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泊車算法是自動駕駛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實現車輛在復雜場景下的自動泊車功能(如垂直泊車、側方位泊車、斜列泊車等)。其核心目標是通過感知、規劃和控制技術,使車輛在無人工干預的情況下安全、高效地完成泊車動作。以下是泊車算法的關鍵模塊和技術細節:
1. 泊車算法的分類
傳統泊車:基于規則和幾何模型的算法(如平行泊車軌跡生成)。
自主泊車(Automated Valet Parking, AVP):結合高精度地圖、車聯網(V2X)和云端調度的全自動泊車。
記憶泊車:車輛通過學習用戶駕駛路徑,在固定場景下復現泊車過程。
2. 核心算法模塊
(1) 環境感知
傳感器融合:
利用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LiDAR)、毫米波雷達等多模態傳感器,實時檢測停車位、障礙物、行人等目標。超聲波雷達:低成本、短距離探測(<5米),用于車位邊界識別。
環視攝像頭:通過魚眼鏡頭拼接鳥瞰圖,檢測車位線和可泊區域。
激光雷達:高精度3D環境建模(適用于復雜場景)。
車位檢測算法:
基于圖像處理(如邊緣檢測、語義分割)或點云聚類,識別車位類型(空/占、垂直/平行)和幾何參數。
(2) 路徑規劃
幾何模型法:
基于車輛運動學模型(如阿克曼轉向幾何),生成滿足最小轉彎半徑的參考路徑(如回旋曲線、多項式曲線)。優化算法:
將泊車問題轉化為約束優化問題(如最小化路徑長度或轉向次數),使用A*、RRT(快速隨機樹)、MPC(模型預測控制)等算法。深度學習:
端到端神經網絡(如CNN+RNN)直接從感知數據輸出控制指令,但需大量訓練數據。
(3) 運動控制
橫向控制:通過PID、LQR(線性二次調節器)或模糊控制實現方向盤轉角跟蹤。
縱向控制:調節車速(如Bang-Bang控制),確保平滑啟停。
避障策略:動態調整路徑,結合安全距離模型(如勢場法)避免碰撞。
(4) 定位與地圖
SLAM(同步定位與建圖):在無先驗地圖的場景下實時構建環境模型。
高精度地圖:預存停車場三維結構,結合GPS/IMU/輪速計實現厘米級定位。
3. 典型泊車場景的算法實現
(a) 平行泊車(側方位泊車)
車位檢測:超聲波雷達識別前后車距,判斷車位長度是否滿足最小要求。
路徑生成:采用“三段式”軌跡(前進-倒車-調整),通過幾何模型計算初始路徑。
實時修正:根據車身姿態(如偏航角)動態調整方向盤轉角。
(b) 垂直泊車
難點:轉向空間狹窄,需精確控制車輛切入角度。
解決方案:基于MPC的多步預測優化,結合障礙物運動預測。
(c) 自主代客泊車(AVP)
云端調度:停車場管理系統分配空閑車位并規劃全局路徑。
車端執行:車輛自主行駛至目標車位,支持多層停車場、坡道等復雜場景。
4. 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
復雜環境:光照變化、遮擋、低紋理車位線
→ 多傳感器融合 + 深度學習(如Transformer網絡)。動態障礙物:突然出現的行人或車輛
→ 實時重規劃 + 安全緊急制動(如ISO 26262功能安全標準)。計算資源限制:車載算力有限
→ 輕量化模型(如MobileNet) + 邊緣計算(部分任務卸載至路側單元)。
5. 應用與趨勢
量產方案:特斯拉Autopark、小鵬VPA停車場記憶泊車、博世自動泊車系統。
未來方向:
車路協同(5G+V2X提升感知范圍)
無地圖泊車(僅依賴實時感知)
跨樓層自主泊車(結合電梯控制交互)。
總結
自動駕駛泊車算法的核心是通過多傳感器感知環境、生成安全路徑并精準執行控制,其技術難點在于復雜場景的魯棒性和實時性。隨著AI算法和車路協同技術的發展,未來泊車場景的自動化程度和覆蓋率將進一步提升,最終實現“下車即走”的全無人泊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