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討AI-Ops架構 第一講 - 運維的進化歷程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首先,讓我們一起回顧運維的進化之路,然后再深入探討AI-Ops架構的細節。

運維的進化歷程

1. AI 大范圍普及前的運維狀態 (傳統運維)

在AI技術尚未廣泛滲透到運維領域之前,我們稱之為傳統運維,其主要特點是:

  • 人工驅動為主: 絕大部分運維工作依賴人工完成,包括監控配置、故障排查、容量規劃、變更執行等。運維人員需要手動查看監控指標、分析日志、執行命令,效率較低且容易出錯。
  • 被動響應模式: 運維工作主要以響應故障和用戶請求為主,缺乏主動性和預防性。通常是在系統出現故障或性能問題后,運維人員才介入排查和解決。
  • 工具零散且孤立: 運維工具種類繁多,例如監控工具、日志分析工具、配置管理工具等,但工具之間缺乏集成和聯動,信息孤島現象嚴重,難以形成統一的運維視圖。
  • 經驗依賴型: 運維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運維人員的個人經驗和技能。新員工上手慢,知識傳承困難,容易出現人員變動導致運維能力下降的情況。
  • 腳本自動化初級階段: 雖然已經開始使用Shell腳本、Python腳本等進行一些自動化操作,例如批量部署、定時巡檢等,但自動化程度較低,主要集中在重復性任務的腳本化,缺乏智能性和自適應能力。

運維痛點:

  • 效率低下: 人工操作繁瑣,響應速度慢,無法滿足業務快速發展的需求。
  • 容易出錯: 人工操作容易出現配置錯誤、操作失誤等,導致系統不穩定甚至故障。
  • 成本高昂: 需要大量運維人員進行7x24小時值守,人力成本很高。
  • 可擴展性差: 隨著系統規模擴大,人工運維模式難以支撐,可擴展性受限。
  • 缺乏主動性: 故障發生后才介入,無法提前預警和預防,業務連續性難以保障。

2. GPT-3 出來之前的運維狀態 (智能化運維探索階段)

隨著機器學習、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運維開始進入智能化運維探索階段,在GPT-3等大型語言模型出現之前,這一階段的特點是:

  • 初步引入AI/ML技術: 開始嘗試將機器學習算法應用于異常檢測、日志分析、容量預測等場景,例如使用時間序列分析算法進行指標異常檢測,使用聚類算法進行日志模式識別等。
  • 自動化運維工具發展: 自動化運維工具逐漸成熟,例如配置管理工具 (Ansible, Puppet, Chef)、監控告警工具 (Prometheus, Grafana, Zabbix)、日志管理工具 (ELK Stack, Splunk) 等,提升了運維自動化水平。
  • 數據驅動運維意識萌芽: 開始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嘗試采集和分析運維數據,例如監控指標、日志、事件等,用于輔助決策和優化運維流程。
  • 運維平臺化建設起步: 一些企業開始建設運維平臺,整合各種運維工具和數據,提供統一的運維入口和視圖,提升運維效率和協同能力。
  • AIOps概念初步興起: “AIOp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T Operations) 的概念開始被提出和關注,但實際落地應用還處于早期階段,主要集中在單點技術的應用,缺乏體系化的解決方案。

智能化運維探索階段的技術特點:

  • 機器學習模型以傳統算法為主: 例如時間序列模型 (ARIMA, Prophet)、分類模型 (SVM, Random Forest)、聚類模型 (K-Means, DBSCAN) 等,模型能力有限,泛化能力和魯棒性有待提高。
  • 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薄弱: 雖然也有一些NLP技術應用于日志分析,例如關鍵詞提取、模式匹配等,但自然語言理解能力有限,難以處理復雜的運維場景和非結構化數據。
  • 知識圖譜應用初步探索: 開始嘗試構建運維知識圖譜,用于知識管理、故障根因分析等,但知識圖譜的構建和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和質量有待提升。

智能化運維探索階段的局限性:

  • AI應用碎片化: AI技術在運維領域的應用較為分散,缺乏統一的架構和平臺支撐,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 模型能力瓶頸: 傳統機器學習模型在處理復雜運維場景時,精度和泛化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 數據質量挑戰: 運維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數據清洗和預處理工作量大,影響AI模型的效果。
  • 落地成本較高: 建設智能化運維系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較高,阻礙了AIOps的普及。
  • 與傳統運維體系的融合困難: 智能化運維與傳統運維體系存在一定的割裂,如何將AI技術有效融入到現有的運維流程和體系中,是一個挑戰。

3. 現在的運維狀況 (大語言模型驅動的 AIOps 快速發展期)

隨著GPT-3、GPT-4等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運維領域迎來了大語言模型驅動的 AIOps 快速發展期,當前運維的特點是:

  • LLM 賦能運維智能化: 大型語言模型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為運維智能化帶來了革命性的突破。LLM 可以用于智能問答、日志分析、根因分析、自動化腳本生成、ChatOps 等多個場景,極大地提升了運維的智能化水平。
  • AIOps 平臺化和產品化加速: 越來越多的廠商推出 AIOps 平臺和產品,集成了監控、日志、告警、知識庫、自動化等多種功能,并內置了 LLM 和其他 AI 模型,降低了 AIOps 的落地門檻。
  • 運維自動化向智能化升級: 運維自動化不再局限于腳本化和流程編排,而是向基于 AI 的智能決策和自主運維方向發展。例如,AI 可以自動分析告警信息,判斷故障類型和影響范圍,并自動執行修復操作。
  • 運維知識庫智能化升級: 傳統的運維知識庫難以維護和檢索,基于 LLM 的知識庫可以實現自然語言檢索、智能問答、知識推薦等功能,提升了知識庫的易用性和價值。
  • ChatOps 成為主流運維交互模式: 基于 LLM 的 Chatbot 成為運維人員與系統交互的重要方式,通過自然語言對話即可完成監控查詢、故障排查、任務執行等操作,提升了運維效率和用戶體驗。
  • DevOps 與 AIOps 深度融合: DevOps 強調開發和運維的協作,AIOps 則為 DevOps 提供了智能化的工具和方法,兩者深度融合,共同構建高效、智能的 IT 交付流水線。

大語言模型驅動的 AIOps 技術優勢:

  • 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 LLM 可以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使得人機交互更加自然和高效,降低了運維人員的學習成本。
  • 優秀的零樣本和小樣本學習能力: LLM 可以在少量數據甚至零數據的情況下,快速適應新的運維場景和任務,降低了模型訓練的門檻。
  • 強大的知識推理和泛化能力: LLM 可以從海量數據中學習知識,并進行推理和泛化,用于解決復雜的運維問題,例如根因分析、故障預測等。
  • 多模態數據處理能力: 未來的 LLM 可能會具備處理多模態數據 (例如文本、圖像、視頻) 的能力,可以用于更豐富的運維場景,例如機房巡檢、設備識別等。

當前 AIOps 發展面臨的挑戰:

  • LLM 的幻覺問題: LLM 在生成內容時可能會出現 “幻覺”,產生不真實或不準確的信息,需要進行有效的緩解和糾正。
  • 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 AIOps 系統需要處理大量的敏感運維數據,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至關重要,需要加強安全防護和合規措施。
  • 模型可解釋性和信任問題: AI 模型的決策過程往往難以解釋,運維人員對 AI 模型的信任度有待提高,需要提升模型的可解釋性和透明度。
  • 運維人才轉型挑戰: AIOps 的發展對運維人員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運維人員學習和掌握 AI 相關知識和技能,實現運維人才的轉型。
  • 與現有運維體系的深度融合: 如何將 LLM 和 AIOps 技術更深入地融入到現有的運維體系和流程中,實現業務價值最大化,仍然是一個需要持續探索的問題。

4. 未來的運維發展趨勢 (自主運維時代)

展望未來,我認為運維將朝著自主運維時代 邁進,其主要特征是:

  • 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 運維系統將具備高度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能力,能夠自主完成監控、告警、故障排查、容量規劃、安全防護等大部分運維任務,人工干預將大大減少。
  • 主動性和預防性運維: 運維系統將從被動響應模式轉變為主動預防模式,能夠提前預測潛在的風險和故障,并采取措施進行預防,保障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 自愈和自優化: 運維系統將具備自愈能力,能夠自動檢測和修復故障,減少故障恢復時間。同時,系統還能根據運行狀態和業務需求,進行自我優化,提升性能和資源利用率。
  • 全棧和全生命周期運維: 運維范圍將覆蓋 IT 基礎設施、應用系統、數據、安全等全棧領域,并貫穿系統規劃、設計、開發、部署、運行、維護的全生命周期。
  • 以業務為中心的運維: 運維將更加關注業務價值,從支撐業務運行向驅動業務增長轉變。運維指標將更加業務化,例如用戶體驗、業務指標等,運維目標將更加關注業務連續性、效率和創新。
  • 人機協同的智能運維: 雖然運維自動化程度很高,但人工運維仍然不可或缺。未來的運維模式將是人機協同,運維人員將更多地從事策略制定、架構優化、知識管理等高階工作,而重復性、低價值的工作將由 AI 智能體完成。
  • 邊緣運維和云原生運維: 隨著邊緣計算和云原生技術的普及,運維將向邊緣和云原生環境延伸,需要構建適應邊緣和云原生特點的運維體系和工具。

自主運維時代的關鍵技術:

  • 更強大的大語言模型: 未來的 LLM 將會更加強大,具備更強的自然語言理解、生成、推理和多模態數據處理能力,能夠更好地支撐自主運維。
  • 強化學習和自主智能體: 強化學習和自主智能體技術將為運維系統賦予自主決策和執行能力,實現真正的自主運維。
  • 可信 AI 和安全 AI: 隨著 AI 在運維領域應用深入,AI 的可信性和安全性將變得至關重要,需要發展可信 AI 和安全 AI 技術,保障運維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
  • 數字孿生技術: 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將物理 IT 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映射到數字世界,為運維提供更全面的監控、分析和預測能力,加速自主運維的實現。
  • 低代碼/無代碼運維平臺: 低代碼/無代碼運維平臺將降低 AIOps 的使用門檻,讓更多的運維人員能夠快速構建和使用智能運維應用。

總結:

運維的演進是一個不斷智能化、自動化的過程。從傳統的人工運維,到初步引入 AI/ML 的智能化運維探索階段,再到當前大語言模型驅動的 AIOps 快速發展期,直至未來邁向自主運維時代,每一次變革都極大地提升了運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也對運維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大規模 AI-Ops 運維組件分布架構

基于以上對運維演進歷程的梳理和對未來趨勢的展望,我設計一個適用于常規中大規模場景的 AI-Ops 運維組件分布架構,并詳細說明其覆蓋的運維場景、數據回流機制等。

1. 組件架層關系構圖

+-------------------------------------------------------------------------------------+
|                                  用戶界面層                                         |
+-------------------------------------------------------------------------------------+
|  Web UI (運維門戶)  |  Chatbot (智能助手)  |  API Gateway (統一接口)  |  Dashboard (可視化) |  移動端 App |
+-------------------------------------------------------------------------------------+
|                                  應用服務層                                         |
+-------------------------------------------------------------------------------------+
| 智能監控告警服務 | 智能日志分析服務 | 智能知識庫服務 | 智能容量管理服務 | 智能變更管理服務 | 智能安全服務 | 智能巡檢服務 |  智能根因分析服務 |  自動化腳本生成服務 |  ...  |
+-----------------------+----------------------+----------------------+----------------------+----------------------+----------------------+
|                       |     AI 模型服務層 (核心)    |                      |                      |                      |                      |
+-----------------------+----------------------+----------------------+----------------------+----------------------+----------------------+
| 異常檢測模型 |  預測分析模型  |  根因分析模型  |  自然語言處理模型 (LLM) |  知識圖譜模型  |  智能決策模型  |  代碼生成模型 |  ...  |
+-----------------------+----------------------+----------------------+----------------------+----------------------+----------------------+
|                       |    數據平臺層         |                      |                      |                      |                      |
+-----------------------+----------------------+----------------------+----------------------+----------------------+----------------------+
| 消息隊列 (Kafka/Pulsar) | 時序數據庫 (TSDB) |  日志存儲 (ES/Loki)  |  追蹤數據存儲 (Jaeger/Tempo) |  事件數據庫 (ClickHouse/Druid) |  對象存儲 (S3/MinIO) |  圖數據庫 (NebulaGraph/JanusGraph) |  配置數據庫 (ConfigDB) |  向量數據庫 (Milvus/Pinecone) |  ... | 數據預處理服務 |  特征工程服務 |
+-----------------------+----------------------+----------------------+----------------------+----------------------+----------------------+
|                       |   數據采集層        |                      |                      |                      |                      |
+-----------------------+----------------------+----------------------+----------------------+----------------------+----------------------+
| Agent_Collector (Metrics, Logs, Traces, Events) | API Gateway (外部數據源) |  數據庫采集器 |  網絡設備采集器 |  云平臺 API 采集器 |  ...  |
+-----------------------+----------------------+----------------------+----------------------+----------------------+----------------------+
|                       |   基礎設施層        |                      |                      |                      |                      |
+-----------------------+----------------------+----------------------+----------------------+----------------------+----------------------+
|  服務器集群 |  網絡設備 |  存儲設備 |  虛擬化平臺 |  容器平臺 (Kubernetes) |  云平臺 (AWS/Azure/GCP) |  邊緣計算節點 |  ... |
+-------------------------------------------------------------------------------------+

組件層級說明:

  • 基礎設施層: 提供 AI-Ops 系統運行的基礎設施,包括服務器、網絡、存儲、虛擬化平臺、容器平臺、云平臺、邊緣計算節點等。
  • 數據采集層: 負責從各種數據源采集運維數據,包括指標 (Metrics)、日志 (Logs)、追蹤 (Traces)、事件 (Events)、配置數據、數據庫數據、網絡設備數據、云平臺 API 數據等。采集方式包括 Agent 采集、API 采集、數據庫采集器、網絡設備采集器等。
  • 數據平臺層: 負責存儲、處理和管理采集到的運維數據。包括消息隊列 (用于數據緩沖和解耦)、時序數據庫 (存儲指標數據)、日志存儲 (存儲日志數據)、追蹤數據存儲 (存儲追蹤數據)、事件數據庫 (存儲事件數據)、對象存儲 (存儲知識庫、模型等非結構化數據)、圖數據庫 (存儲知識圖譜數據)、配置數據庫 (存儲配置數據)、向量數據庫 (存儲向量數據,用于知識庫檢索) 等。同時,還包括數據預處理服務 (例如數據清洗、數據轉換、數據標準化) 和特征工程服務 (例如特征提取、特征選擇、特征降維) 等,為 AI 模型訓練和推理提供高質量的數據基礎。
  • AI 模型服務層 (核心): 這是 AI-Ops 架構的核心層,負責構建和管理各種 AI 模型,用于支撐上層應用服務。包括異常檢測模型 (例如時間序列異常檢測、日志異常檢測)、預測分析模型 (例如容量預測、故障預測)、根因分析模型 (例如告警關聯分析、日志模式分析)、自然語言處理模型 (LLM,用于智能問答、日志分析、文本生成)、知識圖譜模型 (用于知識管理、故障診斷)、智能決策模型 (用于自動化決策、資源優化)、代碼生成模型 (用于自動化腳本生成) 等。
  • 應用服務層: 基于 AI 模型服務層提供的能力,構建各種智能運維應用服務,解決具體的運維場景問題。包括智能監控告警服務 (異常檢測、告警降噪、告警關聯、智能告警路由)、智能日志分析服務 (日志聚類、模式識別、異常定位、日志檢索)、智能知識庫服務 (知識問答、知識推薦、知識圖譜)、智能容量管理服務 (容量預測、資源優化、成本控制)、智能變更管理服務 (變更風險評估、變更自動化執行)、智能安全服務 (威脅檢測、漏洞分析、安全事件響應)、智能巡檢服務 (自動化巡檢、風險識別)、智能根因分析服務 (故障根因定位、影響分析)、自動化腳本生成服務 (代碼生成、流程編排) 等。
  • 用戶界面層: 提供用戶與 AI-Ops 系統交互的界面,包括 Web UI (運維門戶,提供統一的運維操作入口和視圖)、Chatbot (智能助手,通過自然語言對話完成運維任務)、API Gateway (統一接口,對外提供 API 接口,方便與其他系統集成)、Dashboard (可視化,提供各種運維數據的可視化展示和分析)、移動端 App (方便運維人員隨時隨地進行運維操作和監控)。

2. 組件數據流轉架構圖

數據回流與模型優化
運維協同與自動化層
運維場景應用層
AI 引擎層 核心
數據存儲層
數據采集層
反饋收集模塊 人工標注, 效果評估
事件管理系統 ITSM/Alert Manager
自動化編排平臺 Ansible/Terraform/ArgoCD
基礎設施 云平臺/物理機
運維人員 Chat/UI
智能監控告警 異常檢測, 告警降噪, 根因分析
智能日志分析 日志聚類, 模式識別, 異常定位
智能知識庫問答 自然語言檢索, 知識推薦
智能容量規劃 預測分析, 資源優化
自動化腳本生成 代碼生成, 流程編排
智能安全分析 威脅檢測, 漏洞分析
智能巡檢 自動化巡檢, 風險識別
智能根因分析 故障根因定位, 影響分析
智能變更管理 風險評估, 自動化執行
數據預處理模塊
特征工程模塊
AI 模型訓練模塊
模型倉庫
在線推理模塊 LLM, ML Models
時序數據庫 TSDB - Prometheus/InfluxDB
日志存儲 - Elasticsearch/Loki
追蹤數據存儲 - Jaeger/Tempo
事件數據庫 - ClickHouse/Druid
對象存儲 S3/MinIO - 知識庫/模型存儲
圖數據庫 NebulaGraph/JanusGraph - 知識圖譜
配置數據庫 ConfigDB
向量數據庫 Milvus/Pinecone
消息隊列-Kafka/Pulsar
Agent_Collector Metrics, Logs, Traces, Events
API Gateway 外部數據源
數據庫采集器 DB Collector
網絡設備采集器 Network Device Collector
云平臺 API 采集器 Cloud API Collector
AI引擎層核心

數據流轉說明:

  1. 數據采集: 各種 Agent_Collector、API Gateway 和專用采集器從基礎設施層、應用系統、數據庫、網絡設備、云平臺等數據源采集運維數據,并將數據發送到消息隊列 (Kafka/Pulsar)。
  2. 數據存儲: 消息隊列中的數據被分發到不同的數據存儲組件,例如時序數據庫、日志存儲、追蹤數據存儲、事件數據庫、對象存儲、圖數據庫、配置數據庫、向量數據庫等,根據數據類型和用途選擇合適的存儲組件。
  3. AI 引擎處理: 數據平臺層的數據被 AI 引擎層消費,首先經過數據預處理和特征工程模塊進行清洗、轉換和特征提取,然后用于 AI 模型訓練模塊進行模型訓練。訓練好的模型存儲在模型倉庫中。
  4. 在線推理: 在線推理模塊加載模型倉庫中的模型,并接收來自數據平臺層的實時數據,進行在線推理,為上層應用服務提供智能分析和決策能力。
  5. 運維場景應用: 運維場景應用層基于 AI 引擎層的推理結果,提供各種智能運維服務,例如智能監控告警、智能日志分析、智能知識庫、智能容量規劃、智能變更管理、智能安全服務、智能巡檢、智能根因分析、自動化腳本生成等,解決具體的運維場景問題。
  6. 運維協同與自動化: 運維場景應用層產生的告警、事件等信息,可以發送到事件管理系統 (ITSM/Alert Manager),進行事件管理和流程跟蹤。同時,可以聯動自動化編排平臺 (Ansible/Terraform/ArgoCD),實現自動化運維操作。運維人員可以通過 Web UI、Chatbot 等用戶界面與系統進行交互,查看監控數據、分析結果、執行操作等。
  7. 數據回流與模型優化: 運維人員在事件管理系統和用戶界面上的操作、反饋 (例如告警確認、故障解決、知識庫編輯等),以及系統運行的實際效果數據,會被收集到反饋收集模塊,用于人工標注、效果評估。這些反饋數據會被回流到數據預處理模塊,用于改進數據質量和特征工程,并重新訓練 AI 模型,實現模型的持續優化和迭代。同時,知識庫和知識圖譜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提升知識服務的質量。

3. 運維場景覆蓋

這個大規模 AI-Ops 架構覆蓋了幾乎所有的核心運維場景,包括:

  • 智能監控告警:

    • 異常檢測: 自動檢測指標、日志、追蹤等數據中的異常波動,及時發現潛在問題。
    • 告警降噪: 對海量告警進行過濾、去重、壓縮和關聯,減少告警風暴,提升告警有效性。
    • 告警關聯: 將相關的告警進行關聯分析,幫助運維人員快速定位故障影響范圍和根因。
    • 智能告警路由: 根據告警類型、級別、責任人等信息,自動將告警路由到合適的處理人員或團隊。
  • 智能日志分析:

    • 日志聚類: 自動將海量日志進行聚類分析,發現日志模式和異常模式。
    • 模式識別: 識別日志中的常見模式和異常模式,用于故障診斷和性能分析。
    • 異常定位: 根據日志信息快速定位異常發生的組件和代碼位置。
    • 日志檢索: 支持自然語言檢索,方便運維人員快速查找和分析日志信息。
  • 智能知識庫:

    • 知識問答: 通過自然語言問答的方式,快速獲取運維知識和解決方案。
    • 知識推薦: 根據用戶的問題和上下文,智能推薦相關的知識文檔和專家。
    • 知識圖譜: 構建運維知識圖譜,將運維知識結構化和可視化,用于知識管理、故障診斷、根因分析等。
  • 智能容量管理:

    • 容量預測: 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資源需求,提前規劃容量。
    • 資源優化: 根據資源利用率和業務需求,智能優化資源分配和調度,提升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
    • 成本控制: 基于容量預測和資源優化,實現運維成本的有效控制。
  • 智能變更管理:

    • 變更風險評估: 評估變更操作的風險,預測潛在的影響,輔助決策。
    • 變更自動化執行: 自動化執行變更操作,減少人工干預,降低操作風險,提升變更效率。
    • 變更回滾: 在變更失敗或出現異常時,自動執行回滾操作,快速恢復系統狀態。
  • 智能安全服務:

    • 威脅檢測: 檢測網絡攻擊、惡意代碼、異常行為等安全威脅,及時預警和響應。
    • 漏洞分析: 自動掃描和分析系統漏洞,提供修復建議。
    • 安全事件響應: 自動化響應安全事件,例如隔離受攻擊主機、阻斷惡意流量等。
  • 智能巡檢:

    • 自動化巡檢: 自動化執行巡檢任務,檢查系統配置、運行狀態、安全漏洞等,定期輸出巡檢報告。
    • 風險識別: 在巡檢過程中自動識別潛在風險,提前預警和預防。
  • 智能根因分析:

    • 故障根因定位: 自動分析告警、日志、追蹤等數據,快速定位故障根因。
    • 影響分析: 分析故障的影響范圍,評估業務受損程度。
    • 故障預測: 基于歷史故障數據和系統運行狀態,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故障。
  • 自動化腳本生成:

    • 代碼生成: 根據用戶需求,自動生成運維腳本代碼,例如 Shell 腳本、Python 腳本、Ansible Playbook 等。
    • 流程編排: 可視化編排運維流程,自動化執行復雜的運維任務。

4. 運維數據回流再用與清洗訓練

如架構圖所示,運維數據回流再用和清洗訓練是 AI-Ops 架構中至關重要的閉環環節。

  • 數據回流機制:

    • 用戶反饋: 運維人員在用戶界面或 Chatbot 上的操作、反饋,例如告警確認、故障解決、知識庫編輯、問題評價等,會被收集并作為用戶反饋數據。
    • 系統反饋: 系統運行的實際效果數據,例如告警準確率、故障恢復時間、資源利用率、用戶滿意度等,會被收集并作為系統反饋數據。
    • 人工標注: 對于一些復雜場景,可能需要人工對數據進行標注,例如標注異常日志、告警根因、知識庫問答對等,用于模型訓練和優化。
  • 數據清洗與訓練:

    • 數據清洗: 反饋數據和原始運維數據都需要進行清洗,包括數據去噪、數據補全、數據格式轉換、數據標準化等,保證數據質量。
    • 模型訓練: 清洗后的數據被用于重新訓練 AI 模型,例如異常檢測模型、根因分析模型、知識庫模型等,不斷提升模型的精度和泛化能力。
    • 知識庫更新: 用戶反饋和人工標注的知識庫問答對、知識文檔等,會被用于更新和完善知識庫,提升知識服務的質量。
    • 知識圖譜演進: 運維數據和用戶反饋也會被用于更新和演進知識圖譜,增加新的實體、關系和知識,提升知識圖譜的覆蓋度和準確性。

數據回流再用的價值:

  • 模型持續優化: 通過數據回流,AI 模型可以不斷學習新的數據和反饋,持續優化模型性能,提升智能運維的效果。
  • 知識庫持續完善: 通過數據回流,知識庫可以不斷更新和完善,積累更多的運維知識和經驗,提升知識服務的質量。
  • 系統自學習和自進化: 數據回流機制使得 AI-Ops 系統具備自學習和自進化能力,能夠不斷適應新的運維場景和業務需求,實現真正的智能運維。

總結

這個大規模 AI-Ops 運維組件分布架構,旨在提供一個全面、可擴展、智能化的運維解決方案。它充分利用了現代大語言模型和 AI 技術,覆蓋了核心運維場景,并建立了完善的數據回流和模型優化機制,能夠幫助您實現高效、智能、主動的運維管理,應對大規模 IT 系統的挑戰,驅動業務持續穩定發展。

下一步討論在基于這個預設的架構圖,所涉及的技術架構以及原理,以及應該如何選型,選型會進行常規比對,用數據指標來作為選型的依據


免責聲明

本報告(“第一講 - 運維的進化歷程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由[ViniJack.SJX] 根據公開可獲得的信息以及作者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撰寫,旨在提供關于原理、技術、相關框架和工具的分析和信息。
1. 信息準確性與完整性:

  • 作者已盡最大努力確保報告中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但不對其絕對準確性、完整性或及時性做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

  • 報告中的信息可能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作者不承擔更新報告內容的義務。

  • 報告中引用的第三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網站鏈接、項目描述、數據統計等)均來自公開渠道,作者不對其真實性、準確性或合法性負責。

2. 報告用途與責任限制:

  • 本報告僅供參考和學習之用,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技術建議、法律建議或其他專業建議。

  • 讀者應自行判斷和評估報告中的信息,并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決策。

  • 對于因使用或依賴本報告中的信息而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損害或不利后果,作者不承擔任何責任。

3. 技術使用與合規性:

  • 本報告中提及的任何爬蟲框架、工具或技術,讀者應自行負責其合法合規使用。

  • 在使用任何爬蟲技術時,讀者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包括但不限于數據隱私保護法、知識產權法、網絡安全法等),尊重網站的服務條款和robots協議,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權益。

  • 對于因讀者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或不當使用爬蟲技術而導致的任何法律責任或糾紛,作者不承擔任何責任。

4. 知識產權:

  • 本報告的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傳播、修改或使用本報告的全部或部分內容。
  • 報告中引用的第三方內容,其知識產權歸原作者所有。

5. 其他:

  • 本報告可能包含對未來趨勢的預測,這些預測基于作者的判斷和假設,不構成任何形式的保證。
  • 作者保留隨時修改本免責聲明的權利。

請在使用以及閱讀本報告/文章前仔細閱讀并理解本免責聲明。如果不同意本免責聲明的任何條款,請勿使用本報告。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bicheng/72881.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bicheng/72881.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bicheng/72881.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Hive-數據傾斜優化

數據傾斜的原因 1)key分布不均勻,本質上就是業務數據有可能會存在傾斜 2)某些SQL語句本身就有數據傾斜 關鍵詞 情形 后果 Join A、其中一個表較小,但是key集中; B、兩張表都是大表,key不均 分發到…

番外篇 - Docker的使用

一、Docker的介紹 Docker 是一個開源的應用容器引擎,基于 Go 語言 并遵從Apache2.0協議開源。 Docker 可以讓開發者打包他們的應用以及依賴包到一個輕量級、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發布到任何流行的 Linux 機器上,也可以實現虛擬化。 容器是完…

深度學習與普通神經網絡有何區別?

深度學習與普通神經網絡的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結構復雜度 普通神經網絡:通常指淺層結構,層數較少,一般為2-3層,包括輸入層、一個或多個隱藏層、輸出層。深度學習:強調通過5層以上的深度架構…

RuleOS:區塊鏈開發的“新引擎”,點燃Web3創新之火

RuleOS:區塊鏈開發的“新引擎”,點燃Web3創新之火 在區塊鏈技術的浪潮中,RuleOS宛如一臺強勁的“新引擎”,為個人和企業開發去中心化應用(DApp)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動力。它以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強大的功能特性&…

c# MimeEntity修改郵件附件名稱

在C#中,當你使用如MimeKit庫來處理電子郵件時,你可以通過修改MimeEntity的ContentDisposition屬性來更改郵件附件的名稱。以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步驟: 1. 添加MimeKit引用 首先,確保你的項目中已經添加了MimeKit庫。如果你使用…

Windows編譯環境搭建(MSYS2\MinGW\cmake)

我的音視頻/流媒體開源項目(github) 一、基礎環境搭建 1.1 MSYS2\MinGW 參考:1. 基于MSYS2的Mingw-w64 GCC搭建Windows下C開發環境_msys2使用mingw64編譯 在Widndows系統上,使用gcc工具鏈(g)進行C程序開發?可以的&a…

TikTok美國戰略升級:聚焦美食旅行,本地化服務如何重塑市場格局

平臺深耕本土內容生態,餐飲旅游創作者迎流量紅利,算法推薦機制激發地域經濟新活力 過去一年,TikTok在美國市場的動作頻頻引發行業關注。從早期以娛樂、舞蹈為主的全球化內容,到如今將資源向美食、旅行兩大垂類傾斜,這…

Unity Dots環境配置

文章目錄 前言環境配置1.新建Unity 工程2.安裝Entities包2.安裝EntitiesGraphics包3.安裝URP渲染管線 Dots窗口 前言 DOTS(Data-Oriented Technology Stack)是Unity推出的一種用于開發高性能游戲和應用的數據導向技術棧,包含三大核心組件&am…

manus對比ChatGPT-Deep reaserch進行研究類學術相關數據分析!誰更勝一籌?

沒有賬號,只能挑選一個案例 一夜之間被這個用全英文介紹全華班出品的新爆款國產AI產品的小胖刷頻。白天還沒有切換語言的選項,晚上就加上了。簡單看了看團隊夠成,使用很長實踐的Monica創始人也在其中。逐漸可以理解,重心放在海外產…

Python項目-基于Django的在線教育平臺開發

1. 項目概述 在線教育平臺已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后疫情時代,遠程學習的需求顯著增加。本文將詳細介紹如何使用Python的Django框架開發一個功能完善的在線教育平臺,包括系統設計、核心功能實現以及部署上線等關鍵環節。 本項…

【自學筆記】Numpy基礎知識點總覽-持續更新

提示:文章寫完后,目錄可以自動生成,如何生成可參考右邊的幫助文檔 文章目錄 Numpy基礎知識點總覽目錄1. 簡介Numpy是什么為什么使用Numpy 2. 數組對象(ndarray)創建數組數組的屬性數組的形狀操作 3. 數組的基本操作數組…

Kubernetes中的 iptables 規則介紹

#作者:鄧偉 文章目錄 一、Kubernetes 網絡模型概述二、iptables 基礎知識三、Kubernetes 中的 iptables 應用四、查看和調試 iptables 規則五、總結 在 Kubernetes 集群中,iptables 是一個核心組件, 用于實現服務發現和網絡策略。iptables 通…

.NET Core全屏截圖,C#全屏截圖

.NET Core全屏截圖,C#全屏截圖 使用框架: WPF.NET 8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Drawing; using System.Drawing.Imaging;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 using System.W…

Java直通車系列15【Spring MVC】(ModelAndView 使用)

目錄 1. ModelAndView 概述 2. ModelAndView 的主要屬性和方法 主要屬性 主要方法 3. 場景示例 示例 1:簡單的 ModelAndView 使用 示例 2:使用 ModelAndView 處理列表數據 示例 3:使用 ModelAndView 處理異常情況 1. ModelAndView 概…

視頻圖像刷新到HTTP的原理

上一篇博客已經說了cgi拿到了共享內存的程序還需要處理的才能夠真正刷新到網頁里面去 HTTP協議介紹 HTTP中文名稱是超文本傳輸協議,它是一個簡單的請求.響應協議,HTTP協議它運行在TCP上面,它是互聯網數據通信的基礎。 幾乎所有的網頁請求和互…

2024四川大學計算機考研復試上機真題

2024四川大學計算機考研復試上機真題 2024四川大學計算機考研復試機試真題 歷年四川大學計算機考研復試機試真題 在線評測:https://app2098.acapp.acwing.com.cn/ 分數求和 題目描述 有一分數序列: 2/1 3/2 5/3 8/5 13/8 21/13… 求出這個數列的前 …

Python評估網絡脆弱性

一、網絡安全 (1)網絡安全的定義 網絡安全是指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硬件、數據、程序等不會因為無意或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篡改、泄露,防止非授權的使用或訪問,系統能夠保持服務的連續性,以及能夠可靠的運行。網絡安…

Java后端高頻面經——Spring、SpringBoot、MyBatis

Spring定義一個Bean有哪些方法?依賴注入有哪些方法? (1)定義Bean的方法 注解定義Bean,Component 用于標記一個類作為Spring的bean。當一個類被Component注解標記時,Spring會將其實例化為一個bean&#xff0…

Qt 實現繪圖板(支持橡皮擦與 Ctrl+Z 撤銷功能)[特殊字符]

作業&#xff1a; 1&#xff1a;實現繪圖的時候&#xff0c;顏色的隨時調整 2&#xff1a;追加橡皮擦功能 3&#xff1a;配合鍵盤事件&#xff0c;實現功能 當鍵盤按 ctrlz的時候&#xff0c;撤銷最后一次繪圖 頭文件.h #ifndef WIDGET_H #define WIDGET_H#include <QWidge…

計算機網絡(1) 網絡通信基礎,協議介紹,通信框架

網絡結構模式 C/S-----客戶端和服務器 B/S -----瀏覽器服務器 MAC地址 每一個網卡都擁有獨一無二的48位串行號&#xff0c;也即MAC地址&#xff0c;也叫做物理地址、硬件地址或者是局域網地址 MAC地址表示為12個16進制數 如00-16-EA-AE-3C-40 &#xff08;每一個數可以用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