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阿里云服務器頻繁遭遇DDoS攻擊的事件引發廣泛爭議。一方面,用戶質疑其防御能力不足,導致服務中斷甚至被迫進入“黑洞”(清洗攻擊流量的隔離機制),輕則中斷半小時,重則長達24小時,嚴重影響業務連續性。部分用戶懷疑阿里云自身安全機制存在漏洞,甚至猜測平臺是否參與攻擊以推動高防產品付費,但此類指控缺乏實證,更多是出于對攻擊頻發的不滿。另一方面,阿里云強調其已部署防火墻、安全組、實時監控等多層防護,并在攻擊后啟動應急響應,修復服務器并賠償用戶損失。然而,DDoS攻擊成本低、流量規模大(如超400G攻擊),單靠云服務商難以完全抵御。
爭議的核心在于責任劃分與防護成本。阿里云作為服務商,雖提供基礎防護,但用戶也需承擔主動防御義務,例如隱藏源IP、配置CDN分流、限制境外訪問等。此外,部分攻擊源于用戶自身漏洞,如未及時修復系統或使用弱密碼。行業專家指出,DDoS防御需多方協同,企業應結合高防IP、流量清洗及分布式架構構建縱深防線。這場爭議凸顯了云計算時代安全責任的共擔性——平臺需優化技術響應,用戶則需提升安全意識,方能應對日益復雜的網絡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