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公司邀請Scrum中文網的老師培訓了敏捷開發課程,讓我對敏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前陣子我參加了scrum中文網的一個直播,老師分享了敏捷在個人領域或生活其他領域的應用,很有意思。因為我學習敏捷,除了應用到本身軟件研發的工作中,也喜歡關聯生活中的事情。
比如今年春節檔《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熱映,不僅展現了中國動畫電影的非凡魅力,其背后的制作過程更是一次對項目管理理念的精彩演繹,尤其是Scrum敏捷方法的巧妙運用,為影視行業的高效創作提供了寶貴借鑒。
Scrum敏捷作為一種迭代式增量軟件開發過程,常用于敏捷軟件開發,其核心在于將項目拆解為多個短周期的“沖刺(Sprint)” ,強調團隊協作、快速響應變化以及客戶(或在影視中類似的利益相關者)的持續參與。在《哪吒2》的制作中,這種理念被融入到各個環節。
從團隊組建來看,《哪吒2》構建了類似Scrum團隊的架構。導演如同產品負責人,明確影片的核心目標與愿景,統籌故事走向、角色設定、視覺風格等關鍵要素,確保影片朝著預期的藝術和商業方向推進。制片人等則類似Scrum主管,協調各方資源,解決團隊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阻礙,保障制作流程的順暢,讓導演和創作團隊能專注于內容產出。而編劇、美術、動畫、特效等各專業人員組成的開發團隊,如同Scrum中的跨職能小組,各自發揮專長,緊密協作。
在制作流程上,《哪吒2》采用了類似Sprint的階段性交付模式。將項目拆分為劇本創作、分鏡設計、粗剪、精修等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交付節點。在劇本創作階段,編劇團隊反復打磨劇情,可能經歷多輪修改與討論,如同Scrum中對產品待辦事項(Product Backlog)的梳理與優先級確定,不斷完善故事框架,為后續制作奠定堅實基礎。分鏡設計階段則像一次沖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大部分鏡頭設計,同時預留一定靈活調整度,以應對后續反饋與變化,這與Scrum中沖刺計劃(Sprint Planning)和沖刺執行的理念相符。
在制作過程中,每日站會成為團隊溝通協作的關鍵方式。各部門成員在站會上簡短匯報前一天的工作進展、遇到的問題以及當天的工作計劃,確保信息及時共享,問題快速暴露與解決,避免因溝通不暢導致的工作延誤與誤解,這與Scrum中每日站會(Daily Scrum)的作用一致,能有效提高團隊協作效率。
同時,《哪吒2》重視用戶反饋閉環,這也是Scrum敏捷中響應變化的體現。通過內部試映會、粉絲社群調研等方式收集觀眾反饋,如同Scrum中的沖刺評審(Sprint Review),根據反饋及時調整劇情節奏、角色設定等內容,使影片更貼合觀眾期待。例如,若觀眾對某個角色的性格塑造或某個情節的發展提出意見,制作團隊能迅速響應,在后續制作中進行優化。
當然,《哪吒2》的制作并非完全照搬Scrum敏捷的標準流程,而是根據影視創作的特點進行了靈活調整與創新。但其中蘊含的Scrum敏捷核心要素,如團隊協作、迭代優化、快速響應變化等,無疑對影片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為影視行業乃至其他創意領域在項目管理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即通過合理運用敏捷理念,打破傳統創作流程的束縛,提高創作效率與作品質量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打造出更多精品。
哈哈我就這么一寫圖一樂,大家要系統學好,還是建議找官方敏捷課程,比如scrum中文網,專業又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