擇。
- 好吧,可能你已茫然到了怎么比較兩個決策因子的大小,比如:你分不清楚,工資>業務前景嗎?業務前景>能力提升嗎?所以你完全沒有辦法進行冒泡法。那你不妨參考一個“快速排序”的思路——這個算法告訴我們,我們一開始并不需要找到最大的數,我們只需要把你價值觀中的某個標準拿出來,然后,把可以滿足這個價值的放到右邊,不能的放到左邊去。比如,你的標準是:工資大于5000元&&業務前景長于3年的公司,你可以用這個標準來過濾你的選項。然后,你可以再調整這個標準再繼續遞歸下去。
這個算法告訴我們,我們的選擇標準越清晰,我們就越容易做出選擇。這是排序算法中最經典的兩個算法了,面試必考。相信你已爛熟于心中了。所以,我覺得你把這個算法應用于你的人生選擇也應該不是什么問題。關于在于,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排序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讓你幫助你認清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認清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根據這個去做選擇。
貪婪算法
????????所謂貪婪算法,是一種在每一步選擇中都采取在當前狀態下最好或最優(即最有利)的選擇(注意:是當前狀態下),從而希望導致結果是最好或最優的算法。貪婪算法最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哈夫曼編碼。
????????對于人類來說,一般人在行為處事的時候都會使用到貪婪算法,
- 比如在找零錢的時候,如果要找補36元,我們一般會按這樣的順序找錢:20元,10元,5元,1元。
- 或者我們在過十字路口的時候,要從到對角線的那個街區時,我們也會使用貪婪算法——哪邊的綠燈先亮了我們就先過到那邊去,然后再轉身90度等紅燈再過街。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對于選擇中,大多數人都會選用貪婪算法,因為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算法,未來太復雜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在當前的狀況下做出最利于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即可。
????????有的人會貪婪薪水,有的人會貪婪做的項目,有的人會貪婪業務,有的人會貪婪職位,有的人會貪婪自己的興趣……這些都沒什么問題。貪婪算法并沒有錯,雖然不是全局最優解,但其可以讓你找到局部最優解或是次優解。
????????其實,有次優解也不錯了。貪婪算法基本上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算法,但是并不代表這種算法不好,如果貪婪的是一種長遠和持續,又未嘗不可呢?。
動態規劃
????????但是我們知道,對于大部分的問題,貪婪法通常都不能找出最優解,因為他們一般沒有測試所有可能的解。因為貪婪算法是一種短視的行為,只會根據當前的形式做判斷,也就是過早做決定,因而沒法達到最佳解。
????????動態規劃和貪婪算法的最大不同是,貪婪算法做出選擇,不能在過程優化。動態規劃則會保存以前的運算結果,并根據以前的結果對當前進行選擇,會動態優化功能。動態規劃算法至少告訴我們兩個事:
????????1)承前啟后非常重要,當你準備去做遍歷的時候,你的上次的經歷不但能開啟你以后的經歷,而且還能為后面的經歷所用。你的每一步都沒有浪費。
????????2)是否可以回退也很重要。這意思是——如果你面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A公司一個是B公司,如果今天你選了A公司,并不是你完全放棄了B公司。而是,你知道從A公司退出來去B公司,會比從B公司退出來去A公司要容易一些。
????????比如說:你有兩個offer,一個是Yahoo,一個是Baidu,上述的第一點會讓我們思考,我以前的特長和能力更符合Yahoo還是Baidu?而Yahoo和Baidu誰能給我開啟更大的平臺?上述的第二點告訴我們,是進入Yahoo后如果沒有選好,是否還能再選擇Baidu公司?還是進入Baidu公司后能容易回退到Yahoo公司?
Dijkstra最短路徑
????????最短路徑是一個Greedy + DP的算法。相當經典。這個算法的大意如下:
1)在初始化的時候,所有的結點都和我是無窮大,默認是達不到的。
2)從離自己最近的結點開始貪婪。
3)走過去,看看又能到達什么樣的結點,計算并更新到所有目標點的距離。
4)在貪婪與原點最短的結點,如此反復。
????????這個算法給我們帶來了一些這樣的啟示:
- 有朋友和我說過他想成為一個架構師,或是某技術領域的專家,并會踏踏實實的向這個目標前進,永不放棄。我還是鼓勵了他,但我也告訴他了這個著名的算法,我說,這個算法告訴你,架構師或某領域的專家對你來說目前的距離是無窮大,他們放在心中,先看看你能夠得著的東西。
- 所謂踏實,并不是踏踏實實追求你的目標,而是踏踏實實把你夠得著看得見的就在身邊的東西干好。我還記得我剛參加工作,從老家出來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個技術牛人,也從來沒有想過我的博客會那么的有影響力,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我就看見什么技術就學什么,學著學著就知道怎么學更輕松,怎么學更扎實,這也許就是我的最短路徑。
- 有很多朋友問我要不要學C++,或是問我學Python還是學Ruby,是不是不用學前端,等等。這些朋友告訴我,他們不可能學習多個語言,學了不用也就忘了,而且術業有專攻。這并沒有什么不對的,只是我個人覺得,學習一個東西沒有必要只有兩種狀態,一種是不學,另一種是精通。了解一個技術其實花不了多少時間,我學C++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更懂Java,學TCP/IP協議其實是為了更懂Socket編程,很多東西都是連通和相輔相成的,學好了C/C++/Unix/TCP等這些基礎技術后,我發現到達別的技術路徑一下縮短了(這就是為什么我用兩天時間就可以了解Go語言的原因)。
- 這就好像這個算法一樣,算法效率不高,也許達到你的目標,你在一開始花了很長時間,遍歷了很多地方,但是,這也許這就是你的最短路徑(比起你達不到要好得多)。
算法就是Trade-Off
????????你根本沒有辦法能得到所有你想得到的東西,任何的選擇都意味著放棄——當你要去獲得一個東西的時候,你總是需要放棄一些東西。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蹺蹺板,一頭上,另一頭必然下。
????????這和我們做軟件設計或算法設計一樣,用時間換空間,用空間換時間,還有CAP理論,總是有很多的Trade-Off,正如這個短語的原意一樣——你總是要用某種東西去交易某種東西。
????????我們都在用某種東西在交易我們的未來,有的人用自己的努力,有的人用自己的思考,有的人用自己的年輕,有的人用自己的自由,有的人用自己的價值觀,有的人用自己的道德…… …… 有的人在交換金錢,有的人在交換眼界,有的人在交換經歷,有的人在交換地位,有的人在交換能力,有的人在交換自由,有的人在交換興趣,有的人在交換虛榮心,在交換安逸享樂…… ……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算法,每個算法都有每個算法的purpose,就算大家在用同樣的算法,但是每個人算法中的那些變量、開關和條件都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我們就是生活在Matrix里的一段程序,我們每個人的算法決定著我們每個人的選擇,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全文完)
程序算法與人生選擇 | 酷 殼 - CoolShell
編程能力與編程年齡 | 酷 殼 - CoolShell
這個算法告訴我們,人的雜念越少,就越容易做出選擇。
這個算法告訴我們,我們的選擇標準越清晰,我們就越容易做出選擇。
讓你幫助你認清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認清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根據這個去做選擇。
貪婪算法基本上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算法,但是并不代表這種算法不好,如果貪婪的是一種長遠和持續,又未嘗不可呢?。
因為貪婪算法是一種短視的行為,只會跟據當前的形式做判斷,也就是過早做決定,因而沒法達到最佳解。
承前啟后非常重要。
是否可以回退也很重要。
所謂踏實,并不是踏踏實實追求你的目標,而是踏踏實實把你夠得著看得見的就在身邊的東西干好。
任何的選擇都意味著放棄——當你要去獲得一個東西的時候,你總是需要放棄一些東西。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蹺蹺板,一頭上,另一頭必然下。
你總是要用某種東西去交易某種東西。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算法,每個算法都有每個算法的purpose,就算大家在用同樣的算法,但是每個人算法中的那些變量、開關和條件都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我們就是生活在Matrix里的一段程序,我們每個人的算法決定著我們每個人的選擇,我們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也只有在做自己事業的時候,你才能不懼困難,才會勇敢地面對一切。那種想找一個安穩的避風港呆著的心態是不會讓你平靜地,你要知道世界本來就是不平靜的,找了自己的歸宿和目標才可能讓你真正的平靜。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事業為自己的理想去活一次,追逐自己的事業和理想并不容易,需要有很大的付出,而也只有你心底里的那個理想值得這么大的付出……
《教父》里有這樣的人生觀:第一步要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顧好家人,第三步要盡可能幫助善良的人,第四步為族群發聲,第五步為國家爭榮譽。事實上作為男人,前兩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圓滿,做到第三步堪稱偉大,而隨意顛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
什么樣的人干什么樣的事,什么樣的階段做什么樣的選擇,有人的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我深以為然,而且,我覺得選擇和決定,比努力更難,努力是認準了一個事后不停地發力,而決定要去認準哪個事是自己該堅持努力的,則是令人彷徨和焦慮的(半途而廢的人也很多)。面對人生,你每天都在作一個一個的決定,在做一個又一個的選擇,有的決定大,有的決定小,你的人生的軌跡就是被這一個一個的決定和選擇所走走出來的。
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不計較一些短期得失,越計較短期得失的人往往都是很平庸的人。
技術。對于計算機技術來說,要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我并不害怕要學的東西很多,因為學習能力是一個好的工程師必需具備的事,我不懼怕困難和挑戰。我覺得在語言和技術爭論誰好誰壞是一種幼稚的表現, 沒有完美的技術,Engineering 玩的是 Tradeoff。所以,我對沒有完美的技術并不擔心,但是我反而擔心的是,當我們進入到一些公司后,這些公司會有一些技術上的沉淀也就是針對公司自己的專用技術,比如一些中間件,一些編程框架,lib庫什么的。老實說,我比較害怕公司的專用技術,因為一旦失業,我建立在這些專用技術上的技能也會隨之瓦解,有時候,我甚至害怕把我的技術建立在某一個平臺上,小眾的不用說了,大眾的我也比較擔擾,比如Windows或Unix/Linux上,因為一旦這個平臺不流行或是被取代,那么我也會隨之淘汰(過去的這20年已經發生過太多這樣的事了)。為了應對這樣的焦慮,我更愿意花時間在技術的原理和技術的本質上,這導致我需要了解各種各樣的技術的設計方法,以及內在原理。所以,當國內的絕大多數程序員們更多的關注架構性能的今天,我則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編程范式,代碼重構,軟件設計,計算機系統原理,領域設計,工程方法……因為只有原理、本質和設計思想才可能讓我不會被綁在某個專用技術或平臺上,除非,我們人類的計算機這條路沒走對。
通常來說,管理者的技能力需要到公司和組織里才能展現,而有創造力的技能的人是可以自己獨立的能力,所以,我覺得程序員的技能比管理者的技能能讓我更穩定更自地活著。
我在24歲放棄了一房子離開銀行到小公司的時候,我就知道,人生的選擇就是一個翹翹板,你要一頭就沒有另一頭,選擇是有代價的,你不選擇的代價更大;選擇是要冒險的,你不敢冒險的風險更大;選擇是需要放棄的,因為無論怎么選你都會要放棄。想想你老了以后,回頭一看,好多事情在年輕的時候都不敢做,而你再也沒有機會,你就知道不敢選擇不敢冒險的代價有多大了。選擇就是一種 trade-off,這世上根本不會有什么完美,只要你想做事,你有雄心壯志,你的人生就是一個坑接著一個坑,你所能做的就是找到你喜歡的方向跳坑。
所以, 你要想清楚你要什么,不要什么,而且還不能要得太多,這樣你才好做選擇。否則,你影響你的因子太多,決定不好做,也做不好。
我覺得一個人有一定的影響力,其中有很大一部份原因來自他的獨立性,如果我開始寫軟文了,相當于我把自己賣了。
關于獨立性,這里說兩個花絮吧——
我在Amazon的時候,我和公司講,我想在我的博客上寫幾篇關于亞馬遜的文章,介紹亞馬遜的技術和一些做事的方法,也算是個宣傳,讓我的團隊也好招人,但是,我當時的老板和我說,你的博客之所以有影響力是因為你的獨立性,不要寫亞馬遜的,這樣會把你自己賣了,千萬別這么做。
然而,我在Alibaba的時候,我的大老板要求我用我的博客和微博幫阿里云做營銷,我非常委婉地拒絕了,結果,團隊合作的價值觀不達標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