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投資于人”概念,并22次提及“金融”,強調要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一體推進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轉型發展;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等工作任務。作為扎根農村近三十年的綜合助農服務商,中和農信憑借其191億元的貸款余額規模、覆蓋23省550縣域的業務網絡,以及從信貸到農業生產服務、鄉村電商、新能源的多元化布局,具備精準對接國家政策的天然優勢。遵循政府工作報告指引,中和農信可進一步發揮其市場領先地位,在普惠金融、產業升級、數字化賦能及生態共建等方面精準發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落地。
聚焦金融普惠,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覆蓋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而金融支持是關鍵一環。中和農信的信貸客戶結構充分體現了其普惠屬性——89.9%是小農戶,68.1%為婦女,68%的客戶學歷在初中及以下,19.4%為少數民族。這一群體通常難以通過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貸款,而中和農信的模式填補了市場空白。
截至2024年6月,中和農信已覆蓋全國550余個縣域,入駐超過10萬個村莊,通過7200余名員工及12萬村級合作伙伴,觸達近2億農村人口。其信貸業務年均增速保持在10%,并且九成貸款用于生產經營,而非消費性借貸,這表明資金真正流入農業生產和農村小微經濟。未來,可以結合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轉型發展”的要求,優化現有風控模型,利用數字化手段提高審批效率,同時降低融資門檻,讓更多符合條件的農戶和小微企業主獲得資金支持。此外,還可憑借“信貸+保險”聯動模式,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提高貸款可持續性。
從“輸血”到“造血”,拓展綜合助農服務生態
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投資于人”,強調提升農村人力資本,而中和農信早已不再局限于小額貸款服務。近年來,其業務版圖已擴展至農業生產服務、農村消費品服務和新能源等領域。2023年非信貸業務收入占比近40%,其中農業生產板塊增速顯著,從2021年的17.2%躍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30.7%,成為中和農信的第二大業務板塊。
作為全國第六大農資農機具電商(市占率10.6%),中和農信可進一步打通農資供應、技術支持、產品銷售全鏈條,避免農戶因信息不對稱或渠道不暢而陷入“高買低賣”困境。同時,其戶用光伏等新能源業務能夠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契合鄉村振興+雙碳目標”雙重政策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和農信可依托“信貸+農技培訓”“電商+品牌賦能”等模式,真正實現從“資金支持”向“能力建設”升級,幫助農戶提升經營水平,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保障民營經濟,優化中小微企業金融環境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而中和農信的客戶群體中,不乏農村個體工商戶、家庭農場主及小微企業。這些經營主體通常缺乏抵質押物,融資難問題突出。
中和農信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其本地化服務網絡——550個農村服務網點及12萬村級合作伙伴,使其能精準掌握客戶需求與經營狀況,實現高效風控。這種模式值得進一步推廣,尤其是向縣域中小微企業延伸,定制化金融支持。此外,隨著農業現代化加速,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如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正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或許廣大農村金融平臺可適時調整策略,提供更高額度、更靈活的融資方案,助力產業升級。科技賦能,構建農村金融數字新生態
這也給更多聚焦農村金融的平臺描繪了發展藍圖,未來或可進一步通過加強數據應用,例如通過農戶征信數據、農資購買記錄、還款行為等構建更精準的信貸評估模型,并探索“數字普惠金融+智慧農業”聯動,結合物聯網技術提供精準農事指導,幫助農戶優化種植決策,真正實現“產業+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
結語:在政策機遇中鞏固行業領頭羊地位
中和農信近三十年的發展證明,可持續的農村金融必須兼具商業可行性與社會價值。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金融改革、民營支持等方向,與企業的業務重點高度契合。未來,中和農信可進一步發揮其規模優勢和創新基因,在鞏固貸款主業(10%年均增速)的同時,加快農業生產、電商、新能源等輔助板塊發展,尤其要提升數字化能力,打造更具韌性的農村金融服務生態。
通過錨定國家政策,抓住農村金融市場機遇,中和農信不僅能為自身創造更大成長空間,更能切實助力鄉村振興,推動中國農村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