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追求財富自由,但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往往忽略了一些金錢的真相和常識。
01 金錢常識 & 真相
為了構建健康的金錢觀,我讀了一本有點反直覺,有點像雞湯,但都是財富真相的書。
來自 Morgan Housel 的《金錢心理學》。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關于財富、貪婪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這些真相,可以幫助填補金錢常識的空缺。
這里分享讓我感觸較深的 8 個金錢真相。
02 真相一:運氣 & 風險
真相一:運氣和風險就像硬幣的兩面,拋起時看不清,落地時才知道結果。
比爾·蓋茨就拋到了運氣的一面,后來創辦了微軟。
比爾·蓋茨當時就讀的中學,是西雅圖郊區的湖濱學校。
這是當時世界上極少數擁有計算機的學校之一。
當時的計算機這么少,給大學都不夠。
而且貴得嚇人,為什么這所中學會擁有計算機?
起因是,教數學和科學的比爾·道格爾,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退役的海軍飛行員。
他認為,學生單純靠書本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實際經驗。
在上大學前,需要懂點計算機知識。
于是,1968 年,道格爾向湖濱學校的家長俱樂部提議。
希望能用年度舊貨義賣賺到的錢——大約 3,000 美元——租借一臺與通用電氣公司的主機終端相連的計算機。
當時絕大多數大學研究生院的計算機,都沒有蓋茨在中學時接觸的這臺計算機先進。
蓋茨深深地迷上了它。
當時,計算機并不是通用課程,而是一個獨立的科目。
于是,比爾·蓋茨和同班同學艾倫·保羅,一有時間就去電腦機房搗鼓。
某天深夜,蓋茨遞給艾倫一本雜志《財富》,“你覺得經營一家世界 500 強公司是什么感覺?”。
如今,微軟的市值已經超過了 3 萬億美元。
比爾·蓋茨在 13 歲能接觸到計算機的概率有多小?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
1968 年,全世界大約有 3.03 億高中生。
其中,1,800 萬是美國人。
這當中,27 萬住在蓋茨出生的華盛頓州。
10 萬住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
300 人在西雅圖的湖濱學校讀書。
3.03 億到 300。
百萬分之一。
這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100 萬學生里只有 1 人,能夠進入一所,既具備租借計算機的經濟能力,又有遠見的學校。
而比爾·蓋茨恰好是這 300 人之一。
比爾·蓋茨說過:“如果沒有湖濱學校,就不會有微軟了。”
百萬分之一,這算不算比爾·蓋茨的運氣?
其實當年擁有這百萬分之一運氣的幸運兒,除了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還有肯特·埃文斯。
他是這個中學計算機天才小團體的第三名成員,也精通計算機技術。
比爾·蓋茨和肯特·埃文斯,還曾通過計算機程序幫助湖濱大學,解決幾百名學生的排課難題。
這三人小團體中,埃文斯和蓋茨一樣,有著很強的商業頭腦和遠大抱負。
原本,肯特·埃文斯可以與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一塊,成為微軟的創立者。
然而…
這永遠不可能發生了。
在高中畢業前,肯特在一次登山事故中遇難。
登山中遇難的概率有多小?
數據顯示,美國平均每年約有 30 人在登山中遇難。
而高中生在登山中遇難的概率大概為百萬分之一。
同樣是百萬分之一,卻是肯特·埃文斯的不幸。
關于運氣和風險,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 3 件事。
第一,個體的行動并不總是能產出預期的結果,這不僅和你的努力有關。
現實的結果,除了受到你的努力外,還會受到其他作用的影響。
第二,運氣和風險的本質是相似的,你不能選擇性相信其一。
世界很復雜,除了你自己,還有 70 億人,同時還存在著無數的變量。
第三,歸因不要草率,規律要找普適的。
不可控因素產生的意外影響,可能比你可控的行為產生的影響更大。
人們習慣把別人的失敗歸咎于錯誤的決策,而把自己的失敗歸咎于糟糕的運氣。
如果你理解運氣和風險,你就應該避免這樣的歸因錯誤。
不是所有成功都源自努力工作。同樣,不是所有貧困都是因為游手好閑。
也正因此,研究具體的個例非常危險。
人們總是習慣于研究極端案例,比如億萬富翁,又或是占據新聞頭條的著名失敗者。
然而,越極端的案例,其成因往往更復雜。
其結果越極端,受到運氣和風險的影響程度往往也越大。
對于普通人,你應該去找普適的規律,才更可能獲得有價值的經驗。
因為,運氣很難復制。
03 真相二:財富帶來的最大紅利
真相二:自由是財富能帶來的最大紅利。
在任何時候,和喜歡的人去做喜歡的事,并且想做多久就做多久。
這種對生活的全面掌控,對自己時間擁有絕對的選擇權,是財富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如果你渴望這份自由,就不會掉入金錢的陷阱。
消費主義很容易讓人認為,背著大牌包包,開著豪車就是富有。
然而,事實恰好相反。
還沒花的錢,才是財富。
炫富是讓財富流失的最快途徑。
財富的真正價值,在于它給你提供的選擇、靈活度和成長空間,在于能讓你在將來能購買比現在更多的東西。
往往,真正富有的人,是看不出來的。
巴菲特住在 65 年的老房子中,比爾·蓋茨戴著 300 塊的手表。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看起來低調但實際上很富有的人,還有很多看上去很有錢卻生活在破產邊緣的人。
Morgan Housel 在書中介紹了“豪車悖論”。
你想通過炫富得到的東西,實際上通過炫富得不到。
開著法拉利的人,可能希望收到其他人的愛慕和敬仰。
然而諷刺的是,人們幾乎從來沒有注意過誰是車主。
人們只會想,如果這輛車是我的,別人一定覺得我很酷。
回想下,當你看到別人的豪車時,你關心過車主是誰嗎?
你甚至未曾注意到車主。
所以,別猶豫,為了自由,請毫不猶豫地積累財富。
那么,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方式積累財富呢?
04 真相三:遠被低估的工具
真相三:借助復利的力量,走指數增長曲線。
巴菲特,845 億美元的金融凈資產中,有 815 億是在 65 歲以后賺到的。
這就是,復利效應。
我們生活的地球,曾經歷過 5 次被冰川完全覆蓋的,相互獨立的冰期。
這是多么強大的力量,才能將地球冰凍后融化,又再次冰凍,循環往復。
目前公認的冰期成因理論,是米蘭科維奇提出的。
受太陽和月球引力的影響,地球的傾斜角度發生了輕微的改變,朝太陽所在的方向傾斜。
長達上萬年的過程中,地球的兩個半球吸收的太陽輻射,比起過去分別會有輕微的增加或減少。
你可能很難想象,冰期形成并非從極寒的冬天開始,而是,夏天。
它開始于,夏天中一片沒被融化的冰雪
殘留下來的冰雪,讓下一個冬季的冰雪更容易累積。
這樣下一個夏季,沒融化的冰雪增加。
下一個冬季,又會促進更多冰雪的積累。
就這樣,多年的積雪,會反射更多的陽光,進一步加劇氣溫降低,帶來更多的積雪…
這個循環周而復始。
幾百年后, 當季節性的積雪層逐漸演變成大陸冰川,好戲就開始了。
冰川的形成促進了更多冰川的形成。
難以置信的是,地球變成茫茫冰川,起因竟是,某個涼爽的夏天,留下的一片不起眼的薄薄冰層。
冰川期的形成過程告訴我們,巨大的結果并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力量。
一個巨大的規模現象的形成,可能只源于一個不起眼的變化。
比如“僅退款”。
如果一個事物不斷重復和累積,哪怕只有一點兒微小的增長,都能為未來的持續增長提供動力。
哪怕起點很低,最終都可能產生遠超想象,看似不符合邏輯的結果。
正是這因果關系看起來非常反直覺,大多數人,才會低估其可能性。
不知道增長從何而來,又會帶來多巨大的結果。
正如冰川學家格溫·舒爾茨所言:“地球冰川形成的關鍵并不一定是大量的降雪, 而是雪能累積下來,無論量有多少。”
冰雪的復利效應,在理財上是一樣。
巴菲特的凈資產為 845 億。
其中的 842 億是在 50 歲之后賺到的,其中的 815 億則是在 65 歲后賺到的。
巴菲特一生 99% 的財富,都是在他 50 歲之后獲得的。
盲生,發現華點了嗎?
像不像前面說的冰川?
巴菲特能夠成為世界富豪,并不只是因為他的投資智慧。
真相一也說了,個人的力量對最終結果的影響可能極小。
但若是都歸功于運氣,上帝倒也沒有如此偏心。
事實上,那塊不起眼的夏季積雪是,他從 10 歲起,就把投資當成了事業。
到了 30 歲,他已經有 100 萬美元的身家了。換算到今天,就是現在的 930 萬美元。
假如他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呢,在年少時只是好奇和探尋世界,到了 30 歲大概有多少財富?
或許是 2.5 萬美元?
再假如,他的這筆財富,每年以出色的年回報率,22%,持續增長。
到 60 歲時,就結束了自己的投資生涯,開始頤養天年。
今天,他的財富有多少呢?
不是 845 億,而只有 1,190 萬,這比他現在的身家少了 99.99%。
實際上,巴菲特的巨額財富,離不開他年輕時就打下的財富基礎,和對投資的長期堅持。
他確實有著更高超的投資技巧,但更關鍵的因素在于時間。
很多人將巴菲特封為股神,但其實,從回報率的角度來看,他并不是最厲害的。
對比看看。
全球頂尖對沖基金,文藝復興科技公司創始人,西蒙斯。
他的身家,從 1988 年起,就以每年 66% 的復利速度在增長。
至今沒有人接近這個記錄。
巴菲特,每年的復利率大約為 22%,只有西蒙斯的 1/3。
二者的財富差距是多少呢?
截至今年 6 月,巴菲特為 1,287 億美元。
而西蒙斯的金融凈資產為 314 億美元,不到巴菲特凈資產的 1/4。
有意思吧,聽起來還有點荒誕。
西蒙斯每年的回報率是巴菲特的 3 倍,然而凈資產卻不到巴菲特的 1/4。
如果從年回報率來看,西蒙斯的投資表現更為出色。
那為什么差距會這么大呢?
原因是,西蒙斯直到 50 歲才找準自己的投資道路,所以他投資的時間還不到巴菲特的一半。
如果西蒙斯也像巴菲特一樣,投資了 70 年,以 66% 的年復利率來算,那就是這個天文數字。
63,900,781,780,748,160,000 美元。
約為 6,390 億億美元。
當然啦,這是不可能的,2023 年全球經濟規模預估才 105 萬億美元。
復利,可以把一個不起眼的東西,經過時間的長期積累,最終產出讓人震撼的、不敢相信的結果。
復利這反直覺的特性,會導致最聰明的人忽視它的潛力,轉而專注一些所謂的捷徑。
這些捷徑,可能短期有效,但都不持久。
且長遠來看,遠不及復利的威力。
市場上,分析巴菲特成功經驗的書,成百上千本。
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影響結果的最大原因,他投資了 3/4 個世紀。
所以,發現了嗎?
致富的方式,未必要長期獲得最高回報。
因為高回報的投資往往是一次性的,很難重復和持續。
致富的方式,也可以通過持續獲得不錯的收益并能長期重復的投資。
這才能讓復利大顯身手。
復利效應的威力,幾乎適用于所有領域。
財富、認知、行為習慣等等。
復利的曲線會一直盈利嗎?中間有虧損就等于我的投資錯了嗎?
并不是。
05 真相四:進入市場的門票
真相四:去趟迪士尼都需要買門票,你來市場撈錢也要交入場費。
波動是市場的常態,逃避波動是不可能的。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凡事都有其代價。
截至 2024 年 5 月,按照近 50 年年平均回報率 11% 計算,標普 500 指數在 50 年中上漲了約 185 倍。
可見,你只需要買入,然后靜靜等著,就能看著你的財富因為復利而不斷增長。
這聽起來似乎非常簡單,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當股市像 2020 年 10 天內 4 次熔斷,面對內心的波動、恐懼、懷疑、不確定感和悔恨,你真的還能做到長期堅持嗎?
如果,你想在往后 30 年獲得年平均回報率 11% 的投資回報,這樣可以安心退休。
你覺得這樣的好事會天上掉下來嗎?
那大家都等著掉餡餅好了。
這樣的好事背后,必然有對應的“價格”。
你需要面對市場的波動,面對波動時自己內心的恐懼、懷疑和不確定,面對自己賬戶里價格的回調,承受 20% 甚至更大的浮虧。
這些都是“代價”。
算上股息,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1950 年到 2024 年的平均回報率約為 11%。
這個年回報率可以算是很高了,但是在這段時間內,要付出的“代價”也很高。
圖中的陰影部分,就是指數比之前的歷史最高點,低超過 5% 的時候。
承受市場的波動,這就是獲得市場回報所必需付出的代價。
當你理解波動是市場的常態后,其實你就可以轉變心態。
不要把浮虧或者虧損看作是市場的懲罰,市場的代價,而將其看作投資的入場券。
來市場轉一轉,總要交點門票吧。
但是,交了門票,不等于有回報。
交了門票 ≠ 有回報
就跟去迪士尼一樣,你可能會收獲美好的一天,也可能會遇到下雨排長隊的一天。
投資,既可能收獲平均每年 11% 的年回報率,也可能會遇到 10 天內 4 次熔斷。
正確看待市場的波動和不確定性,不要將其視作做錯事的罰款。
將其視作入場費,這是獲取市場的回報所必要付出的代價。
這樣,你能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
然后,更理智地從全局去分析,可能要交的入場費用和可能獲得的巨額回報。
從而判斷要不要承受這筆入場費,它到底是不是物超所值。
你的心態會很穩,你的決策會更理智。
你將更有可能堅持一項投資策略足夠久,最終等到復利發揮巨大威力,或等到尾部事件(下期會講)發生的那一天。
這里劃重點,將波動或虧損看作是入場費,而不是罰款,將能有更好的心態和對投資更準確的判斷。
但這絕對,絕對,絕對不等于,交了入場費就能賺大錢,也可能一無所獲。
有了能平穩面對波動的好心態后,下期繼續剩下的 4 個真相。
包括長期理財過程中,人們常常忽略,但性價比超高的理財行為。
?熱門推薦:
【幫你算】存多少才能退休?1 分鐘,一鍵計算
【幫你算】算過嗎?財富自由每年要多少錢?
*參考資料:《金錢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