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和景明的三月,一場打破常規的公益聚會在上海剪愛公益發展中心肇清項目點溫暖上演。這,便是G-Star公益行帶來的「開源×AI 賦能公益」Meetup,一場技術與善意交織、創新與溫暖共生的奇妙之旅。
活動現場,沒有高冷的技術壁壘,也沒有生硬的公益說教,而是一場充滿愛與希望的交流。G-Star公益行主理人符芬菊介紹了G-Star公益行賦能計劃的活動背景,希望這次活動作為G-Star公益行線下Meetup的第一站,能夠照亮公益與技術融合的多元路徑。
上海有人公益基金會理事傅高山,以 “技術獵手” 養成之路為主題,分享了殘障自助組織的工作、殘障科技產品的困境等寶貴經驗。他推動殘障者融入科技社會的每一個項目,都像是在為殘障群體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那些幫助盲人從事呼叫中心崗位工作、推動殘障者參與人工智能數據標注的實踐,是推動殘障者融入科技社會最好的詮釋。
這不僅為殘障群體創造了更多職業可能,更是在社會的認知中種下了平等與包容的種子。他提及的殘障自助組織工作、殘障科技產品的挑戰,還有與開源社區的合作愿景,每一個話題都直擊人心,讓我們看到科技為殘障群體打開新大門的無限可能。
一加一融合加速器Inclusion X聯合合伙人關欽,揭秘了技術公益項目的探索歷程。從作為技術志愿者參與公益組織需求對接,到推動企業內部技術公益競賽,再到以專業志愿服務形式完成科創類項目,他的每一段經歷都是對技術公益的深度探索,展現了技術如何在公益領域從想法落地為切實可行的項目。他的分享讓我們看到,技術公益項目在曲折中前行,卻始終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
小胰寶發起人Sam,講述了面向癌癥患者RAG的公益性社區的踩坑之路。小 X 寶社區作為國內首個跨癌種公益開源社區,致力于聚攏公益和技術資源。他分享的社區“雙基因”模式,即公益與開源的融合,以及社區化在推動公益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在攻克癌癥信息差的艱難道路上,社區的力量可以如此強大,開源與公益攜手能創造出溫暖且可持續的希望之光。
Datawhale 公益組課程負責人李雨琪,展示了 Datawhale 公益行動助力人工智能教育公平的成果。Datawhale 作為國內第一的 AI 開源學習社區,深知教育資源不平等的現狀。Datawhale通過開展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通識課、Open 1+X等項目,為欠發達地區學生和教師提供AI教育資源與培訓。他們就像一群播種者,在教育的田野里播撒AI的種子,用開源的力量為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和教師送去 AI 教育的希望,努力縮小數字鴻溝,讓科技之光點亮每一個孩子的未來。
北京奇點公益信息技術服務中心創始人張博,介紹了利用AI技術為低資源地區兒童及老師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兒童心理守護行動。如今,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鄉村地區尤為突出。奇點公益的兒童心理守護行動,通過 AI 兒童心理疏導與干預陪伴助手、AI 心理健康測評系統等一系列舉措,為孩子們的心靈撐起了一把保護傘,讓我們看到AI可以如此溫柔且有力地守護著孩子們的心理健康,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再孤單、不再迷茫。
抖音跳跳糖星火公益理事長張妮萍演示了跳跳糖公益 AI For Good 的實踐。跳跳糖員工公益秉持 “一起讓好事發生” 的初心,在多個領域開展公益活動。他們利用 AI 技術助力信息無障礙,為聽障群體、認知障礙群體帶去關懷;用 AI 為鄉村孩子們的詩配圖,讓孩子們的想象力綻放光芒。他們的實踐讓我們看到,AI 向善的本質是人心向善,技術可以成為傳遞溫暖與善意的橋梁。
這場活動不僅有知識的傳遞,更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大家在一起熱烈地探討著開源和AI可以如何賦能各個公益領域。不同背景的人們,因為對公益的熱愛和對技術的期待相聚于此,思維的火花在空氣中肆意綻放。
G-Star公益行此次活動,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嘗試。它成功搭建起了技術與公益深度融合的橋梁,讓前沿技術切實地解決公益組織面臨的實際問題;它為多方提供了交流的平臺,連接起技術人才與公益組織,為長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它分享的成功經驗,為更多公益組織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它更是一顆“技術公益”的種子,播撒在每一位參與者心中,鼓勵著更多人用專業技能服務社會。
在這個春天,我們見證了開源與AI為公益注入的強大動力,仿佛能聽見公益創新的種子在土壤里破土而出的聲音。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當技術的翅膀持續為善意加速,開源為公益帶來的賦能影響將如漣漪般不斷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