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缺陷檢測的計算機視覺方法總結
傳統方法
特征提取方式:
- 顏色:基于HSV/RGB空間分析,如顏色直方圖、顏色矩等
- 紋理:采用LBP、Haar、Gabor濾波器等算子提取紋理模式
- 形狀:基于Hu矩、Zernike矩等數學描述符刻畫幾何特性
- 尺寸:通過連通域分析計算物體像素面積、周長等參數
典型處理流程:
- 手動設計特征提取算法
- 建立規則分類器(如SVM、決策樹)
- 基于閾值分割目標區域
深度學習方法
核心特點:
- 端到端學習:自動提取多層次特征(低層邊緣→高層語義)
- 數據驅動:模型性能依賴標注數據規模和質量
- 通用性強:同一架構可適配不同任務
關鍵技術:
- 卷積神經網絡(CNN)的特征提取機制
- 注意力機制增強關鍵特征
常用方法
1. 二值處理
將圖像轉換為黑白二值圖像的過程,通過設定閾值將灰度圖像分成前景和背景兩部分,突出關注點。
實現方式:
- 全局閾值法(Otsu算法等)
- 局部自適應閾值
- 形態學操作優化(膨脹/腐蝕)
應用場景:
- 文檔圖像處理
- 簡單物體分割
2. 頻域/空域增強+閾值+濾波+邊緣檢測
結合頻域變換(如傅里葉變換)和空域操作(如直方圖均衡化)的圖像增強技術,配合邊緣檢測算子提取特征。
處理步驟:
- 頻域變換(傅里葉/小波變換去噪)
- 空域增強(直方圖均衡化)
- 邊緣檢測(Canny/Sobel算子)
技術優勢:
- 計算效率高
- 適合規則紋理目標
局限性:
- 對閾值敏感,一般都要添加閾值的自適應方法
3. 模板匹配
通過滑動窗口在圖像中搜索與預定模板最相似的區域,采用相似度度量(如歸一化互相關)進行比對。適用于已知目標形態且變化較小的定位場景。
局限性:
- 對形變敏感
- 計算復雜度高
4. 實例分割
實例分割技術能夠精確識別并定位缺陷區域,其中UNet擅長處理小樣本醫療和工業圖像,而Mask R-CNN則適用于復雜場景的多目標檢測任務,兩者通過不同的網絡架構實現高精度缺陷分割。
特征 | UNet | Mask R-CNN |
---|---|---|
架構設計 | 對稱編碼器-解碼器結構 | 兩階段檢測框架(RPN+ROI) |
核心優勢 | 跳躍連接保留細節特征 | ROI Align提升定位精度 |
訓練數據 | 小樣本表現優異(100+圖像) | 需要較大訓練集(1000+圖像) |
輸出結果 | 直接輸出分割掩膜 | 同時輸出檢測框和分割掩膜 |
應用場景 | 簡單工業缺陷 | 復雜工業場景多缺陷檢測 |
推理速度 | 較快(~15 FPS) | 較慢(~5 FPS) |
適用建議:
- 選擇UNet的情況:小樣本、高分辨率、需要保留細節特征的缺陷檢測
- 選擇Mask R-CNN的情況:多類別、多實例、需要同時獲取位置信息的復雜質檢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