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信息
時間:2025年6月20-22日?? ? ? ? ? ? ? ?
地點:中國-武漢? ? ? ? ? ? ? ?
官網:www.icesep.net?? ? ? ? ? ? ? ?
?主題
能源系統
節能技術、能源存儲技術、可再生能源、熱能與動力工程 、能源工程、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系統、風力發電、太陽能相關技術、替代燃料、核電技術、熱工程與熱力學、能源設備與能源管理、熱能工程與風能工程、氫能資源 、能源安全與能源系統、能源轉換與能源效率、能源化學工程 、水力發電,地熱和潮汐、混合能源系統等
電氣和電力工程 |
電氣自動化和電力工程、智能電網/電源IC、動力機械和工程、電能加工、電力系統和自動化、高電壓和絕緣技術、電機和電氣、電氣工程理論與新技術、智能電網技術、電氣工程技術、電氣工程中的計算智能 、分布式發電、燃料電池和可再生能源系統、微波和毫米波電路和天線、電力電子設備、電力機械和電氣設備、電氣材料和工藝、電力牽引系統和控制、電磁和應用超導技術、電磁兼容性、電磁瞬態項目、電力電子和電力驅動、電力優化、電能質量和電磁兼容性、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電力系統的建模、仿真和分析、電力系統規劃與調度、電力系統保護、運行和控制、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電力系統的穩定性
能源系統與電氣電力(Energy Systems and Electrical Power Engineering) 是一個涵蓋傳統與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電力電子、智能電網及其自動化控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領域,屬于構建現代綠色能源社會和低碳經濟體系的核心支撐力量。
一、領域簡介
能源系統關注能源的生產、傳輸、存儲與利用,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高效接入和管理;
電氣電力工程則專注于電力的生成、輸配、電力設備、電網運行與控制等,是能源系統中“電能通道”的關鍵部分。
二、核心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 簡要說明 |
---|---|
傳統電力系統與電網運行 | 涉及發電、變電、輸電、配電及負載管理,是國家電力基礎設施的核心 |
新能源發電技術 | 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原理、并網與控制 |
電力電子與能量變換 | 各類變流器(整流、逆變、變頻器等),以及高頻高效能量變換技術 |
智能電網與配電自動化 | 電網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調度控制系統(如AMI、SCADA、EMS等) |
儲能系統與能源管理 | 包括鋰電池、超級電容、氫能等儲能裝置及其管理系統(BMS),優化能源的時空分布利用 |
能源互聯網與微電網 | 能源多網融合(電-熱-氣)的小型智能供能系統,自主運行并與大電網協同 |
電力系統穩定性與保護 | 針對電網運行中故障的快速檢測與保護裝置設計、同步穩定性控制 |
電動汽車與電能調度 | 研究充電樁、V2G技術、電動汽車作為“移動儲能單元”接入電網的策略 |
三、關鍵技術模塊
1. 發電系統
-
傳統發電:燃煤、燃氣、水電、核電;
-
可再生能源:光伏(PV)、風電(風力發電)、集中式/分布式發電系統;
-
聯合發電系統:冷熱電聯供、風光儲聯供系統。
2. 輸配電與變電系統
-
高壓輸電技術:HVAC、HVDC(高壓直流);
-
智能變電站:一次設備、二次繼電保護設備、智能組件集成;
-
配電自動化:配網故障檢測、分布式饋線調度、負荷預測;
3. 電力電子與電力控制
-
逆變器、整流器、DC-DC變換器、PWM控制;
-
功率器件:IGBT、MOSFET、SiC/GaN寬禁帶半導體;
-
并網控制與MPPT(最大功率點跟蹤)技術;
4. 儲能與能量管理
-
儲能技術: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CAES);
-
EMS(能源管理系統):對能流進行實時分析、預測與優化調度;
-
分布式能量管理平臺:基于邊緣計算/云平臺的集群式儲能調控系統。
四、智能化發展方向
智能方向 | 應用說明 |
---|---|
智能電網(Smart Grid) | 電網自感知、自控制、自修復,集成AI、大數據與通信技術 |
能源物聯網(Energy IoT) | 電網各節點互聯互通,實現能源數據互聯互享 |
虛擬電廠(VPP) | 分布式能源統一調度與協同運營,如家庭光伏+儲能+電動汽車 |
AI輔助能量調度 | 利用機器學習預測負荷、優化配電計劃 |
數字孿生電力系統 | 將真實電網虛擬映射至數字空間,實現仿真、預警與運維 |
五、典型應用場景
場景 | 實施系統 |
---|---|
城市智能電網 | 實時能耗監測 + 分布式光伏接入 + 配電自動化 + 智慧計量系統(AMI) |
工業能源管理 | 高效電機 + 能量回饋 + 工業能耗監控平臺 + 變頻調速控制 |
智慧校園/園區 | 微電網系統 + 光儲充一體站 + 負荷分級控制 + 節能調度 |
電動汽車充電系統 | 快充站設計 + 電池管理系統(BMS)+ 負載均衡調度算法 + V2G技術 |
遠程供能與農村電氣化 | 太陽能離網系統 + 小型風電 + 儲能逆變一體系統 + 遠程監控平臺 |
六、主要開發工具與平臺
-
電網仿真:MATLAB/Simulink、DIgSILENT PowerFactory、PSCAD、ETAP;
-
控制算法設計:MATLAB控制工具箱、Python+SciPy/NumPy;
-
嵌入式平臺:STM32、Raspberry Pi、DSP控制器;
-
能源管理平臺:OpenEMS、Home Assistant、物聯網云平臺(如阿里云、華為云);
-
通信協議:Modbus、CAN、DL/T645、IEC 61850、OPC-UA。
七、前沿研究與熱點
熱點問題 | 內容說明 |
---|---|
電網碳中和與清潔能源占比提升 | 多源融合、電網調峰、棄風棄光問題解決 |
多能流協同與綜合能源系統(IES) | 電、熱、氣、水、冷的統籌調度,提升能效 |
新能源并網穩定性與適應性 | 提高并網電源的魯棒性、抗擾動能力 |
面向家庭/建筑的能源智能化控制 | 光儲空調聯動控制、動態用電價格響應系統 |
高比例可再生接入下的電網結構轉型 | 從集中式→分布式、電網扁平化、靈活性增強 |
八、學習與發展路徑建議
-
基礎課程推薦:
-
電路原理、電機與拖動基礎、電力系統分析、控制理論基礎、電子技術;
-
能源系統概論、可再生能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
-
-
實踐項目建議:
-
光伏MPPT控制器設計;
-
分布式儲能微電網仿真;
-
智能家居能耗監測與控制系統;
-
電動汽車雙向充放電控制系統(V2G);
-
能源調度AI算法(負荷預測、風功率預測);
-
九、總結
能源系統與電氣電力是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命脈工程”。
它連接了物理世界的能量傳輸與信息世界的智能調度,通過清潔能源、智能控制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了:
-
電力從“集中供給”向“分布靈活”演化;
-
能源系統從“人工調度”向“智能自治”進化;
-
社會從“高碳依賴”邁向“綠色低碳”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