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化膿性顱內感染的治療一直是界內關注的重點。近年來,得益于醫療技術的持續革新與提升,顱內感染的治療方法也獲得了不斷的更新與優化。在此背景下,北京精誠博愛醫院所倡導的“分層引流”理念,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療策略,展現出了在有效控制廣泛顱內感染方面的優勢,為顱內感染的治療領域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
“分層引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涉及不同解剖層次的分層引流策略。在外科手術過程中,需打通從外部至內部的各個解剖層次。對于跨解剖層次的化膿性顱內感染而言,細菌的擴散范圍常遠超藥物的彌散能力。在追求遠期生存質量的背景下,盡可能地復原解剖層次至關重要。然而,復原后的抗感染治療卻面臨重大挑戰,因為藥物濃度不足或有積液的層次內易于形成感染灶。從另一角度審視,感染治療的效果并非單純依賴于清理最為徹底的術區,而更在于避免遺漏的邊邊角角。因此,“分層引流”策略旨在解決手術盲區及殘留感染所導致的復發問題。
二、關注腦脊液動力學層次的“分層引流”理念。這一層次主要針對革蘭氏陰性桿菌引起的顱內感染,此類感染常伴隨嚴重的化膿性改變及蛛網膜軟腦膜增厚粘連,進而引發顱內及脊髓內腦脊液循環障礙。單獨針對某一部位的治療無法徹底消除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同樣,單一部位的治療亦不能代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全面控制。例如,在化膿性感染導致腦室、脊髓蛛網膜下腔積膿的情況下,不應僅局限于腰大池引流,而應同時實施腦室和腰大池的引流,以確保更為全面有效的治療。
對于化膿性顱內感染晚期患者,由于顱內炎癥導致的血腦屏障嚴重受損,使得藥物治療的效果變得有限。
肺炎克雷伯菌顱內感染,大量積膿
圖示展現的是一個顱骨修補術后出現肺炎克雷伯菌顱內感染,并伴隨大量積膿的病例。從片子中可以觀察到室管膜存在急性炎癥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經過腦室鏡的廣泛操作,結合后期的腦腫脹情況,患者在一周內極有可能出現雙側腦室粘連和多發孤立腦室形成的現象。因此,對于這類患者,早期采取微創引流聯合“恒壓置換”的治療方式可能更為適宜。
復雜的分層引流,攜帶時間并不長
分層引流技術在治療此類感染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盡管在早期階段,其操作相對復雜且維護較為辛苦,但它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控制跨越不同解剖層次的感染,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感染的遷延不愈,減少對腦組織的廣泛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