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諾依曼計算機體系結構的基本特點是:
A. 程序指令和數據都采用二進制表示 - 這是正確的,因為馮·諾依曼架構下的計算機使用二進制形式來表示和處理所有信息,包括指令和數據。
B. 程序指令總是存儲在主存中,而數據則存儲在高速緩存中 - 這個描述不準確。實際上,程序指令和數據都可以存儲在主存儲器(主存)中,而高速緩存(Cache)是用來臨時存儲頻繁訪問的主存內容以提高數據讀取速度的部件,它存儲的內容可以是數據也可以是指令,并沒有固定只存儲數據。
C. 程序的功能都由中央處理器(CPU)執行指令來實現 - 這是正確的,CPU負責解釋并執行存儲在主存中的指令序列,完成各種計算和控制功能。
D. 程序的執行過程由指令進行自動控制 - 也是正確的,計算機程序的執行流程是由一系列預定義的指令自動控制的,這些指令決定了數據的處理順序和方式。
第2題
以下關于SRAM和DRAM儲存器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與DRAM相比,SRAM集成率低,功率大、不需要動態刷新
B.與DRAM相比,SRAM集成率高,功率小、需要動態刷新
C.與SRAM相比,DRAM集成率高,功率大、不需要動態刷新
D.與SRAM相比,DRAM集成率低,功率大、需要動態刷新
2022年上半年上午試卷綜合知識
以下是關于SRAM(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和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特點的正確對比:
A. 與DRAM相比,SRAM集成率低,功率大、不需要動態刷新 - 這是正確的。SRAM每個存儲單元結構比DRAM復雜,因此在相同面積下能集成的存儲單元少,集成率相對較低,同時其靜態存儲方式導致功耗相對較大。但SRAM的優點是速度快且不需要像DRAM那樣周期性地刷新來保持數據。
B. 與DRAM相比,SRAM集成率高,功率小、需要動態刷新 - 這是錯誤的,與實際情況相反。
C. 與SRAM相比,DRAM集成率高,功率大、不需要動態刷新 - 錯誤,DRAM的功率通常比SRAM小,但它確實需要動態刷新來維持數據的完整性。
D. 與SRAM相比,DRAM集成率低,功率大、需要動態刷新 - 錯誤,實際上DRAM的集成率高,功率小,但需要動態刷新。
正確答案是C,堆棧。
在實現多級中斷的系統中,當一個中斷發生時,需要保存當前中斷處理程序的現場信息(如程序狀態字、程序計數器等),以便在處理完中斷后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繼續執行。堆棧是一種特別適合于這種場景的數據結構,因為它支持快速的入棧(保存信息)和出棧(恢復信息)操作,并且遵循后進先出(LIFO)原則,非常適合用于保存和恢復中斷現場信息。因此,使用堆棧是最有效的方法。
你的答案A,通用寄存器,雖然也可以用來保存部分現場信息,但不如堆棧靈活高效,特別是在需要保存多個層次的中斷現場時。累加器(B選項)通常用于算術邏輯運算的中間結果存儲,不是保存程序現場信息的主要手段。程序計數器(D選項)是存放當前執行指令地址的寄存器,雖然它也需要被保存,但僅保存這一個是不夠的,不足以保存完整的程序現場。
當處理器響應中斷時,它需要做幾件關鍵的事情以確保中斷處理完畢后能夠正確返回到先前的任務狀態。這包括保存當前任務或中斷處理程序的狀態(例如,程序計數器PC的值,表示下一條要執行的指令地址;處理器狀態寄存器的值,包含諸如條件碼、運行模式等信息)。這個保存的過程稱為“保存現場”。
為什么堆棧是保存現場信息最有效的方法?
-
自動化管理: 堆棧通過硬件支持的壓棧(PUSH)和彈棧(POP)操作自動管理。當中斷發生時,處理器可以迅速將需要保存的寄存器內容通過一系列自動化的壓棧指令推入堆棧,無需軟件逐個指定每個寄存器的保存位置。這大大簡化了中斷處理的進入和退出過程。
-
空間效率: 堆棧只需要一段連續的內存空間,隨著中斷的嵌套,新中斷的信息會自動壓在舊中斷信息之上,不需要為每個可能的中斷級別分配固定的存儲區域,節省了內存資源。
-
快速恢復: 中斷處理完成后,處理器通過彈棧操作自動恢復之前的狀態,同樣無需軟件顯式指定恢復哪些寄存器。這保證了中斷處理的快速性和確定性。
-
符合后進先出原則: 中斷的處理通常是后發生的中斷先處理(高級中斷打斷低級中斷),而堆棧的LIFO特性正好與之匹配,使得在多重中斷情況下也能有序地保存和恢復上下文。
相比之下,如果使用通用寄存器、累加器或者直接指定內存區域來保存現場信息,不僅需要更多的軟件干預,增加編程復雜度,而且在處理多級中斷時難以有效地管理存儲空間和恢復順序。
因此,堆棧因其高度自動化、高效的空間利用和恢復機制,成為了實現多級中斷保存現場信息的首選方法。
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和CISC(復雜指令集計算機)是兩種不同的處理器設計哲學,下面是針對每個選項的解析:
A. RISC的大多指令在一個時鐘周期內完成 - 這是正確的。RISC設計傾向于使用簡單的指令,這些指令通常可以在單個時鐘周期內執行完畢,提高了處理器的效率。
B. RISC普遍采用微程序控制器,CISC則普遍采用硬布線控制器 - 這是不正確的。實際上,情況往往相反。RISC架構更傾向于使用硬布線控制器,因為它可以提供更快的指令執行速度,而CISC架構由于指令復雜性,有時會采用微程序控制器來實現指令的解碼和執行控制。
C. RISC的指令種類和尋址方式相對于CISC更少 - 正確。RISC設計原則之一就是減少指令集的復雜性,這意味著減少指令種類和簡化尋址模式,以便提高指令的執行速度和效率。
D. RISC和CISC都采用流水線技術 - 正確。無論是RISC還是CISC處理器,為了提升性能,普遍都會采用流水線技術,盡管它們在流水線設計的深度和細節上可能會有所不同。
在深入理解RISC與CISC的區別時,可以進一步探討幾個關鍵點:
RISC特點:
- 簡化指令集:RISC設計的核心是減少指令數量并使每條指令盡可能簡單,這樣可以加快單個指令的執行速度,并減少對復雜控制邏輯的需求。
- 更多寄存器使用:RISC架構傾向于使用更多的通用寄存器,減少對慢速內存訪問的依賴,進一步加速程序執行。
- 定長指令:大多數RISC架構采用定長指令格式,簡化了解碼過程,使得指令的取指和譯碼可以更高效地并行進行。
- 硬布線控制器:由于指令集簡化,RISC處理器更傾向于使用硬連線邏輯來實現控制單元,這有助于提高速度和效率,但也可能導致芯片設計更為復雜。
CISC特點:
- 復雜指令集:CISC處理器提供了豐富的指令集,包括一些復雜的單一指令可以完成多個操作,如加載并計算、存儲并計算等,旨在減少編譯器生成的指令數量。
- 微程序控制:傳統上,CISC處理器更可能使用微程序控制來實現這些復雜的指令解碼和執行控制,這允許更靈活地設計和修改指令集,但可能引入額外的執行延遲。
- 可變長度指令:CISC指令長度不固定,這增加了指令預取和解碼的復雜性,但也有利于指令編碼的緊湊性。
- 強調軟件優化:CISC架構的設計理念部分基于通過復雜的硬件實現來減輕軟件負擔,減少代碼大小,盡管這可能犧牲了一些執行效率。
流水線技術:
不論是RISC還是CISC處理器,都廣泛采用了流水線技術來提升處理器的吞吐量。通過將指令執行過程分解為多個獨立的階段(如取指、譯碼、執行、訪存和寫回),處理器可以同時處理多條指令的不同階段,從而實現指令的并行執行,提升整體處理能力。
綜上所述,選項B中的描述不符合常規理解,因為RISC處理器更傾向于使用硬布線控制器而非微程序控制器,以追求更高的執行效率。
軟件系統小時可靠度計算通常涉及統計學和概率論方法,用于評估軟件在特定時間段內無故障運行的概率。這里提供一個簡化的計算框架,幫助理解如何計算軟件系統在給定時間內的可靠度。
基本概念
-
可靠度(Reliability): 表示系統或組件在特定條件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概率。
-
失效(Failure): 系統或組件不能執行規定功能的狀態。
-
故障率(Failure Rate): 單位時間內失效的概率,通常表示為 λ,單位為失效/時間單位。
-
平均無故障時間(Mean Time To Failure, MTTF): 預期系統從開始運行到首次故障的平均時間,計算為 MTTF = 1/λ。
計算步驟
假設我們要計算軟件系統在1000小時內(即千小時可靠度)的可靠度,且已知以下信息:
- 故障率 λ(例如,每千小時的平均故障次數)。
- 系統是否為單一組件或是由多個組件構成(影響計算方式,串聯、并聯或混合)。
對于單一組件系統:
- 直接計算法:
如果知道故障率 λ,則1000小時內的可靠度 R(t) 可以用指數分布模型計算為:
[
R(t) = e^{-\lambda t}
]
其中,t 是時間(例如1000小時),e 是自然對數的底數(約等于2.71828),λ 是故障率。
對于多組件系統(如串聯、并聯):
- 串聯系統:所有組件都必須工作才能保證系統工作,系統的可靠度等于各組件可靠度的乘積。
- 并聯系統:至少有一個組件工作即可,系統的可靠度等于1減去所有組件不可靠度的乘積。
示例計算
假設一個單一組件的軟件系統,其故障率為每年0.1次(即 λ = 0.1 /年),要求計算1000小時(約0.114年)的可靠度:
[ R(1000小時) = e^{-(0.1/年) * 0.114年} ]
計算得出:
[ R(1000小時) = e^{-0.0114} \approx 0.9885 ]
這意味著該軟件系統在1000小時內無故障運行的概率約為98.85%。
實際計算中需要根據具體的系統結構(串聯、并聯等)、故障率的準確數值以及是否考慮了時間的連續性(比如是否使用泊松過程模型)來進行調整。此外,對于復雜系統,還需要考慮軟件的成熟度、容錯性、易恢復性等因素對可靠度的影響。
第8題
下列不屬于計算機病毒的是()。
A永恒之藍
B蠕蟲
C.特洛伊木馬
D.DDOS
2022年上半年上午試卷綜合知識
正確答案:D你的答案:B
正確答案是D,DDoS。
解析:
A. 永恒之藍:這是一個特定的計算機病毒名稱,指的是利用Windows SMB服務漏洞(MS17-010)傳播的WannaCry勒索病毒的一部分,它屬于計算機病毒范疇。
B. 蠕蟲:蠕蟲是一種自我復制的惡意軟件程序,能夠獨立傳播并感染其他計算機,它無需附著在宿主程序上即可執行,是計算機病毒的一種。
C. 特洛伊木馬:特洛伊木馬是一種偽裝成合法軟件的惡意程序,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運行后,會在系統中開啟后門,供攻擊者遠程控制或竊取信息,也是計算機病毒的一種類型。
D. DDoS(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雖然常常與黑客攻擊、網絡安全威脅聯系在一起,但它本身并不屬于計算機病毒。DDoS攻擊通過大量受控的計算機(稱為“僵尸網絡”)同時向目標服務器發送請求,目的是耗盡目標的資源,導致服務中斷,它是一種網絡攻擊手段而非病毒。
因此,根據定義,DDoS不是計算機病毒。
第10題
通過在出口防火墻上配置()功能可以阻止外部未授權用戶訪問內部網絡。
A.ACL
B.SNAT
C.入侵檢測
D.防病毒
2022年上半年上午試卷綜合知識
正確答案:A你的答案:B
正確答案是A,ACL。
解析:
A. ACL(Access Control List,訪問控制列表):這是一種網絡安全機制,用于定義哪些外部的流量可以進入或離開一個網絡。通過在出口防火墻上配置ACL規則,管理員可以精細控制進出網絡的數據包,從而阻止外部未授權用戶的訪問,保護內部網絡的安全。
B. SNAT(Source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源網絡地址轉換):主要用于隱藏內部網絡的真實IP地址,將內部發出的流量的源IP地址轉換為外部可用的IP地址,主要解決IP地址不足或隱藏內部網絡結構的問題,并不直接用于阻止未授權訪問。
C. 入侵檢測:這是一個安全機制,用于監測網絡或系統中的可疑活動,識別可能的攻擊行為,但它本身不直接阻止訪問,而是提供警報或采取進一步行動的依據。
D. 防病毒:通常是指防病毒軟件,用于檢測和清除文件或網絡流量中的惡意軟件,而不是直接用于在網絡入口點阻止未經授權的訪問。
因此,正確答案是A,ACL,它是直接用于在出口防火墻上配置以阻止外部未授權用戶訪問內部網絡的功能。
正確答案是C,商標權。
解析:
A. 著作權:根據大多數國家的法律,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自動產生,保護期一般至作者終生及其死后50年或更長時間(不同國家規定有所不同),但這個期限是法定的,不能通過申請來延長。
B. 專利權:發明專利一般保護期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保護期一般短于發明專利,到期后專利權自然終止,一般情況下也不能延長。
C. 商標權:商標注冊后有一定的有效期,中國目前的規定是10年,但商標權可以通過續展的方式無限期延長,每次續展注冊的有效期為10年。因此,商標權的保護期是可以延長的。
D. 商業秘密權:商業秘密的保護期不是基于固定的年限,而是只要信息保持非公開且具有商業價值,就持續受到保護,不存在通過官方程序延長保護期的概念。
所以,根據以上解釋,C選項商標權的保護期是可以延長的,是正確的答案。
正確答案是B,邊界值分析。
解析:
A. 判定覆蓋:是一種白盒測試方法,關注于至少執行一次每個邏輯判斷的每個可能的結果。這與題目描述的測試情景不符。
B. 邊界值分析:是一種黑盒測試方法,特別挑選邊界條件或邊界值附近的值進行測試,以發現錯誤。對于本題,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點是3500元,正好處于一個邊界條件上,因此測試3499(邊界內)、3500(邊界上)、3501(邊界外)正是應用了邊界值分析的方法來驗證系統在邊界及邊界附近的表現是否正確。
C. 路徑覆蓋:同樣是白盒測試方法,旨在執行所有可能的代碼路徑至少一次,與題目要求不符。
D. 因果圖:用于根據輸入條件與輸出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設計測試用例,雖然也可能用于此類場景,但直接針對邊界值的測試更符合邊界值分析的特點。
因此,根據題目的測試目的,選擇測試輸入值3499、3500和3501是為了檢驗系統在邊界上的處理邏輯,這正是邊界值分析法的應用。所以正確答案是B。
正確答案是D,面向對象分析的第一項活動是“需求分析”;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為面向對象“實現”。
解析:
面向對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 OOA)是面向對象軟件開發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它的首要任務確實是理解并記錄系統的需求,即進行需求分析。這一階段包括識別問題域內的關鍵對象、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為后續的設計和實現打下基礎。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如Java、C++等)是用來實現面向對象設計的工具。一旦完成了面向對象分析和設計(Object-Oriented Design, OOD),接下來就是使用這些編程語言將設計轉化為實際的可執行代碼,即實現階段。
因此,第一空的答案應該是C“需求分析”,但根據提供的答案提示,題目可能存在表述或理解上的誤差。按照面向對象軟件開發的一般流程,第一空應填“需求分析”,第二空應填“實現”。
正確答案是A,X*2的值為[1, 2, 1, 2]。
解析:
在Python中,列表(list)乘以一個整數n,表示將該列表重復n次并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新的列表。因此,當你有一個列表X = [1, 2],執行X * 2的操作,實際上是將列表X自身重復一次拼接起來,得到的結果就是[1, 2, 1, 2]。
選項分析:
- A. [1, 2, 1, 2]:這是正確的結果,列表X被重復了一次。
- B. [1, 1, 2, 2]:這是列表內部元素各自重復的結果,而非Python列表乘法的運作方式。
- C. [2, 4]:這看起來像是列表內每個元素乘以2的結果,但實際上是對整個列表進行了重復操作。
- D. 出錯:由于X是一個列表,且乘以一個整數是Python支持的合法操作,因此不會出錯。
因此,根據Python的列表重復運算規則,正確答案是A。
正確答案是A,TUPLE(元組)。
解析:
在Python語言中,數據結構各有特點:
- A. TUPLE(元組):元組是不可變的(即創建后元素不可更改),有序的序列結構,可以包含重復的元素。這完全符合題目描述。
- B. DICT(字典):字典是可變的、無序的鍵值對集合,鍵必須唯一,但值可以重復。
- C. LIST(列表):列表是可變的、有序的序列結構,可以包含重復的元素,但不符合題目中“不可變”的要求。
- D. SET(集合):集合是無序的、不重復元素的集,既不符合有序也不符合元素可以重復的描述。
因此,根據題目描述“不可變的、有序的序列結構,其中元素可以重復”,正確答案是A,TUPLE(元組)。
正確答案是C,6個。
解析:
自然連接是關系數據庫中的一種操作,它基于兩個表中共有的列進行,自動去除重復的列。對于給定的關系R(A,B,C,D)和關系S(A,D,E,F),它們共有的列是A和D。
-
自然連接后屬性列的數量:進行自然連接時,會自動去除重復的列,但題目問的是連接后的屬性列總數,而不是最終結果的列數。R有4列,S有4列,共有的A和D各計算一次,所以初始計算可能是4+4=8列。但因為A和D是重復的,如果直接這樣算就錯了,實際上自然連接處理后不會保留重復的列名,而是將其視為同一列,因此正確的理解應該是R和S的非公共列加上公共列,即(B,C) + (E,F) + (A,D) = 3 + 3 + 2 = 8列減去被視作同一列的2(A和D重復),得到6列。因此,選項C(6個)是正確的。
-
關系代數表達式: 題目還提到了一個關系代數表達式
oRB>sF(R?S)
,這里的描述似乎有誤或不清晰,通常關系代數中不會出現這樣的直接符號組合而沒有明確的操作符。正確的解讀可能是詢問某個投影操作之后與自然連接結果的等價表達,但基于提供的信息直接給出等價表達式較為困難,因為具體的投影操作(如投影哪些列)沒有詳細說明。不過,基于問題的第一部分,我們已經確定了自然連接后屬性列的數量為6。
綜上,針對第一空的問題,答案是C,6個。而對于等價關系代數表達式的準確內容,由于題目表述可能有誤或缺失關鍵信息,無法直接提供一個確切且對應的等價表達式,但通常涉及先執行自然連接,然后是對結果進行選擇(σ
)或投影(π
)等操作。
答案解析:穩定排序算法指的是在排序過程中,具有相同排序鍵(排序碼)的記錄,它們的相對順序在排序前后不會發生變化。根據這一定義,我們來分析給出的選項:
A. 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種簡單的交換排序算法,它重復地遍歷待排序序列,比較每對相鄰元素的值,如果它們的順序錯誤就把它們交換過來。這個過程重復進行直到沒有再需要交換的元素為止,這意味著該序列已經排序完成。冒泡排序是穩定的排序算法,因為只有當相鄰元素的順序不正確時才會發生交換,相同元素的相對位置不會改變。
B. 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種分而治之的排序算法,在劃分過程中,選取一個“基準”元素,將數組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都比基準小,另一部分都比基準大,然后遞歸地對這兩部分繼續進行快速排序。由于快速排序的分區操作可能會改變相同元素的原始相對順序,因此快速排序是不穩定的。
C. 堆排序:堆排序利用了完全二叉樹的特性,通過構建最大堆或最小堆來實現排序。在調整堆的過程中,元素的位置會頻繁交換,這可能導致相同元素的原始相對順序被改變,因此堆排序也是不穩定的。
D. 簡單選擇排序:簡單選擇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在未排序的序列中找到最小(或最大)的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后再從剩余未排序的元素中繼續尋找最小(或最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這個過程重復進行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畢。選擇排序中,每次選出的最小(或最大)元素可能會與它之后的相同元素交換位置,導致穩定性丟失,因此簡單選擇排序也是不穩定的。
綜上所述,正確的答案確實是A. 冒泡排序。
當然,讓我們更詳細地探討這些排序算法的穩定性和它們的工作原理。
A. 冒泡排序
穩定性:冒泡排序通過重復遍歷要排序的數列,比較每對相鄰元素的值,如果它們的順序錯誤就把它們交換過來。這個過程重復進行,直到整個序列變成有序狀態。因為冒泡排序只在兩個相鄰元素順序不正確時才進行交換,如果有兩個相同的元素,除非它們處于逆序位置,否則不會進行交換,這樣就保持了相同元素的原始相對順序。因此,冒泡排序是穩定的排序算法。
B. 快速排序
穩定性: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的思想,選擇一個"基準"元素,通過一趟排序將待排序的數據分割成獨立的兩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數據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數據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對這兩部分數據分別進行快速排序。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與基準的比較和交換,相同元素的原始順序可能被打亂,特別是當基準選擇不當或者數據分布不均勻時。因此,快速排序是不穩定的排序算法。
C. 堆排序
穩定性:堆排序利用堆這種數據結構設計的一種排序算法。它首先將待排序的序列構造成一個大頂堆(或小頂堆),此時,整個序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就是堆頂的根節點。將它移走(即與堆數組的末尾元素交換,此時序列末尾就是最大值),然后將剩余的n-1個序列重新構造成一個堆,這樣就會得到n個元素的次小值。不斷重復此過程,便能得到一個有序序列。在調整堆的過程中,為了滿足堆的性質,元素間的交換可能導致相同元素的原始順序發生改變,所以堆排序是不穩定的。
D. 簡單選擇排序
穩定性:簡單選擇排序的基本策略是遍歷整個數組,找到最小(或最大)的元素,將其與數組的第一個元素交換位置;然后在剩余的元素中找到最小(或最大)的元素,與數組的第二個元素交換,以此類推。在這個過程中,選擇出的最小(或最大)元素可能會與它之前的任何元素交換,即使它們的值相等,也可能改變這些相等元素之間的相對位置,因此簡單選擇排序是不穩定的。
總結來說,穩定性關乎于排序算法在處理相等元素時是否能保持它們原有的順序。冒泡排序因為其交換的限制性,能夠保持相同元素的相對位置,從而是穩定的;而快速排序、堆排序和簡單選擇排序在某些情況下會改變相同元素的原始順序,故為不穩定的排序算法。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理解鄰接表如何表示圖中的邊,以及有向圖和無向圖在鄰接表中的表現形式。
鄰接表是一種圖的鏈式存儲結構,對于每個頂點,都會有一個鏈表來存儲所有與該頂點直接相連的其他頂點(即該頂點的所有鄰接點)。在鄰接表中,每個表示邊的表結點實際上代表了從一個頂點出發的一條邊。
-
無向圖中,如果頂點A與頂點B之間有一條邊,那么在鄰接表的表示中,A的鏈表里會有一個結點指向B,同時B的鏈表里也會有一個結點指向A,表示這兩點之間的相互連接。這意味著無向圖中的每條邊會在鄰接表中表現為兩個表結點。
-
有向圖中,一條邊從頂點A指向頂點B,在鄰接表中,僅在A的鏈表中有一個結點表示這條邊,而B的鏈表中不會有對應A的結點(除非也有邊從B到A)。因此,在有向圖的鄰接表中,每條邊對應一個表結點。
題目指出圖G的鄰接表中有奇數個表示邊的表結點。根據上述分析,如果圖是無向圖,那么每條邊應該導致鄰接表中增加兩個結點,總結點數應為偶數;而存在奇數個表結點的情況只能發生在有向圖中,因為有向圖中每條邊只增加一個結點到鄰接表中。
因此,正確答案是 D. 是有向圖。你的答案B(有偶數個頂點)并沒有直接從題目給出的信息中得出,而且頂點的數量并不能直接從邊的奇偶性推斷,除非結合圖的類型考慮。
當我們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鄰接表的結構及其如何反映圖的特征。
無向圖的鄰接表表示
在無向圖中,如果節點A與節點B之間存在一條邊,那么這條邊會在A的鄰接表中以一個表結點表示(指向B),同時在B的鄰接表中也會有一個對應的表結點(指向A),表示雙向的連接關系。這意味著,對于無向圖中的任意一條邊,鄰接表中會有兩個相應的表結點來表示。因此,如果一個無向圖的鄰接表中總共有n個表結點,這實際上代表了圖中邊的數量應該是n/2(因為每條邊貢獻了兩個結點)。所以,無向圖的鄰接表中表結點的數量必然是偶數。
有向圖的鄰接表表示
相比之下,有向圖中的每條邊僅在一個方向上表示一次連接。也就是說,如果從節點A到節點B有一條有向邊,那么這條邊只會出現在A的鄰接表中,作為指向B的一個表結點。B的鄰接表中不會因為這條邊的存在而增加結點,除非也有一條從B到A的邊。因此,在有向圖的鄰接表中,每條邊確切地對應一個表結點。
題目分析
題目指出,圖G的鄰接表中有奇數個表示邊的表結點。基于上述討論,我們知道在無向圖中,由于每條邊在鄰接表中以兩個結點的形式出現,所以總表結點數必定是偶數。而題目中提到的是奇數個表結點,這直接排除了圖G為無向圖的可能性。
因此,唯一合理的結論是圖G是一個有向圖,因為只有在有向圖中,每條邊直接對應一個表結點,這才可能出現奇數個表結點的情況。所以,正確答案是 D. 是有向圖。
您的答案是正確的。在TCP/IP協議棧中,遠程登錄采用的協議是 B. TELNET。
TELNET (Teletype Network) 是一個應用層協議,它允許用戶通過網絡登錄到遠程主機上,并像直接連接到那臺計算機一樣工作。用戶可以在本地終端上輸入命令,這些命令會被傳輸到遠程主機上執行,然后遠程主機的輸出結果再傳回用戶的本地終端顯示。TELNET協議使用TCP作為傳輸層協議,通常默認端口號為23。
其他選項的簡要說明:
- A.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用于傳輸超文本(如網頁)的協議,它是萬維網(WWW)的基礎。
- C.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用于在郵件服務器之間發送電子郵件的標準協議。
- D.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用于在網絡上進行文件傳輸的協議,支持上傳、下載及文件管理等功能。
因此,對于遠程登錄場景,正確的協議是TELNET。
當然,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TCP/IP協議棧中與遠程登錄相關的協議——TELNET,以及其他幾個常見協議的功能,以便更清晰地區分它們。
TELNET (B. TELNET)
TELNET是一種遠程訪問協議,它使用戶能夠在本地計算機上通過網絡登錄到遠程主機,并且能夠像直接坐在那臺遠程計算機前一樣工作。它基于TCP/IP協議族,使用TCP作為傳輸層協議,確保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用戶在本地終端上輸入的命令會被編碼并通過網絡發送到遠程主機,而遠程主機的響應(包括命令執行的結果或錯誤信息)則被編碼并回傳給用戶。然而,由于TELNET協議以明文方式傳輸數據,包括用戶名和密碼,這使得它在安全性方面存在重大隱患,現代系統更多采用SSH(Secure Shell)協議來替代TELNET進行安全的遠程登錄。
HTTP (A. HTTP)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用于分布式、協作式和超媒體信息系統的應用層協議,主要用于訪問互聯網上的網頁。用戶通過瀏覽器發出HTTP請求來獲取網頁內容,服務器則以HTTP響應的形式返回所請求的網頁或其他內容。HTTP是無狀態的,意味著每個請求都是獨立處理的,服務器不保留之前請求的信息。
SMTP (C. SMTP)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是用于在互聯網上傳輸電子郵件的應用層協議。它定義了郵件如何在郵件服務器之間傳遞,但不涉及用戶界面或郵件存儲。當用戶通過電子郵件客戶端(如Outlook)發送郵件時,客戶端會使用SMTP與郵件服務器通信,然后服務器之間通過SMTP接力將郵件送達最終接收者的郵件服務器。
FTP (D. FTP)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用于在網絡上進行文件傳輸的協議,它提供了一種標準的方式來上傳、下載和管理文件。FTP基于客戶端-服務器模型,允許用戶從遠程服務器檢索文件,或將本地文件上傳到服務器。與TELNET類似,早期的FTP也是以明文形式傳輸數據,但現代的FTP支持TLS/SSL加密,形成了FTPS或SFTP(后者實際上是基于SSH的安全文件傳輸協議)以提高安全性。