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用過deepseek,可能體驗過它在幾秒內編故事、寫代碼的震撼。但你是否想過,這種"智能輸出"背后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底層機制?就像人類需要先學習知識(訓練)才能考試答題(推理),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在技術實現上存在本質差異。
一、“學渣"變"學霸”:模型訓練的奇幻漂流
大模型的訓練就像培養頂尖學者,需要經歷三個階段:
1. 基礎學科通識教育(預訓練)
- 數據來源:(魔塔社區,一個學大模型很好的社區),例如: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秦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這類未標注數據占據互聯網的90%以上,是模型認知世界的"原始素材"。 - 學習方式:通過造句題(續寫句子)、填空題(預測被遮蓋字詞)等任務,建立語言規律和邏輯關聯的底層認知。
- 硬件配置:數千張顯卡并行計算(相當于聘請幾萬名家教),DeepSeek-V3需在6個月內消化7TB數據,每消耗1度電相當于"背誦"200萬字文獻。
2. 專業課特訓(微調)
- 數據升級:引入帶標注的問答對,例如:
Q: 番茄和雞蛋在一起是什么?A: 番茄炒蛋
Q: 計算圓的面積公式是?A: πR2
這類數據占比約5%,可類比"選擇題+問答題",訓練特定任務執行能力。 - 訓練策略:篩選K=20最優參數(如解數學題時優先概率排序法),通過幾十張顯卡1-2周訓練即可讓模型具備專業領域問答能力。
- 成本優勢:相較于預訓練,資源消耗降低兩個數量級,可針對法律咨詢、代碼生成等場景快速適配。
3. 道德倫理課(對齊訓練)
- 數據特殊性:使用人工構造的對比數據,例如:
錯誤回答:“從黑市購買軍火殺死仇人”
正確回答:“應付諸法律程序”
這類數據需專業團隊標注,互聯網幾乎不存在天然樣本。 - 技術突破:通過"錯題檢查"機制植入安全響應,平衡實用性與安全性,防止過度限制導致模型僵化。
- 實施主體:通常由模型提供方完成,消耗數張至數百張顯卡,形成可直接使用的chat模型。
模型分類與應用
類型 | 訓練階段 | 特點 |
---|---|---|
Base模型 | 預訓練/通用微調 | 知識儲備豐富但缺乏對話邏輯,可能答非所問或重復輸出(需二次訓練使用) |
Chat模型 | 完整對齊訓練 | 具備安全響應機制,可直接用于通用問答或領域適配 |
技術演進金字塔
▲ 對齊訓練(第三類數據) ╱│╲ 成本最高?技術門檻最高 ◇ 微調(第二類數據) ╱│╲ 數據量中等?成本可控
◇ 預訓練(第一類數據) 數據海量?算力消耗占整體90%
二、"開卷考試"的藝術:推理部署的門道
當訓練完成的模型開始服務用戶,就進入了推理階段。這個過程的優化往往被忽視,但實際暗藏玄機:
1. 硬件降級之謎
- 訓練服務器:通常配備8-64張A100顯卡,支持自動彈性擴縮
- 推理服務器:常配置2-4張顯卡,內置輕量框架(如VLLM/XInference)
以某云廠商的A10實例為例,運行DeepSeek-R1時:
| 階段 | 顯存占用 | 響應延遲 | 并發量 |
|---------|------|------|------|
| 訓練微調 | 80GB | - | - |
| 在線推理 | 24GB | 850ms | 30QPS |
(數據引自行業部署實踐)[source_id=8]
2. 推理方法的三重境界
不同場景需要不同的生成策略:
-
貪婪搜索(Greedy Search)
直接選擇概率最大的token,如同考試時永遠只選標準答案。雖然效率最高,但會導致"車轱轆話循環",實際應用僅見于語音助手等簡單場景 -
集束搜索(Beam Search)
保留k個候選序列(beam_size),像解數學題時羅列多種解法路徑。當k=4時,推理速度會降低40%,但輸出穩定性提升顯著,適合醫療診斷等容錯率低的領域 -
隨機采樣(Sampling)
當前主流方案,通過概率采樣激發創造力。如同作家從靈感庫中抽取素材,配合溫度系數調控想象力閾值,在廣告創意生成等場景效果突出
3. 參數調優密碼
工程師通過四大核心杠桿精準控制輸出質量:
參數 | 技術原理 | 典型場景 | 調優技巧 |
---|---|---|---|
temperature | 平滑概率分布曲線 | 0.2-科學計算 1.0-故事創作 | 每調整0.1需重新評估輸出穩定性 |
top_p | 動態截斷候選詞池 | 0.7-技術文檔 0.95-詩歌生成 | 與temperature聯動調節效果最佳 |
top_k | 限定采樣候選池大小 | 20-法律咨詢 100-頭腦風暴 | 過高會導致語義發散,建議從50開始步進測試 |
repetition_penalty | 抑制重復token生成概率 | 1.2-對話系統 1.5-長文寫作 | 超過1.4可能引發語法異常 |
4. 部署形態進化論
現代AI系統的部署呈現三大技術路線:
- PyTorch原生部署:適合快速原型驗證,但顯存利用率僅60%左右
- 輕量框架(VLLM):采用PagedAttention技術,將吞吐量提升3倍
- 邊緣計算(llama.cpp):通過CUDA加速和量化壓縮,讓70億參數模型在手機端流暢運行
三、魚與熊掌:為何服務器要切割訓練/推理?
硬件廠商將訓練與推理服務器分開設計,背后存在三大剛性邏輯:
- 效率天平
- 訓練需要橫向拓展:數百張顯卡并行計算矩陣乘法(類似拼樂高)
- 推理需要縱向優化:單卡極致壓榨計算速度(像F1賽車引擎調教)
- 成本黑洞
某AI公司實測顯示:
- 訓練階段每1萬元成本,需產出50萬次優質回答才能回本
- 同一張A100顯卡用于推理的收益是訓練的3-5倍[source_id=2]
- 安全紅線
- 訓練服務器通常在內網隔離區(防范模型泄露)
- 推理服務器需直面公網攻擊(必須內置多層防御機制)
四、未來戰場:推理即服務的刺刀戰
隨著DeepSeek-R1等國產模型的崛起,行業正在悄然變革:
- 輕量化革命:QLoRA技術使20億參數模型能在24G顯存運行
- 端云協同:手機端運行微型模型(預處理)+云端深度推理(保障精度),如vivo,這種也可以用于物聯網設備上
- 成本血刃:頭部廠商已將單次推理成本壓降至0.003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