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M智能體(LLM agents)是能夠自主行動以實現特定目標的AI系統。在實際應用中,智能體能夠將用戶請求拆解為多個步驟,利用知識庫或API獲取數據,最終整合出答案。這讓智能體相比于傳統獨立聊天機器人擁有更強大的能力——它們可以通過協調多步操作,實現復雜的自動化工作流程(如預訂行程、生成報告、編寫代碼等)。
一個形象的類比是,LLM智能體就像一個擁有插件訪問權限的數字助手:既可以利用內部知識進行推理,也能通過工具與外部世界交互。例如,規劃型智能體可決定所需操作,記憶模塊可追蹤已完成或已學習內容,工具(如數據庫查詢、API等)則提供實時數據。這種模塊化設計,讓智能體能夠應對超出單次LLM推理范圍的復雜任務,對于自動化流程或構建“超級”協同助手的開發者來說,極具價值。
Agent-to-Agent(A2A,智能體對智能體)與Multi-Component Prompting(MCP,多組件提示)是構建此類智能體的兩大互補框架。從概念上看,MCP像是智能體與外部工具之間的通用連接器(類似“USB-C端口”);而A2A則像是一根網絡線,將多個智能體相連,實現協作。A2A為智能體間通信提供了開放協議:智能體發布能力、相互分派任務,并通過統一接口共享輸出。兩者都致力于擴展基礎LLM的能力,但側重點和適用層面各不相同。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了解這兩種框架的工作原理并進行對比。
理解模型上下文協議(MCP)
MCP是一項由Anthropic推出的開放標準協議,使基于LLM的應用能夠以統一方式訪問外部數據和工具。MCP將交互分為三種角色:主機(LLM應用界面)、客戶端(內嵌連接器)和一個或多個服務器(工具提供者)。例如,一個主機應用(如聊天界面或IDE)內含MCP客戶端,可持續連接外部MCP服務器。每個服務器實現一個或多個工具(函數、API或資源流)。當LLM需要執行操作(如查詢數據庫、調用Slack等),客戶端便將請求轉發至對應的MCP服務器,由其執行操作并返回結果。
MCP的核心思想是抽象掉M×N集成難題。過去,開發者需為每個模型-API鏈接編寫定制代碼;有了MCP,工具可自描述其輸入輸出,任何兼容MCP的模型都能直接調用,無需“膠水代碼”。在實際操作中,智能體(LLM)會收到可用工具清單或提示模板,指導其在需要時調用工具,并以結構化流程推進:
理解 → 規劃 → 驗證 → 優化 → 行動
這類似于“思維鏈”流程:LLM先制定策略,檢查推理,然后通過工具執行最終步驟。例如,借助MCP的旅行規劃智能體在解析“安排一周日本行程”時,會識別所需工具(航班API、酒店搜索),隨后通過MCP服務器查詢API,核查信息一致性(如日期是否匹配),必要時進行調整,最后輸出預訂好的行程單。在代碼層面,這可能表現為添加“Google Flights”MCP服務器和“酒店查找”MCP服務器,智能體的提示詞中會包含它們的接口信息,以便隨時調用。
MCP架構示意
什么是Agent-to-Agent協議(A2A)?
A2A是Google在2025年提出的一項新開放協議,讓多個AI智能體能夠相互發現、通信與協作。在A2A系統中,每個智能體都是擁有獨立能力的服務。智能體通過網絡端點暴露A2A協議,并在?/.well-known/agent.json
?路徑下發布“Agent Card”(JSON元數據),描述其名稱、技能、端點URL、認證信息。當某個智能體有需求時,可通過獲取對方的Agent Card來發現并通過HTTP/JSON-RPC發送“任務”請求。協議及相關庫在底層處理安全、長任務以及復雜數據格式。A2A的關鍵概念包括:
- Agent Card
:一個小型JSON文件,聲明智能體的能力(如“可安排會議”或“分析財務”)及端點。智能體會定期發布或注冊此卡片,便于其他智能體發現(如通過目錄或直接訪問URL)。
- 客戶端與服務端智能體
:A2A術語中,客戶端智能體發起任務(請求方),遠程/服務端智能體負責執行。例如,“招聘智能體”(客戶端)可將任務委托給“簡歷搜索智能體”(遠程)。
- 任務生命周期
:通信通過任務對象(帶唯一ID的JSON對象)實現。客戶端發送任務請求(POST /tasks/send 或 subscribe),包含用戶需求。遠程智能體在處理時不斷更新任務狀態(如“處理中”、“需輸入”等),最終返回結果。服務器可用SSE流式更新,也可通過webhook推送給客戶端。
- 消息與內容分片
:任務包含消息(類似聊天回合),每條消息可含多種內容類型(文本、圖片、JSON數據等),便于豐富協作。例如,數據分析智能體可返回圖片分片(ImagePart)與數據表分片(DataPart)。客戶端與遠程智能體協商支持的格式,以適配不同UI。
- 能力發現與委托
:智能體可主動發布或搜索能力。例如,編排智能體可掃描各Agent Card,挑選“合同分析”或“推文情感分析”專長的智能體,并將子任務委派給它們處理。
在實際應用中,A2A實現了多智能體團隊協作。例如,自動化公司活動策劃時,一個智能體負責總體計劃,場地預訂委托給“場地智能體”,餐飲委托給“食品智能體”,市場推廣由“社交媒體智能體”負責等。它們通過HTTP安全通信:主計劃智能體制定任務(如“尋找主講嘉賓”),以A2A協議發送給專門智能體。每個智能體內部可用自身LLM和工具,但對外均遵循A2A規范,任何兼容A2A的客戶端都可與其交流。這種設計天生具備模塊化:各智能體如同微服務,若某智能體響應慢或宕機,協調者可路由任務給備用智能體或等待(協議支持長任務和重試)。A2A基于標準技術(HTTP+JSON-RPC、SSE),集成便捷,并默認“安全”(支持OAuth/OpenAPI風格認證)。它能處理從快速查詢到長時間工作流(含人工參與)。值得注意的是,A2A不假設智能體間共享內存或上下文,每個智能體都是自主的,所有協調均為顯式進行,協議管理對話方和消息交換內容。
對比分析:A2A vs MCP
方面 | MCP | A2A |
---|---|---|
架構 | 單智能體(以LLM為中心)+工具服務器。客戶端(應用內)連接一個或多個MCP服務器獲取工具 | 多智能體(對等網絡)。客戶端和遠程智能體通過Agent Card發布并通過HTTP/JSON通信 |
核心目的 | 為單一智能體提供結構化外部數據和API訪問,充當“上下文層”豐富LLM環境 | 實現智能體間協作,讓智能體可互相發現、任務委托、輸出共享,像團隊一樣協作 |
數據流 | 智能體利用工具、資源和提示模板,按需讀取工具描述并調用 | 智能體間交換任務、消息、結果分片。每個任務具生命周期,消息攜帶所需內容 |
模塊化 | 工具級模塊化:每個MCP服務器為獨立服務,但LLM智能體本身和推理保持單進程 | 智能體級模塊化:每個智能體可獨立開發、擴展、替換,新技能智能體可加入生態 |
可維護性 | 需維護主智能體代碼和任意數量的工具服務器端點,工具接口變更需更新對應服務器(協議標準不變) | 智能體為獨立微服務,可獨立更新或上線新智能體,無需重部署其他智能體,但協調邏輯(如頂層智能體或編排者)更復雜 |
性能/可擴展性 | 工具調用低延遲(本地/高性能服務器直連),工具數量增多帶來復雜性但集成標準化。上下文窗口溢出或并發調用過多時性能下降 | 智能體間HTTP調用有網絡開銷,適合大規模工作流。可并行擴展多實例,支持長任務和流式更新,吞吐量依賴網絡和智能體可用性 |
能力 | 擅長結構化推理:可將任務拆分為可預測步驟并驗證。執行透明(每步可追溯),易于審計。適合代碼助手、數據查找等需精確工具調用任務 | 擅長多元專長:各領域智能體協作(金融、NLP、視覺等)。理想用于復雜多領域任務(企業工作流、多步業務流程),支持富媒體協商 |
典型應用 | Claude Desktop、Zed、Cursor AI等,鏈接GitHub、日歷等,適合單智能體場景(如“連接所有數據庫的AI助手”) | 跨組織協作(如簡歷搜索與面試排程智能體)、復雜業務流程、Google Agentspace等,Atlassian、Cohere、LangChain等均構建A2A智能體 |
實際應用中,MCP和A2A并非競爭關系,而是互補。Google明確稱A2A為Anthropic MCP的“互補協議”。例如,一個智能體內部可用MCP串聯多工具調用,最后通過A2A將結果交給另一智能體;或一個專用A2A智能體內部用MCP管理工具調用。正如上表所示:MCP關注工具和數據集成,A2A關注智能體編排。
安全與復雜性方面,兩者都需關注新風險。MCP的開放工具調用須嚴格沙箱隔離(防止提示注入、工具投毒);A2A開放多個智能體端點,認證(OAuth、API密鑰等)與授權(RBAC、令牌)至關重要。但兩者均為企業級設計:A2A默認用HTTP認證或OAuth2.0,MCP已升級支持OAuth2.1。
總結
那么,MCP和A2A的關系是什么?我們已經了解了它們如何互為補充——一個專注于工具和數據集成,另一個專注于智能體編排。它們極大拓展了智能體的能力,卻也帶來新的復雜性與安全挑戰。現在,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
-
如何在你的系統中結合這兩種框架?
-
你的下一個智能體能否通過MCP串聯工具,再用A2A跨服務協作?
-
你的安全模型是否已準備好面對這種更加開放的智能體生態?
作為開發者和架構師,我們已不再只是構建聊天機器人,而是在設計能夠計劃、行動和協同的智能體系統。構建模塊已經就緒,下一步由你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